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图解养育男孩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部分(第1页)

在与爸爸的相处中,我总结出了这样一条真理,那就是:做得越多,挨的批评越多。例如,我看到爸爸经常会把报纸翻乱,于是便帮他把报纸订了起来,没想到爸爸却怪我“多手”。

后来,我找到了一个避免挨批评的好办法,那就是:少做事情,少在爸爸面前出现。

事情做得少了,出错的几率自然会低;不在爸爸面前出现,爸爸根本就想不起来我,所以更不会挨批评。

这个男孩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因为生活中的大多数父亲对儿子所持的养育态度都是消极的。但这种消极的养育态度却很容易使男孩产生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消极地应对生活,就像上面那个男孩所说的,怕做错事情挨父亲批评,所以就干脆少做,或者根本就不去做;第二种倾向是逃避现实,为了避免挨父亲的批评,他们会故意躲避父亲,久而久之,这就会转化成男孩的一种不敢面对现实、喜欢逃避现实的特点。

当然,每位做父亲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会出现这些倾向,但要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父亲首先要了解儿子的心理需求。

大多数父亲都会这样说:“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舒服的住所,给他足够的钱花,他应该不会再有别的心理需求了。”

持有这种观点的父亲就大错特错了。男孩是讲究“规则”的动物,他希望自己多与家庭规则的制定者——父亲多接触,在他们身上学习成为规则制定者的能力。

对此,一位心理学家对男孩的这种心理做了一次调查,被调查的大多数男孩都这样表示:

我喜欢父亲讲他小时候的故事给我听;

我想见父亲的朋友;

我想知道父亲是怎样挣钱的;

我喜欢父亲教我一些知识与技能,例如,如何钓鱼、如何制作小东西、如何修理家具等;

……

由此可见,男孩对父亲的要求不仅仅是钱和物,他们对父亲有更深层次的心理要求,而且这些心理需求并不是用钱就可以满足的。

因此,了解了这些,父亲们就应该知道如何才能避免自己成为“消极型”的父亲了。那就是:偶尔给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带他去见自己的朋友;带他去自己的单位玩一玩,让他知道自己是如何赚钱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增进男孩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满足了男孩的心理需求,因为他正在与家庭规则的制定者——父亲,学习那些规则制定者必备的能力。

方法四:良师益友型的父亲→与男孩建立稳固而亲密的关系

所谓良师益友型的父亲,是指在与孩子相处时,父亲能够不断变化自己的角色。有时,他像老师那样为孩子指引道路;有时,他像朋友一样与孩子玩耍……总之,在不同的情况下,他总是以合适的角色出现在孩子面前。

一位很成功的父亲曾这样说过:

都说男孩不善表达情感,他们心里有事情不会轻易向我们说,但在很多时候,他们的心事会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因此,我会根据儿子的情绪变化,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

养育男孩,父亲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11)

例如,当儿子放学回家后很愉快地跟我打招呼时,我就知道他今天在学校过得很开心,于是,我就像他的朋友一样跟他开笑,引导他把今天的快乐与我们一起分享;

但当他一声不响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就能猜出,他要么是遇到了麻烦事,要么被老师批评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都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引导他走出这种情绪的误区;

……

这位父亲就属于很典型的良师益友型的父亲。其实,良师益友型的父亲并不一定很完美,但他们一般都很细心,对孩子的情感状况和情绪的变化非常敏感。就像上面那位父亲所说的,他只有通过判断儿子的情绪,才能了解儿子的处境,进而才知道用何种角色去面对儿子。

虽说男孩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他们很注重家长对他们的关注程度,尤其是家庭规则制定者——父亲对他的关注程度。

每个男孩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当然,在他们还没有具备成为规则制定者的能力之前,他们希望自己与规则的制定者建立亲密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学习经验,而且有利于他们培养自信心。

一位成年男士曾这样说过:

关于童年的记忆,最令我无法忘怀的是那些与父亲在一起的画面。

小时候,我觉得父亲就是一个“神人”,每当我需要他的时候,他总会及时地出现在我面前:我取得了成功,他像孩子一般为我高兴;我遇到了困难,他又耐心地引导我走出困境……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事业,然而父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但每当我的事业上出现问题时,我都会想起父亲,想起与父亲在一起的画面。

每当这时,我就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并坚信自己一定会渡过难关。我知道,这是父亲给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