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给皇帝们直播华夏发展史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9章 帝国双璧---大汉的兴盛与衰亡20(第1页)

老十三是个好孩子,但是太执拗,可以当一个贤王;

老十四武治不错,领兵打仗是一把好手,但脾气被德妃娇惯的太过还需要好好地教导一番。。。。。

后面出身的皇子都太过于年幼,康熙帝懒得想。

但是就这么扒拉一番,原本能文能武的儿子们都被他找出各种各样的缺点,康熙帝开始焦虑,竟然都比不上太子。

他内心是不想立太子的,也许太子幼时他满腔父爱,想着让太子接自己班;但是几十年皇帝坐下来,君权岂能分割?

但现在后世透露出来的消息让他坐立难安,康熙帝似乎能感觉到汉人在蠢蠢欲动:

倭国、倭国。。。。一定要先下手为强。

康熙帝一生最注重名声,虽然他打心眼里害怕防备汉人,但实际上又要不断地拉拢汉人的心;

因为是关外的皇帝,想成为千古一帝,想在史书上留下浓厚的一笔,

他格外在意自己的名声,所以也格外拉拢、甚至说讨好大臣。

允许国库借钱一开始康熙帝确实是照顾臣子,京城大居不易;

但是后来渐渐地发展成腐败之风,国库竟然连军费都发不出,康熙帝不是不知道,他也很着急,

要不然就不会有让老四收缴欠款这个举动了。

但是他好名声,已经被仁慈和宽容的名声架起来了,他做不到一究到底,所以之后虎头蛇尾地结束了;

老四的名声因为这件事情在文武大臣里面臭不可闻,康熙帝其实内心还是有些庆幸的,老四如果严格来说也算是皇后之子,他的出身算是除太子之外最高的。

有后世异族之祸的威胁,康熙帝还是放不下手中的权力和仁慈的名声;

思来想去,还是没有将老大放出去,

他怕成功收复倭国之后,老大在军中的势力无法遏制,这可不是一种好现象。

康熙帝为帝多年,疑心颇重,但他也知道轻重缓急,倭国虽然隔了一条海,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现在有了血海深仇,一定是要把倭国打趴下,让他们再没有还手之力,并且还要在大清的掌握之中。

隔海掌握这就有很大的难度,康熙帝很头疼,他们得训练海上作战军队;

满族儿女是马背上的民族适应的是陆地上的作战,海上确实是一块短板。

再次抬起头,康熙帝一言难尽地望着天幕,现在天底下所有的人都会感激后世之人的牛痘之功;

但同样也会记得是他们大清的皇帝让倭国弹丸之地给欺压到头上,而且还是百年屈辱史,一想到这里康熙帝头都要炸了。

现在当务之急还是要安抚百姓和汉人,只要给他们由头,

这可是一群擅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民族,骨头有的时候很软,有点时候打碎了都不愿意滚下。

民间反清复明的组织不计其数,汉人是不可能久居他人之下。

沐沐随口说的天花连带着清小说里面的情节透露出的巨大信息,竟然让这个慢慢腐朽的王朝开始焕发了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