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明末当皇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95章 反对的声音(第2页)

死后就算洪水滔天,起码不会比穿越前的世界更糟糕。

大明凭借工业革命的优势,最少又能奠定个几百年的世界霸主地位,几百年后的事情谁说的清楚。

那些反对继续发展工业的奏疏,很快就石沉大海,毫无反应。

此时大明发展工业,已经产生了一些环境问题。例如大量燃烧煤炭,导致一些城镇空气质量变差,而且到处都是黑灰,在那些钢铁冶炼集中的地方。天空甚至都变得有些灰蒙蒙的。

污染更大的是那些化工厂,还有炼焦活动,同样造成了污染。

“先污染后治理嘛!”

朱由校作为穿越者,对此表示淡定。工业化进程他是见识过的,所以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有经验。

所以对于污染现象,还是比较淡定的。

而对于污染较大的炼焦和化工,也开始成立技术研究项目,希望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减少污染。

至于烧煤问题,那就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了,不过这年头的工业规模也没那么大。

至于采矿问题。尽管会破坏地脉,但大明不用把全部矿产都放在本土开采。海外殖民地那么多,可以把矿业分包到海外殖民地去,以及那些落后国家去。

毕竟那些落后国家要购买大明的商品。首先他们要有钱。财富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劳动者,即便是再强大的抢劫犯也抢劫不到东西。所以那些落后国家必然是要发展一些产业,生产出一些产品来与大明交换商品,那么矿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向外分包产业。

扩大外部矿产进口,减少本土矿产开采规模。这是日后肯定要施行的政策,只是当前船只运输能力有限,这个模式还不是那么好施行。

铁路修建计划开始有条不紊的展开,钢轨和枕木生产起来并没有什么技术难度。欧洲人一开始修建铁路的时候,还是用炒钢法的技术来制造铁路轨道,炒钢法需要人工用锤子不断的敲击钢铁,早期欧洲人十几万公里的铁路都是用这种技术生产出的钢轨。

但如今大明有平炉炼钢技术,可以直接得到钢水,生产钢轨并不不需要那么麻烦。

枕木产能也容易形成,东北、南洋这些地区那么多的森林资源,生产点枕木不成问题。

铁路的铺设方面实际上成本也没那么高,毕竟北方地形比较平坦,不需要打什么隧道,也不需要面临那么多复杂的地形。

铁路可以先铺设,火车制造方面肯定是跟得上的。

大明铁路总局随之成立,铁路路线测绘,工程投资等等问题逐渐展开,铁路总局是一个100%国有资本控股的国企,当然作为皇帝,朱由校有5%的股份。国有资本只要占据着主导地位,皇帝就是真正的帝国首富。不论是财富还是权力,都处于金字塔巅峰。但是天塌下来,也是高个子顶着。

局部铁路的建设已经率先展开,主要的企业也就是那些国有钢铁公司,用来运输煤炭和矿石的。

铁路总局投资的第一条确定下来的铁路线路是‘京津铁路’,作为权力中心,这里也将成为铁路网络的核心。

京津铁路修建完成之后,运入天津港的货物就能够方便的运往京师,京师的很多资源,也能方便的运往港口装船。

随着北方公路网络的陆续修通,各地也开始需要新的建设项目来拉动就业,电报和铁路这方面的技术进步,顿时成为了拉动经济的新动力。

当前大明的经济自然不可能如同后世那样发展迅速,因为后世的中国是将大量西方人的技术引进,从而产生庞大的需求,才能发展得那么迅速。而这个时代的大明,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没办法从外部引进先进技术,只能靠自己研发。

不过因为朱由校的存在,新技术涌现速度比较快,所以经济发展速度还是非常不错的。

同时因为改革,大量人口离开农村进入城镇,基本的资源配置还未完成,这也拉动了经济发展。

所以刚改革这几年,新政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没有后世中国那么夸张,但也比较快速了。

新政改革实际上所产生的效果,并没有消化完全,基本的资源配置并没有彻底完成。

一个离开土地的农民,要找到稳定的工作,还要购买房屋、各种生活用品等等,这些需求并没有完全满足。有些农民才刚刚离开农村进入城镇,还需要一段适应时间。

而且并不是每个农民工都能在城镇里面混出头,后世中国这些农民工还能返回农村,农村起码有几亩地可以维持基本生存。而如今的大明的土地是私有制的,在城镇里混不开的农民工是回不去农村的,在农村他们依旧身无立锥之地。

贫民窟就是这么产生的。

此时大明自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贫民窟,好在朱由校出台了各种保障措施,加上反腐效果不错,这些保障措施基本上都实施了下去。而且吃不饱饭可以找民政局,总不可能饿死人,基本生存权还是有所保障的。

当然这些贫民窟内的贫民也不是全然没有出路,他们的子女在受教育方面还是能够保障上完义务教育。同时这些贫民可以选择移民海外,只要愿意做事,混个温饱总的是不成问题。而且海外资源丰富,若是有点头脑和运气,很容易白手起家。

因为摆脱贫民窟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如今新政地区的城镇,贫民窟规模都不算是很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