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穿成村丫想躺平,无奈被迫养全家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章 讨论(第1页)

大家都集合到堂屋,大人坐椅子,小孩子坐竹凳,热热闹闹快把堂屋挤爆了。胡羡羡仔细回忆,把这个家的人一一对上号。

爷爷叫古有金,刚刚半百年纪。奶奶张氏,比爷爷小两岁。共生养了四个孩子,取名“平安喜乐”,也就是古苋苋的大伯古传平、二伯古传安、爹爹古传喜、小姑古传乐。

大伯古传平,踏实勤劳。种田为主,农闲时打零工。皮肤被晒的黑亮。大伯娘小张氏可能因为少晒太阳,算得上白净。两人有两儿两女,长子古云东,十五岁,目前木工学徒。次子古云南,十三岁,目前陶工学徒。大女儿古芹芹,十一岁,洗衣做饭忙家务外主要带妹妹,小女儿古艾艾今年三岁。

二伯古传安,在镇上酒楼做账房,当年人人称赞他聪慧,于是家里供他读书,考过了童生,后来战乱,就没读了,找了份账房工作。二伯娘是周氏,镇上周秀才之女。两人有二子一女。大儿子古云西,十二岁。小儿子古云北八岁,两人都跟着古传安读书。女儿古荞荞,今年十岁,比古苋苋大两个月。一家人都住镇上,很少回村。

爹爹古传喜,是家里见过最大世面的人。庄氏是他偶然救的,当时伤了头昏倒在路边,古传喜请了大夫救治,醒来不记得以前的事了。只随身的帕子上绣着“庄”字,于是称呼她庄丫头。后来张氏就主张两人成亲了。两人已有两个孩子,古苋苋十岁,古云中五岁。在古苋苋四岁多时古传喜应征入伍,走时庄氏刚有孕,五年后回乡,古云中已经四岁了。之后外出找活儿做了船工,平均一个季度回家一次。这次是今年过完正月走了一直没回来,三月份庄氏发觉自己又怀孕了,现在就盼着他能在孩子出生前回来。

小姑古传乐,嫁给了镇上张屠户家的独子张德远。

这么一理顺,胡羡羡发现古家取名字很能体现“重男轻女”,男孩儿是“云”字辈,名取于“东南西北中”,女孩儿名全是野菜野草!

掰着手指头数数,胡羡羡发现原主是古家孙辈里的九分之一,等庄氏肚子里的孩子出生了,自己就是十分之一了,不禁咋舌,古家真是人丁兴旺呀!

除了古传喜外出未归,两个学徒不能回来,古家所有人都到齐了。

古有金老爷子这个一家之主先说话:

“如今天下初定,听闻上意要重文轻武,老二打算辞工继续读书科考,包括他家两个孩子也打算都到学堂读书。这么一来,咱们家银钱上会非常紧张。今天把大家都召集起来就是想一起讨论讨论怎么解决目前境况。大家有想法都直说,一家人不必藏着掖着。”

大家似乎都斟酌着,没人说话。

等了一会儿,古有金直接点名,“老大,你先说。”

古传平沉默了几息,似乎是下了个大决心,开口,“三个人都读书,花费也太多了,咱们肯定供不起。”

小张氏立刻接话“如果是三个人读书,那就该每房一个呀!”

胡羡羡觉得大伯娘这个提议不错,小古的弟弟中儿正好该启蒙了。庄氏应该也是想到了这里,一直低着的头也抬了起来,眼里的欣喜和期待谁都能看出来。

古传安此时显得迫不及待,“爹娘大哥,真的是特别准确的消息,今上整顿军务,很多武官都被退还乡了,还明确提出明年科考扩大录取,连续三年开恩科,这是我们的机会呀!我是童生,西儿和北儿也启蒙多年,当然优先我们去考呀!中儿还小,等我有了官身,中儿再考也不迟,到时候还更方便。如果中儿想学,等我不忙时,我来带他启蒙。”

胡羡羡两只耳朵听着大脑里快速思考着:天下初定、武官被退、重科考,这些听起来耳熟哇!这不就是“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那段?莫非现在是宋代初年?

古传平闷闷地说:“二弟你是童生这么多年,也没见你什么时候不忙,更没见你带着我家东儿南儿启蒙啊,你家西儿和北儿倒是启蒙好几年了。”

小张氏立刻夫唱妇随:“谁说不是呢!咱们东儿和南儿现在去做学徒,以后就得靠体力赚钱,多辛苦,还得靠自己赚钱娶媳妇。”

古传安不耐烦了,“大哥大嫂不用夹枪带棒!日后我们做官了,自然会厚待你们和侄儿们。”

周氏端着一副大家闺秀的姿态,平静地说:“大哥大嫂,要怪只能怪世道,过去这些年周边战事不断,人心惶惶,咱们也是尽全力维持生计罢了,相公他实在是没有读书的心思,所以才没有想到给东儿和南儿启蒙的事。如今孩子们的年岁启蒙也晚了,还是大哥大嫂有远见,学门手艺是正正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