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红处方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部分(第1页)

一是饥饿威胁生命,遭到极大危险时。

这种情况好理解。

还有一种……它的生活极端优裕,储存了大量的食品,没有任何压力,它就会放弃已获得的食品,饶有兴趣地去探索新的却并不是更好的食物。

也就是说,它们永远相信,不容易到手的稀少东西,才是最好的。

这就是动物觅食中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当食物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动物就放弃它,转而去搜索其它密度较低的食物。

沈若鱼说,真吃力,好不容易听个半懂。

你的意思是说,动物的属性就是什么东西一多了,就不吃了,偏要去吃那罕见的。

是在影射公款吃喝吗?简方宁说,比那更要举一反三。

在青海高原的草场上,生活着一种像兔又像鼠的鼠兔,漫山皆是。

身有半尺长,胖乎乎的,耳朵小而圆,尾巴缩成一个小球。

见有人来,它就像兔子似的立起来,鞠躬作揖。

跑得不快,也不怕人。

要想活捉它,很容易。

一个广东人,习惯吃鼠的,丰富的鼠兔资源,在他眼里,立刻就成了一盘盘红烧的肉和一箱箱的野生肉罐头。

欣喜之余也心怀疑虑,这么多活动着的蛋白质山珍,怎么没人拿它卖钱呢?会不会有毒?他问当地一位100岁的老者。

据说老人很有智慧,听得懂鸟语兽言。

老人家,鼠兔能吃吗?能吃。

老人看着远方说。

能吃,为什么就没人吃呢?吃了会不会死?您可不要骗人啊。

广东人多疑地说。

天下能吃的东西多了。

人是高贵的,并不是什么都吃,比如蝇蛆,你吃了并不会死,但你为什么不吃呢?老人看着天上的白云说。

厂东人本想辩解,他们那里经过特制的蛆,也是可以吃的,但一想,这样一个山野中人,跟他讲话,有秀才遇见兵的感觉,枉费口舌。

100岁的老人自顾自地说话,小伙子。。。。。。老人把所有比他小的人,都叫小伙子,哪怕人家已经80多岁了,照叫不误。

小伙子,我小的时候,天比现在要蓝,水比现在要清。

鼠兔也比现在要多。

鼠兔不好吃,上古的时候,先人们,把天上地下水里,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吃过了。

他们筛出了几种好吃的大动物,就是猪、牛、羊、马,把它们养在家里,就成了家畜,肥了吃它们的肉。

让牛马干活,那是看它们那么大的个子,闲着也是闲着,随便试试的。

没想到,一试,它们干得挺好,就这么延续下来了。

古人们还筛出了几种小动物,就是鸡、鸭、鹅什么的,也养在家里,就成了家禽。

长大了也吃它们的肉。

要说下蛋,那也是养着养着才发现的好处,渐渐地让它们又能吃肉又能下蛋。

剩下所有动物的肉,都不好吃。

有些人说好吃,是因为少,别人吃不上,他自己吃上了,就瞎说。

什么都吃的人,不是人。

他们在变成人的路上,只走了一半。

动物有病。

鸡有鸡瘟,鼠有鼠疫,狗有狂犬,鸟有鹦鹉热。。。。。。人这么仔细地保养着自己,还不断有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