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旧时风物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部分(第1页)

自序

我的两本随笔集——《老饕漫笔》和《彀外谭屑》出版后,常常有稿约,让我写一点关于旧时生活方式的小文。也许是缘于现代生活节奏的紧张,人们常常怀念旧时那种较为舒缓与闲适的生活,以及与之有关的旧人、旧事和旧物。陶渊明曾谓“天气澄和,风物闲美”,恰逢退食之年,我想此正是人生中最为澄和闲美的时光,于是搜寻着依稀尚存的记忆,写了一些零星随笔,结集为《旧时风物》。

年轻时读书不求甚解,又懒得下苦功夫,因此读得最多的是古人的笔记,这种体裁的书读来不费力,信手拈来,看上几页,拿得起,放得下,于是从唐宋到民国时期的笔记读了不少,兼及史料、读书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当然,笔记这种东西是不大靠得住的,比不得正经正史,文章旁引,亦仅能作为参考。原因就是作笔记的人难免融入了个人的观点,同时也囿于知识的局限,所以是不可都当信史看的。古人的笔记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可长可短,不受字数的限制,言简意赅,读来有种文学的享受。但是也有些遗憾,那就是过于精练,一事情很难原原本本说清楚,总有些言犹未尽之感。尤其对“士人”圈子外的读者来说,或多或少有些不大清楚的地方,文中提及的张三、李四和王二麻子也颇感陌生,倒是现代文体可以顺畅地解决这些问题。也许是受笔记影响较大,于是总想以一种新笔记体记录些旧事。

中国文人是含蓄的,因此旧时笔记大多不融入个人的情感,臧否评说,春秋笔法大多尽在字里行间,可能现代文体就不免会有更多的直白与流露。此外,写得高兴,也会东拉西扯,不似论说文章那样严谨有序。书中除《北京剧场的历史记忆》一篇是发表在《光明日报》的讲座录音之外,其他都是近两年写的一些小文,关乎旧文化与旧时的人和事,有些甚至是约稿者的命题之作,仅可看作是一种现代文体的杂俎笔记,《旧时风物》中所收录的大体就是这类东西。

一叶小舟,恐怕难以载得动许多旧时风物,聊作读者消遣罢。

赵珩

2009年暮春谨记于彀外书屋

旧时风物

辑一1

月华秋水夜闻歌——文人与戏1

莼鲈盐豉的诱惑——文人与吃4

儒林杏林亦相通——文人与医药7

博物君子今何在——文人与收藏10

辑二13

书斋案头的精致——说文房13

润墨濡毫是砚田——说砚16

天工人作两相得——说印章18

温馨的彩笺21

尺书鲤素的落寞——有感于书牍时代的消逝22

椟中万象24

从手帕到Napkin26

徐来小清风——说扇27

辑三30

常忆庭花次第开30

春在闲情雅趣中32

厂甸旧事35

消失的香蜡铺36

辑四37

北京剧场的历史记忆37

圆明园被焚烧劫掠之后48

万牲园往事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