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海外大明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6部分(第1页)

所有苏门答腊岛上的物资产出大部分会汇聚在这里,而外来贸易的各色商品也将在此地消化或中转。自由城市集已经挤得不像话,所有的仓库都拆了作为店铺还是不够,此刻所有的物资都是储存在城外新盖起来的各种仓库中。后期迁过来充当劳动力的平民也在城外东一片西一片的盖满了房子。

可以说,现在自由城城墙的作用形同虚设,自由城至少有一半的菁华已经延伸到了城墙之外。

朱明此次计划的关键之处就是拆除自由城南面和东面的城墙,拓宽自由城到船村港的大道,形成一条新的中轴线,然后以该中轴线为基础,左右延伸,形成“丰”字形的城市基本骨架。

至于没有城墙会不会安全这回事,暂时周边是没谁敢来打自己的主意了。

堂下众人细细听了朱明的计划,又传阅了一遍朱明的草稿图,都没有什么异议。

只见朱明草稿图上大概的标明了城内现有建筑不变,城墙拆除后市集向东面外扩,扩张后再引一条道路到主轴道路上,形成一进一出的格局,市集主要是各色大宗商品的贸易。

而沿着主轴道路,是一排双层楼的建筑,主要是各类商品的零售、客舍、酒楼等,官府只负责盖楼,最终这些店铺出售后用来干嘛都由自己定,市场经济决定价值导向嘛。古人虽然知道现象到不懂根本,朱明可是理论联系了实际的。

而主轴上延伸开来的支路上,则将规划出各种区域,想盖房子的到自由城官府中备案,缴纳一定数额的钱就可以自行建造了。此刻朱明还没有那么大的人力物力来统一规范住宅的外观和形式,也交给民众们自己。

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从北边带回来的一千多平民刚安顿下来就被这一庞大的计划所吸纳进来,自由城船村港同时施工,拓宽道路是第一步,原本的双马并行通道已经不敷使用,经常是一辆改造后增加载重量的三轮车就占满了道路,朱明这次的规划一步到位,按并行四量标准三轮车的宽度来拓宽道路。

驻留在自由城的第一军团和花面军团也停止了训练,全部拉到了城边拆城墙,此刻城中还要保持正常的秩序和日常活动,自然不能像马拉城一般一番狂轰猛敲,细细的拆运,但进度也不慢,矮小的城墙以肉眼可见的度一段段的消失。

玻璃厂得建设工期较短,此刻已经开始出产品了,各类色泽斑驳的玻璃杯、玻璃盆出现在了市面上,表面光洁晶莹的玻璃制品很快引起了商人们得好感,销售情况良好。

而水泥厂则还需要一些时日,最重要的立窑虽然已经砌好了,但周边的一些配套设施还在紧张的施工中,朱明一直要求慢工出细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自然是能作细就做细。

原本还想要四处逛逛的朱明被群臣拼死拦住,现在又不是东征西讨的初期了,你朱明好歹是堂堂一国之主了,下面的人再不成器你可以换人,但不能什么都深入一线啊,无奈之下朱明只得每日坐在朝堂之上,听取各人的汇报。

之前就想着攻打爪哇和加里曼丹的计划自己难以成行,果然还是被自己料到了,当上国王后就是不自然,群臣当官久了也慢慢形成了一股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责任感”来,劝谏朱明这个大王的不当之处成了他们每天的功课之一。

朱明只能再次提出一个计划性的大纲,具体的实施就交给下面的众人了。他的想法是将二军团调回驻守自由城,一个月后也就是四月间,一军团和花面军团率先进攻爪哇岛,擒贼先擒王,打下爪哇后婆罗洲自然也是囊中之物。

这样的话兵力就略显不足,而且遍地开花的大建设各地都需要人手,人手不足啊!吩咐船队休息五天,同时备好多余的粮食商品后,立马向北进,不要管财货了,现在朱明还在为拉回来的象牙和犀角头痛不知道该用来干嘛呢,之后到北面就是抢人,不管什么人都要,华人过来后自然是上等公民,占城和安南的土著过来也是待遇从优,好言好语的先骗过来。

安排完一切后,受到掣肘,只能在自由城和船村港两点一线的朱明,监察着各地建设的工期和市面情况,倒是无意中将建设的效率提高不少,大家看到国主这么重视,每天过来巡视一遍,原本能拖两天的东西自然是不到一天就做的好好的。

随着南面最后一片城墙的轰然倒塌,历时八天的拆墙行动宣告结束,自由城中向外一片开阔。

………【第九十五章 工业重组】………

不能亲自带队出远门也有不能亲自带队出远门的好处,至少现在朱明空闲的时间多了,闲着没事总是要瞎想一番,想想布局或是规划还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

想到黑水明国现在菁华几乎全在几个大的工厂作坊上,朱明就有心把优势再扩大。

经过近两年的积累,每个厂中熟练工和正在上手的新工人都不少,若是扩建,现在条件其实也已经能算得上成熟,但朱明想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扩建――他想要细化。

后世都是走的专业化的生产道路,就算拧螺丝也是专人专用,让每个人对自己的工序都熟练无比,也造就了现代化的流水线,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最大优化。

朱明现在也想向这方面努把力,至少不能让一个铸铁的师傅铸完后再自己抡着大锤锻打成形,最后自己还要亲自做表面精工处理,一副铠甲成形从头干到尾。

其实现在冶炼厂倒还真这么干,每个工匠做出成品后再在内侧小小的刻上自己的记号,标明这是自己的得意作品,以前朱明是没空管,放任工厂的管理者们自行运营,现在有闲了,自然要改变这一在他这个后世人看来很不科学的做法。

先就是要把粗放型的各个工厂职能给细分了,带着侍卫队,来到冶炼厂中,原本从占地不过十几亩的小作坊现在已经占地达到了四五百亩,厂房与厂房间的空地也不少,完全可以将冶炼厂细分为多个不同的分厂。

于是,在军队出征前这段时间,朱明就打定主意定在各家工厂中,好好的调研指导一番了。

不像后世的调研是做什么大家都懂,朱明是实打实的进入到了冶炼厂的第一线,那些苦哈哈的工人见到国主大人竟能亲自进入到这么一个高温又粉尘满天的环境中,还能与自己这些最底层的工人说上两句话,顿时一个个都感动的热泪盈眶起来。

自从朱明入主后平民的业余生活丰富了许多,不少口齿伶俐的会被教许多奇趣的故事定期在街头巷尾说书,这些平民不管是华人还是土著,都知道了断案如神的包青天啦,爱民如子的刘玄德啦,可他们和国主一比,谁能这么屈尊?刘玄德也不过带着一群平民跑路而已,比起这冶炼厂里的环境来,可算是天上地下了。

工人的感激暂且不表,朱明向管事人提出来将铁矿石冶铁作为一个厂,铁水铸造成各种形状的物件或铁锭又是一个厂,然后锻造作为一个厂,兵器和工具的精作再分为一个厂,原本的冶炼厂一分为四。

工厂的管事和几个德高望重的老师傅都在低头沉思着,朱明是他们的国主不错,这厂子也大部分是属于他的,自己不过是占点儿小份子,但对这几个人来说,他们从最底层的苦哈哈能成为现在有地位又光鲜的人,靠得就是这个厂子,他们把这都当成了自己的生命来维护,不由得他们不慎重。

“分成各个厂后,以后培养的徒弟工匠,专注做自己的那一块,做的越好奖励越重,谁的东西出问题就追究到谁的身上。”

众人对望几眼,若是分成几个厂,相对的来说每个工人只需要现在会的四分之一就是个合格的工人了,对于培养人才来说确实是一个好处,但这样打铁的只会打铁,他不会淬火开锋,能行吗这?

众人犹豫迟疑中还是点头答应了下来,朱明的神奇让他们心中也有一种盲目的崇拜,虽然以他们的常识来说这个有点不太可能,但他们还是选择相信朱明。

划分新厂其实也不复杂,不过是将现有人员按照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分配到不同的厂子中去,而不同的厂子也分配了不同的管理人员。各个厂子分开运转后,相应的也将扩大,当然这就是后话慢慢的来了。

冶炼厂的分配调整就这样定下后开始施行了,接下来的所有工业都按照这个基调来进行更改,只是像榨糖厂这样功能本就单一的工厂就未做任何改动。

自行车厂在苏曼的管理下,内部已经自行更改为几个不同的部分,朱明只是指点了一番。

自行车零配件本就多,制作时全部是每人分到一大堆各式配件,然后各自组装起来。做的快的上一天工能组装一辆三轮车或一辆半自行车,朱明只把苏曼叫到身边,把自己在冶炼厂做的改革告诉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