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七零年代青云路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7章(第2页)

她什么时候成了纪律委员?

项小羽警告完那些浑小子就转回身,对上宋恂的目光时,眼里还有明显的得意。

纪律委员是她刚刚自封的!

“你快别拿鸡毛当令箭了!”贾学义接着嚷嚷,想逗着项小羽继续跟他说话。

宋恂对贾学义有些印象。

他之前在养猪场附近撞见过贾学义和项小羽的告白现场。

视线在有些故事的两人之间打个转,宋恂就看向项小鸿问:“你们女子船队的其他人呢?怎么只有你一个人过来?”

项小鸿无奈摊手:“你不是要求初中以上学历吗?符合要求的就我一个……”

有初中文凭的姑娘,人家干点啥不好?坐办公室或者当老师,再不济去补网队补网,都比当船员轻松。

所以,他们船队的成员中,并没有太高学历的女同志。

宋恂也后知后觉地想到这一点。

“高小毕业的有吗?”能把字认全也行吧。

“有四个。”

宋恂记住名字,招来项爱国去这四个人家中喊人过来上课。

趁着等人的空档,宋恂与大家宣布了选拔船员去省城培训的决定。

“速成班的学习进度比较快,学习的内容也相对难一些,还会占用大家不少业余时间。”宋恂在教室里环视一圈说,“参加培训是自愿的,有人要是对当渔轮的船员不感兴趣,可以随时离开。”

没人离开,但是有人问:“宋主任,万一真被选去省城培训了,工资怎么办?”

“脱产学习工资照发。另外,每人每天按照干部的标准有四毛钱的餐补和五毛钱的住宿补贴。往返交通费也由单位报销。”宋恂笑道,“培训班在明年初结业,我是盼着你们都能在省城呆到明年的,不用给单位省钱。”

众人心照不宣地呵呵笑。

工资补贴正常发放,还能去省城见见世面,这个条件对于乡下小伙子们来说,确实非常诱人。

既然大家都默认了参加培训,宋恂便没再耽搁时间,直接转入了正题。

“我先统计一下。在座的同志中,担任船老大和副老大的请举手。”

除了周卫国和薛适这两个学历最高的知青,再就是项远航和于向东,于向南,于向北三兄弟。

之前招船员的时候,宋恂就特别关注过他们。

这三人是贫协主席于满仓的儿子,家里往上数八辈都是贫农。

到了他们这一代,居然一口气培养出三个初中生。

项小羽比较促狭,悄悄跟宋恂提过他家的情况。据说是因为于满仓的媳妇特别勤快,从公社接了缝扣子的活回来做,常年要求全家老小一起缝扣子赚外快。

他们家只有读书人不用缝扣子,所以于家三兄弟都抢着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