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左手智慧右手爱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部分(第1页)

美丽的一跪

老师那真诚的一跪,让他读懂了知识的尊贵,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热爱。

那年,品学兼优的她大学一毕业,就主动申请来到西部一所山村中学援教。

那个山村虽然相对闭塞一些,但自然条件不错,物产也较丰富,村民的生活不富裕也不算穷,只是村民们对教育普遍不大重视,学生辍学现象比较严重。看到许多孩子早早地辍学去打工挣钱,她感到非常惋惜,就一家一户登门拜访,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们支持孩子读书,但效果并不理想,许多村民很知足地认为:现在挣钱的门路挺多的,得抓紧时间挣钱,山里的人花那么多钱读书不划算。

怎么会这样的想法呢?她有些不解地问上了年纪的老校长。老校长叹息道:“山里人眼睛看得近,只注意眼前的实惠。”

“现在不读书,将来想弥补都来不及啊!”一想到班级辍学孩子在增多,剩下的也大多没心思上课了,她便心急如焚。

“唉,没办法啊,好多老师都努力过,但无济于事啊。”老校长满脸的无奈。

望着远处起伏的大山,一向不肯低头认输的她暗暗告诉自己——不管有多难,也要尽全力劝孩子们返回课堂安心读书。

她知道,要打破村民们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必须要先抓典型。于是,她将目光先瞄准了陈启。陈启的父亲是村里公认的能人,他家开了一个山野菜加工厂,村里很多大人、孩子都在他的厂子里打工,陈启是孩子们的头。

可当她一谈起陈启读书的问题,他父亲便不以为然道:“老师,你看我也没读过多少书,日子过得不是也很好吗?”

“你的日子确实过得不错,可是你不能让你的儿子一眼就看到了将来啊。”她说陈启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应该有更好的发展。

“山里讲究实际,我给儿子打一个好底儿,他将来生活也没什么担忧的,就知足了。”陈启的父亲很固执。

她又努力了几次,仍没有说动陈启的父亲。思忖了半天,她决定采取迂回战术,她先找机会跟陈启闲聊天,转弯抹角地讲一些关于读书有益的事情。得知陈启喜欢看人物传记,她便找来一些名人传记借给陈启,并与他一起探讨书中人物的人生选择等问题,她还不失时机地直夸陈启悟性好,若好好读书,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的。渐渐地,陈启对她描绘的美好未来动心了,想回到学校继续读书的愿望一天天强烈起来。

然而,陈启的父母说什么也不肯让儿子回学校读书。那天,陈启流着泪告诉她:“谢谢老师,虽然我非常想读书,可是我没那个命。”

“想读书就一定要去读,命运是握在你自己手里的!”她大声地冲陈启喊道。

“可是……”平素很听父母话的陈启低垂着头。

“没有什么可是的,我再去找你的父亲,一定让他答应你读书。”她拉着陈启来到了加工厂。

任凭她说破了嘴,陈启的父亲仍不同意陈启回学校读书。急切之中,她双腿向前一屈,当着众多村民的面,在陈启父亲面前郑重地跪了下来,声音哽咽着:“为了孩子,我求求你!”

一时间,众村民们惊呆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与他们素昧平生的支教老师,竟会用这样尊贵的方式,表达她那执著的信念。陈启的父亲慌乱地扶起她:“老师,你快起来,我答应你就是了。”

她的双眸晶莹闪烁,目睹此情此景的村民们纷纷地唏嘘不已,他们终于明白了眼前这位年轻女老师的良苦用心。不久,许多孩子纷纷重返校园。她和老师们欣慰地笑了。

数年后,那所山村中学陆陆续续地考出许多大学生,他们中最优秀的陈启,在告别北大的一次讲演比赛中,满怀深情地讲述了她的故事,他由衷地感慨道:“是老师那美丽的一跪,震撼了村民们蒙昧的心灵,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是老师的那真诚的一跪,让他读懂了知识的尊贵,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热爱……”

虽然她支教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但她却给那个山村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话题,尤其是她那美丽的一跪,已烙印般的铭刻在了许多人心中,成为一道感动岁月的风景。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别样的汉堡包(1)

从生活在闭塞、清贫中的两个孩子身上,我恍然读懂那个美好的词汇——向往。

五月的黄昏,在渭水岸边的一个村头,我遇见那两个孩子:大的是哥哥,七八岁的样子,小的是妹妹,大概也就三四岁。两个孩子正蹲在墙角津津有味地揉搓着黄色的泥团,聚精会神地制作着自己喜欢的作品,汗渍和灰尘将红扑扑的小脸蛋脏得有些滑稽又可爱,黑亮的眼珠里转动着叫人不禁要驻足的认真。

我站在一旁,打量起他们泥捏作品:男孩的小车,女孩的项链,有模有样的,做得还不是十分的粗糙,我不由得举起了相机,将两个无名的小艺人和他们的作品一起收入镜头。

男孩见我欣赏他的手艺,有些得意地告诉我:“妹妹的项链也是我帮着做的,她揉的珠子不圆。”

“串项链的麻绳是我找的,我还帮你和泥了呢。”女孩丝毫不肯让自己的功劳被埋没。

“你俩手都挺巧的,也都挺能干的。”对两人的认真,我送上了由衷的夸奖。

“叔叔,你吃过汉堡包吗?”小男孩突然抛给我了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