足迹
繁荣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部分(第1页)

作者:龙夫

声明:本书由(。。cc)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正版。

正文 第一卷 争夺

序章一篇奇异的论文

公元2008年4月,初春的美国科学院院长室内。

“这是一盘多么奇怪的论文呀!”美国科学院院长劳伦斯博士看着手中的一篇论文,心中起伏不定。这是一篇命名为《维度分析——复杂系统分析新方法》的论文,论文的讨论是一种新的对复杂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从论文的书面内容来看,其并不复杂,讨论的是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复杂系统分析,而所采用的方法就是维度分析。该文中所谓的维度分析指的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一面,但稳定性只是维度的一个基础构成,以其为基础进行系统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复杂系统。当然,在其中的展望部分给出了该理论应用的巨大前景,如:利用维度变换进行太空跳跃;利用维度衍生讨论生命体的演化问题等等。

在劳伦斯博士旁边站着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人,高挑而匀称的身材,金黄色的头发长长的披散在脑后,一张棱角分明的面孔,稍稍有些下撇的嘴唇给人一种强烈自负的感觉,高高的鼻梁显示出坚强的个性,一双炯炯有神的淡蓝色眼睛正在凝视着劳伦斯。他的名字叫唐纳,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科技情报处的高级探长,看着劳伦斯博士已经出神了有足足五分钟,唐纳轻轻的清了清嗓子,“请问劳伦斯博士,你对这篇文章是什么看法?”

劳伦斯扬了扬满是白发的头发,这位诺贝尔生物学奖得主那充满睿智的脑门似乎在放着光,轻轻地说道:“这篇论文的内涵太深了,很难想象在现在的科技背景下能有人有如此的开创能力”。稍微顿了一下,似乎是在整理一下震惊后的思路,继续说道“当前的科技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较为极端的偏持道路,如果真的能够按照该文中的思路引导科学重新发展,那么相信在50年的时间里科学会出现一次全新的革命。如果让我来说的话,这次革命会导致世界科学发展的一次新的融合,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放弃了这次大发展的机会,最终的结果都将是被抛弃到科学大潮之外,我们美国也不例外!”

“这么说,如果我们能够得到这样的人才,对我们在新形势下非常有利喽?”唐纳轻声的问道。

※※※

与此同时,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德籍诺贝尔奖得主、欧盟科学院院长辛格博士也正在看着这篇论文。同样的惊讶浮现在辛格的脸上,紧皱的双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盯着面前的欧洲安全理事会科技局局长爱丁顿。爱丁顿轻轻的问道:“辛格博士,你的意见呢?”

“我的意见?很简单,这样的人正是现在我们所急需的。如果能够按照这种思维进行科学探索,相信会有巨大的辉煌等待着他。”辛格斩钉截铁的语气说出的话让爱丁顿吃了一惊,久经沙场的他表面上没有任何反应,口中只是淡淡的哦了一声。心中却想到在新世界条件下的中国真的不可小窥呀!这样的一个人才怎样才会弄到手呢?不知不觉中爱丁顿陷入了沉思。

※※※

而在中国的北京,中国科学院现任院长魏纪夫博士也正在审视着手中的这篇论文。在他面前沙发上端坐的是中国国安局科技情报处副处长张元。看着魏纪夫已经看了这篇并不算太长的论文长达两个小时却没有说一句话,张元有点沉不住气了,轻轻咳了一声,“魏老,您看……”

魏纪夫慢慢的抬起头来,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一字一句地说道:“这样的人才,我们一定要重用,不能再流失了!我相信,如果这种设想能够实现的话,我国,不,应该说是整个世界的科技都将步入质的飞跃!”

第一章美国与欧洲的神秘来客

“从柏林到北京的班机还有10分钟就要降落了,请接机人员做好接机准备。”北京国际机场的大厅里女播音员甜美的声音回荡着。在离机场不远的空中,一架波音747飞机徐徐飞来,在降到了2000米高空的时候,从飞机的后部似乎掉出了点什么,一个小黑点迅速地向地面的树林飘去。在下降到只有500米高空时,一朵伞花在黑点上弹了出来,黑点随着降落伞迅速向上浮了一下,然后缓缓落向下面的树林中。

“倒霉,挂住了。”看着自己身体离地面还有5米左右的高度,欧文斯上尉嘟哝了一声,从腰带上把出一支射标枪,向挂住自己的大树射了一支绳标,然后灵活的挪了过去。收拾停当之后,欧文斯整理而一下自己的衣着,使自己现在看起来就像一个在中国旅游的外国人一样,掏出口袋中的指北针,确定了一下方位,消失在浓浓的夜色里。

与此同时,在北京卫戍区的雷达室内,值班人员听到低空雷达尖锐的报警声后抬起头来,只看到雷达屏幕上一个小红点分离成两个,一个继续着原有的飞机航线,而另一个则迅速的消失在屏幕下方。难道飞机出故障了?值班员轻声的嘀咕了一句,抓起电话向上级做出了汇报。接到报告后的上尉军官紧急联络了首都国际机场,得到的回复却是飞机一切正常,并已安全降落,机上的乘客和物资都没有缺少。上尉挠了挠头,心里想到,真是见鬼了。将例行报告填好后也就忘记了。

几天后,深圳罗湖口岸进来了几名欧洲游客,表面上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但细察下却可以发现这几名游客都有着非常健壮的身体,精明的眼神似有似无地总是关注着周围的环境与人。顺利的通关后这几位游客互相打了一个不为人注意的手势就分散消失在人群里。

这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优美的环境吸引着来自全国的游客,每年一到夏季的时候,常常是人满为患的旅游景点在晚春的时候已经开始为新一轮的旅游高峰期做准备了。现在的海边人不算多,主要还是以本地人为主,也有一些出差来这里的人来看看海,顺便看看能否给家里人买些海边的特产带回去。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又忙碌的城市里,大概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在一所大学里正在进行的一次小型讲座。那是一栋不起眼的五层楼房,在三楼的小会议室里却挤满了人,大部分是对复杂性研究感兴趣的研究生,还有几名老师和几位没有人认识的外国人。欧文斯上尉居然也在其中,他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墙角,似乎在听着什么,又似乎在自己思考着什么。

作为美国CIA特别行动队的“豹子”,欧文斯觉得让自己执行这次任务简直是大材小用。不就是一个人吗?难道我们美国的人才还不够吗?一个中国人,值得采用如此激烈的手段吗?如果自己因此而暴露了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尽管有着这些不满,但作为一个爱国者,一位特工人员,执行上峰的命令就是他的天职,哪怕为此而必须献出自己的生命。不时警觉地扫视一下四周,欧文斯最后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主讲人身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国人,27到28岁左右,中等个头,黑黑的头发,一身普普通通但很得体的服装说明不了什么,稍长的变形国字脸,高高的鼻梁和棱角分明的嘴唇表明他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一双藏在金丝眼镜后面的眼睛非常有神,时不时闪过一丝智慧的光芒,给人的感觉是一派儒者风范。他就是赵一飞,就是那篇惊动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论文的作者。

这次的学术报告会是由赵一飞所在的复杂系统研究所主办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对赵一飞大胆提出的新理论进行一次摸底,看看能否有人能够理解。如果众人反应不能理解的话,可能赵一飞的博士学位能否通过都很难说。不过这次的报告还有一个原因是外界所不知道的,那就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亲自安排了实时传输系统将报告的所有内容实时地传输到了院长办公室。由于魏纪夫院长这段时间要参加很多会议,特别是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刚刚闭幕没有多久,由于领导班子确定了加大科技在全国经济活动中的比例政策,很多事务都需要这位中科院院长亲自参加协调,没办法直接飞来听取这场报告,所以才采用了实时传输的方式来听取这个报告。报告中赵一飞从维度分析的基础讲起,将整个理论的基础讲完后以生物学和经济学这两个被称为最复杂学科中的简单应用作为结束,他指出,如果按照从该理论推出得结果,世界的科技体系将在不久的将来进行重构,人类面前也必将展现出一幅全新的画面!

报告结束后,在座的老师和学生都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但可惜的是在随后提问过程中却没有什么深层次的问题被提出来。大家似乎对这个新理论还是不够了解,以至于很多人只是茫然的点头而已。赵一飞看着这些,心里面不由得一阵苦笑,毕竟现在的人受机械思维方式影响太深了,要想让他们在一次报告就转变过来真实太难了。回答了几个问题之后,赵一飞问道,“请问哪位还有问题?”在座的几位外国人中的一位举起了手,那是一位花白头发而又有着敏锐目光的老人,他问道:“Pleasetellmehowtoexplainthebiologicalevolutionwithyourtheory?”

坐在后排的欧文斯上尉不由仔细端详了一下他,微胖而健壮的身体,棱角分明的面庞,一副威严形象不知不觉的展露出来,显然这是一位高级领导人员,通过他说话的语气和动作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气势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他是谁呢?自己的情报表明在该校的外籍人员中并没有这样的一位人物呀。

赵一飞轻轻一笑,心中不由得一动,知道在场的这些人里大概只有这位老人理解了自己的理论。于是,他从计算机中调出了自己编制的一个模拟程序,一边演示,一边解释用维度分析如何合理的解释生命的出现及其伴随而来的演化现象,看到老人不断地点着头,赵一飞的心情十分高兴,终于可以找到一位能够理解自己的听众了。两个人的解释谈了大约有半个小时左右,老人非常高兴的邀请赵有时间可以去自己所在的欧洲生命研究所留学。听到“欧洲生命研究所”几个字,欧文斯猛地想起了什么,原来他就是鼎鼎大名的诺贝尔奖得主、欧盟科学院院长辛格博士。看来不只是美国意识到了在战后的科技发展,欧洲作为美国这场世界范围战争中的直接对手也开始了行动。辛格博士在此的秘密出现表明欧洲对这位中国的人才显然也是抱着必得的信念来的。而坐在辛格旁边的那位有着似有似无眼神的年轻人大概一定和自己是同行了。想到这些,欧文斯决定自己还是先向总部请示一下,然后再决定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面对当前可能复杂化的局面。

※※※

发生在2003年的美英对伊拉克的战争实际上是美国的垄断资本集团利用美国打击欧洲的一步棋,战争以美英联合一些其它国家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开始,在遇到伊拉克的坚决抵抗后战争转入了胶着状态,随着世界反战呼声的提高,同时伴随着美国对海湾地区控制的加强,以德法为首的欧洲大陆国家越来越感受到了石油短缺对欧洲经济的压力,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法国宣布对伊拉克宣战,为的是能够尽快恢复海湾地区的平衡局面,以便使扼住欧洲喉咙的石油控制权可以不被美国一手把持。但战争的进展却是出乎意料的,一方面美国在宣传机器上欢迎欧洲国家加入到对伊拉克的战争中,另一方面却又在底下以武器支持伊拉克对其他国家的反攻。随着战争的继续,法国情报部门迅速发现了这一情况,经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发动这次战争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将国内的经济困境进行转移,使国内布什政府的困境得以减轻,同时也保障了支持布什政府上台的军工及相关如军用设备制造业、军用软件业等垄断资本的利益;另一方面就是借此打击欧洲,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在欧元发行后对美元带来的冲击本来并不明显,但在美国经济与股市泡沫崩溃同时出现的情况下引起了世界资本的转移,而这将对美国经济长期发展带来致命的伤害。有鉴于此,美国决定打一场长久而又不需要胜利的战争,同时由于海湾地区对欧洲的重要性已经超过对美国的重要性,故此这场战争就选定了1991年被打击过的伊拉克。这样做的好处首先就是伊拉克的军事实力可以和美国相持一段时间,同样伊拉克与美国的关系并不友好,于是在2003年对伊战争展开了。明确了美国打这场战争的目的,法、德为首的欧洲大陆国家异常震怒,并迅速地采取了措施,于是欧洲大陆国家纷纷对伊拉克宣战,一方面为的是迅速的打掉伊拉克可以较少在海湾地区的不确定性因素;另一方面则可以增加欧盟在海湾地区说话的分量。这样,在海湾地区集结了几百万的各国军队,甚至德国也开始实行大规模兵役准备,为各国利益而展开的新海湾战争拉开了序幕。

由于欧洲各国的参战,尽管有美、英两国在背后的支撑,伊拉克也难以抵挡如此强大的进攻。2003年12月,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被欧洲联军攻陷,于是美、英及加、澳等国的联军直接与欧洲联军共同接管了伊拉克。为了维持在海湾地区的实力,欧、美双方都没有从海湾地区撤兵,双方在巴格达的谈判进行了5个月仍然没有明显进展,而欧洲的石油供应已经非常紧张,来自俄罗斯的进口虽然每天都在增加,但由于高昂的价格而让众多欧洲国家难以重负。面对美国仍然不紧不慢地谈判态度,欧盟最终决定对美、英联军宣战,第三次世界大战真正开始爆发。

不同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双方首先在第三国进行宣战的,而由于认识到战争对本国的巨大破环性,双方协商同意战争在第三国地区——海湾地区而不是在欧美大陆全方位进行。随着战争的全面进行,欧美双方均投入了数千万的兵力,一方面以海湾地区进行拉锯;另一方面尽可能的保护国内免受战火伤害,同时大规模地进行安全威胁性的打击。于是在欧美之间就出现了两个战场,一个是在海湾的主战场,双方进行的是大规模的阵地战与运动战;另一方面时出现在双方内部的辅助战场,进行的主要是以恐怖袭击为主的威胁战。而由于欧美之间的不道德行为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普遍反感,毕竟战火是在自己身边燃起,对自身的威胁最大,于是阿拉伯国家联合对欧美在该地区的军队宣战,并威胁将切断对欧美的石油供应。随着阿拉伯国家的宣战,欧美双方首先控制了海湾一定的富油地区并以绝对军力保障安全,随着对海湾富油地区扩张行为的加剧,三方的战火愈演愈烈。此外在亚洲的日本由于资源贫乏,为了争夺石油保障资源也加入了美、英联军。这一场战争一直打到了2007年6月。交战三方最终通过谈判停止了这场没有结果的战争。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中,交战三方都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阿拉伯国家。尽管在战争期间油价居高不下,但实际控制在阿拉伯国家手中的油井却并不多,而欧美双方由于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保障,各自控制了相当数量的油井,所采取的原油源源不断地经各种方式运到后方或卖到石油市场上牟取暴利。而这次世界大战能够停下来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经过几年的努力,欧美两方在核能和太阳能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大大减弱,既然不许要动用那么大的力量去夺取,这场战争也就没有在进行的意义。于是才会有最后的三方停站决定。

而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