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不许后退:狙击关东军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7部分(第1页)

进度”,这两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目睹了北欧各国的迅速发展以及自己国家加入苏联后受到排挤、打击的情况显得极为不满,1990年,立陶宛率先挑衅中央政府,宣布独立。

而此时,戈尔巴乔夫也意识到局势已经非常危险了,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就像1941年所面临的一样,敌人已经兵临城下了。”此时的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尝试做最后的努力——主动出击,打击那些想独立的国家。

其实很多西方的国家将这一举动宣传成“侵犯他国主权”、“侵犯*和自由”等。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当时的那些要求独立的国家无异于今天的台湾。

大家都知道大陆不可能容忍*,一旦他宣布独立,台湾肯定是要捶的。如果*了,那么将来西藏、新疆也不免独立。如果中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就有多少个国家的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为了其他国家的笑谈了。

同样,苏联中央政府不可能容忍其加盟共和国的独立,一旦有任何共和国宣布独立,甚至是表现出这种倾向,都是对中央政府的挑衅。中央政府必须进行打压,如果不的话,那么其他更多的加盟共和国也会要求独立,那么苏联的解体会更快。

但是如果苏联共产党内部团结一致,党员清廉的话,苏联的解体还是不可能的。因此,苏共内部的反党分子就得以和外围的民族主义分子遥相呼应,形成一个反对苏联共产党的大联盟,再加上一个软弱无能的领导者(我认为这时候如果把戈尔巴乔夫换成列宁,或者斯大林也行,苏联的解体都不会出现),苏联的崩溃也就成了必然。

第三、政治体系上的重大漏洞

苏联解体的直接诱因是改革失败。

那么可以有这样一个逻辑:如果苏联不改革,那么苏联就不会解体。要想苏联不改革,那么除非苏联的政治体系一开始就是健全的,那样就无需改革。

首先我们要认清的是,苏联进行的,是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他们只有理论依据(而且还是过时的),没有任何的实际经验。

这样就如同一个盲人行走在一条狭窄的道路,道路的两旁都是悬崖(代表着苏联解体和资本主义复辟),而道路的终点就是共产主义。

大家都知道从苏联建立的1917年到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假设苏联不解体,且正常发展)要走上多么遥远的道路,那么这就更加重了这条道路的危险性。

列宁给苏联指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新经济政策。

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斯大林没有遵守列宁的遗志。那么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苏联真的按照列宁的想法去做,苏联的未来将会怎样?

历史没有假设,谁也说不清。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新经济政策到底是一项战术性决定,还是战略性决定。

我个人支持前者。因为这项政策是在1921年农民起义风暴中,列宁为了平息这场反布尔什维克风暴,为了满足农民愿望而提出的新型社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比较类似于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

其实我们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太高了。如果看一看当时苏共机关报《真理报》,你就会发现新经济政策使工人阶级更加困难,工人们数月领不到工资,不断有*;工作岗位减少,失业现象普遍。新经济政策只为两类人带来了好处,一类是从事商业的人,另一类是农民。对于中国这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来说,新经济政策无疑是适用于中国的,因此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但是对于苏联这个工业能力世界第二的超级大国来说,工人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不久,这种生产形势的优势将会消失殆尽(我不知道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会不会也存在这种问题),它不可能保证国家下一步的持续发展。为了保证国家的发展,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为了使国家不再进口小到铅笔、大到飞机等商品,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这就是为什么最终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因为商人根本不可能为国家创造一个强大的工业,他们根本就不准备投资,他们把自己的收入变成了外汇。

即使是列宁,他也不认为在新经济政策期间,可以允许全国工业都脱离国家控制(这点和改革开放相吻合)。

列宁的观点是,资本必须出于国家的控制之下。这是最主要的一个观点。

在国内战争以后,要想发展经济,没有其他的路。苏联在当时不可能发展市场经济,因为没有市场。

但是,列宁忽略了一点,他没有估算到战争这么快就烧到了苏联的家门口。

但是斯大林想到了。

为了不让苏联遭到向那时的中国的处境,斯大林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其主要目的显而易见:防范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入侵。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在十年的时间里,苏联建立了6000多家工厂,工业产值年均增长幅度全部超过20%,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超高速经济发展。

然而他的弊端非常之大,以至于每个苏联的领导人包括斯大林在内,都想对他进行改革,但是每次改革要么就是回到原来的路子上,要么就是走到半道上又回来,或者是改革全盘失败。

然而,这一切都是必须的。

当时的苏联正面临着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攻击,如果还是按照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步一步的来的话,德国来得及,苏联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