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假如光绪不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部分(第1页)

拿陆、王的话与明、清之际的闭关锁国一对比,会悚然警觉,发现二者之间竟然符合若节,后者简直就像是为了注解前者而作一样。

在明初,朱元璋就立下了“不许寸板下海”的祖训,后来海禁虽一度有所松弛,但因倭寇的骚扰又严厉禁止。闭关锁国,不许寸板下海,禁绝中国与海外的交往,这样,就看不见倭寇了,也看不见洋人了,但却可以关起门来天下一统、唯我独尊。我不看花,花就等于不存在,我不理睬倭寇、洋人,他们也自然与花一样同归于寂。

“吾心便是宇宙”与“中国就是天下”异曲同工,明清之际关门称天下的做法,其文化渊源是陆、王的心学是无疑得了,当然也有朱熹等道学家的影响,而在这种文化十分流行的清末,即便立宪成功后经济飞速发展,民族开放、包容、进取的心态却又怎能建立起来,而没有这种民族心态,民族的强盛、国家的强大又谈何容易!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六章 立宪成功,40年内中国能否达到世界强国的地位?(8)

六.强国与消除二元文化

据我的苯想,一个强国,至少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特别是在政治军事上,如果像晚清预备立宪之前,地方督抚形同诸侯,对中央政府的命令可以敷衍推托、甚至置之不理的情况,那国家的力量就无法在关键时刻集中起来,应付各种挑战和危机。

2.民族有极强的凝聚力,以本民族为荣。

3.进取、包容、宽宏博大的民族心态。

4.强悍且理性的民族性格

5.基于以上基础的民族文化,这是最持久、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涵养民族心理,培育民族性格的主要因素。这个文化包含的范围非常大,但是其核心是这个民族的哲学。

在晚清年间,前四个条件都不具备,或者基本不具备。第五个条件,民族文化是有的,相当的深厚博大,与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相比,我们的文化都毫不逊色,并且历久弥新,熠熠生彩,其生命力的强大,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民族的哲学也是有的,也相当的博大精深,充满了进取精神,但是由于程朱道学无限拔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晚清年间,我们的民族出现了二元文化,就是说,正统的民族文化已经与现实的民族心态脱节,正统的文化只限于在庙堂之上的讲习演说了,而在世俗社会中,另一种低级庸俗的文化悄悄的流传,与前者相对抗搏杀,并渐渐的、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地盘和影响力。

姑且就将前者称作庙堂文化,将后者称作世俗文化,来看一看它们之间的区别吧。

庙堂文化经典例句      世俗文化经典例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好死不如赖活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识时务者为俊杰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     大丈夫能屈能伸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

温良恭谨让        无毒无丈夫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受人钱财,与人消灾

用人唯贤、用人唯才、用人唯德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成者王侯败者贼

晚清年间,庙堂文化成了在庙堂,在各种公开场合大讲特讲的东西,而在实际行动中,世俗文化甚嚣尘上,庙堂上高讲着儒家的教义和信条,正气凛然,私底下却遵循着世俗文化的教导,污秽猥琐,这导致了从上到下说假话、说谎话、说大话、说空话的习惯,特别是在官场,自上而下基本是以大话空话开路,大话空话充斥在各种诏令文书中,而自下而上,则是假话连篇,并且什么假话都敢说,洋兵明明攻占了炮台,却可以对上面说炮台固若金汤,明明打了败仗,却可以说打了胜仗,只要假话能包住、不被拆穿,那就行,就可以凭此邀功。

文化的二元化是晚清暗弱的最主要的因素,一个人人都说假话,并且几乎都不用为假话付出代价的国家,是很难强盛的,即便它很富有。一个总说空话大话,越高调越好,而从没想过兑现这些空话的朝廷,也无法将全民的力量调动起来。而当庙堂文化几乎全成了假话、空话、大话的代名词之后,世俗文化的大行其道也就成为必然了。

在清末,文化的二元化倾向可能是最登峰造极的时候,造成这种二元化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程、朱道学无疑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之一。这时候,即便光绪皇帝复出并成功立宪,但消除这种二元文化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办到的,所以,此时谈国家的强盛还为时过早。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七章 永远的历史(1)

a)悲剧的光绪

历史是个单行道,过去了就永远过去了,就是有多少不应该,多少不合理,它也无法重来一次,历史无法修饰,无法润色,所以历史总是留下许多遗憾,许多无奈,惹得后人不断的凭吊、论说。

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光绪皇帝,本就生于末世,偏偏慈禧就选中了他来当这个末世的皇帝,从此他失去了欢乐的童年,没有了正常的家庭生活,等他终于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思想、见解,想一展抱负时,慈禧却又强行将他幽禁起来。光绪有过爱情,那便是与珍妃的爱,可慈禧残忍地将珍妃害死了。珍妃一死,光绪等于失去了一切,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权力,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家庭,他有的,除过那个所谓的皇帝名号外,仅仅就是心中强国雪耻的梦想了,而正是这个梦想支撑着他的精神,让他渡过了十年的幽禁,奇迹般的活到了慈禧即将毙命的时刻。但狠辣的慈禧仍没有放过他,在最后关头,用砒霜将光绪帝活活毒死。

拿破仑被毒,临死时轻声呼唤着他最爱的女人约瑟芬的名字,与光绪一样,约瑟芬也在他之前离开了这个世界,拿破仑呼唤着她的名字,是因为他立刻就要与她同在一个世界了,他们又能见面了。只是不知光绪在临死时,是否也呼唤着他最爱的珍妃的名字,说自己已经脱离了苦海,即将与她在地下相会?

现在无法找到光绪临死时的照片,这照片或许曾经有过,或许根本就不存在,我一直在想:当光绪含恨离开这个世界,而制造了他一生悲剧的慈禧被人抬着来看她的时候,光绪帝的眼睛到底有没有合上?

死不瞑目,这个成语用在光绪身上是那么的妥切准确,而当也即将死亡的慈禧看着含恨离世的光绪,看着这个从两岁就离开家,从那时就叫她为“亲爸爸”,而被她毁了一生幸福、毁了性命的人,她的心中是否有哪怕一丝稍闪即逝的内疚?

由此我想到了一句流传很久的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句话在任何儒家的典籍中都找不到,在道学家们的书籍中也找不到,虽没有出处,但这句话流传之广,可以说在中国人人耳熟能详,它已经成了一种“理”,与朱熹讲的那些“理”一样为国人所接受、所认可。光绪在慈禧前称“儿臣”,既是儿子又是臣下,那么按“理”慈禧让他死,他就该死,死得其所了。

或者正是这种“理”无所不在的笼罩,光绪帝去世时,大清朝境内的百姓平静异常,没有人为光绪的死流露过惋惜、悲伤的情绪,百姓们甚至有点欣喜,大家似乎也觉得他该死,死得其所。《国闻备乘》记载了当时北京百姓的反映:

当德宗晏驾时,遗诏未下,而民间已周知。是日,遍城无不剃发,嫁娶者纷纷,竟夕鼓乐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