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秦始皇---沙丘之变11(第1页)
事关国祚,岂能如此草率地宣之于口?
陛下真的是。。。。太不着调了!
大将军卫青被同僚的眼神盯的没有办法,只能上前劝诫:“陛下,刘氏大汉乃天命所归,您。。。。。”
在这个促狭的皇帝面前,大将军卫青也不知道该说啥,算了,他也摆烂,只要不影响军国大事,他们老刘家的江山爱怎么说怎么说。
。。。。。
康熙帝坐在龙椅上,若有所思地旋转着手上的扳指,从天幕他已经推断出这上面自称沐沐的女子并不是所谓的仙女、而是后世之人!
她称秦始皇为老祖宗,那就意味着这个后世之人大概率是汉人,是满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那她是不是对太祖所建立的清朝有所偏见呢?
连秦始皇那样历史所言的暴君,她都推崇至极,甚至以千古一帝这样的高评价来评判,那朕呢?
现在太子废不废已经不是矛盾的焦点了,一开始康熙帝因皇太子的成长自己的年迈,而对于自己从小寄予厚望的儿子生出了忌惮。
太子的储君之权与皇帝的君权碰撞的越发严重,康熙帝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还没死呢,那些大臣就开始一个个巴结他的儿子们,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人岂不会只知太子而不知皇上,这是最让康熙帝忍受不了的地方。
自己还在,底下的臣子们就帮着自己的儿子算计死后的遗产,这平常普通人家都会发生重重矛盾,更何况是天家!
但现在更大的矛盾出现了,这个矛盾几乎要影响爱新觉罗家族统治天下的根基,。
这天幕的出现会不会助长民间反清复明的嚣张气焰,康熙帝一辈子都在提防汉人,而这后世之人恰好也是汉人,他帝王的雷达几乎一瞬间就嗅到了天幕带来的动荡。
攘外必先安内,换句话来说,肉还是要烂在自家锅里。
太子废立与否现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民间会不会发生动乱。
毕竟整个大清满人实在太少,而汉人又实在太多了,多到康熙帝已经统治这个国家四十余年,是掌握这个国家最高权力的人,还在提防着他名义上的子民,那群汉人!
太子又哭又笑,他三十年来几乎已经要被他敬爱的汗阿玛压的喘不过气来,说实话,当汗阿玛要废他太子之位的时候,他不可置信疯狂的同时心里还有一丝丝轻松。
这个太子之位不是他主动要的,当出生后他就已经被立为太子。
他却不能推辞,废太子的下场史书上可是写的清楚明白,汗阿玛总是想让他在朝堂上当个吉祥物,什么也不做,更不能拉拢大臣。
但是汗阿玛有那么多的儿子,太子不得不去争,不得不去抢,先是老大、后是老八。。。。。。。还有老三老四。。。。这么多的弟弟,让他如何能安心地在朝堂上当个吉祥物。
天幕的出现虽然打断了废太子的过程,但箭在弦上,只是死缓罢了,自己身边的势力几乎被汗阿玛剪除殆尽了。
。。。。。。。
沐沐话锋一转【当然了,我们站在扶苏公子的视角下,也不是不能理解他会做出选择:扶苏接到遗诏的时候,他确实正处于被“发配”的状态,我们从《史记》上的记载可以看到扶苏被“发配”的全过程:“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以惩后。长子扶苏谏,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秦始皇陛下他求长生又又又被骗啦,他命令方士卢生为自己寻求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但是这个卢生他就是纯纯的一个江湖骗子,并没有这个本领。
他在忽悠秦始皇得到一大笔赏赐之后,就直接带着这些金银珠宝逃出咸阳,关键是他逃跑就算了,还到处抹黑我们始皇陛下这个“受害人”!
四处散播谣言,说始皇帝残暴不仁,要虐杀他!
沐沐在这里插一嘴啊,这卢生不是自己伸长脖子等着被砍吗?我们始皇陛下就是没有知晓掌握舆论的好处,如果能像卢生这样睁着眼睛说瞎话,把受害者说成加害者,也不至于几千年了身上一直背着那么多的大黑锅。
哎,我们的始皇陛下就是这样一个埋头做事不爱宣扬的人!】
秦始皇:。。。。。
虽然被夸了,但总感觉什么地方怪怪的!
【这平白无故背了黑锅,那谁也不愿意啊!始皇陛下当然是勃然大怒,明明骗了自己还要造谣自己暴虐,始皇怒了,我们普通人生气就。。。。气了一下;但始皇生气起来那可不得了,他决定将以卢生为首的这一批“诈骗犯”方士给坑杀!
但是公子扶苏不愿意,他觉得这样的惩罚太过严重,希望始皇能够宽恕几个人、从轻处罚;始皇并不愿意,扶苏继续直谏,然后他就被他阿父一脚踢到了北方边境的上郡,一方面是惩罚,另一方面始皇帝还是想锻炼锻炼他的长子。
而扶苏只看到了惩罚,他也不想想,和他一起的是谁,那可是蒙恬大将军;始皇这一举动明明是给他送去了军权,三十万精兵悍将,正好填补了扶苏公子没有军权的空白!
但是扶苏公子没有看出来,他以为父亲已经和自己恩断义绝了,这是一方面原因。
另一方面原因还是因为始皇太强大了,如果能从始皇那边发出矫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有也是微乎其微,正是由于扶苏公子对强大父亲的盲目自信也导致了他选择自杀的结果。
可悲可叹啊!】
被可悲可叹的扶苏悔恨地低下了头,他没想到父亲对自己寄予的深望,总是一个劲儿地想要劝诫父亲,自己竟然死在这么浅显的阴谋之下,他没脸再面对父亲了。
始皇帝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长子竟然会如此选择,他虽然屡次直言、不顾帝王脸面,但终究还是用生命证明了他作为儿子作为臣子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