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白话楚国史--血泣楚天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部分(第1页)

六、许君面缚(1…6…1)

六、许君面缚(1…6…1)

《史记》载“十八年(…654),成王以兵北伐许,许君肉袒谢,乃释之。”请注意,这离齐伐楚才二年。这表明,齐与楚盟并没有能阻止楚成王北进的战车。其实,早在前一年,楚成王就开始行动了。十多年的励精图治,与齐的召陵会兵,已让楚成王信心满怀。他已下定决心,在他有生之年,好好干一番超过先祖的丰功伟业。楚偏居南蛮已久,远离诸夏,不得其正,如果得不到诸夏的普遍认可和尊重,还不就是蛮夷,烈士雄心,何以甘宁?那一年,弦国(国名,其故国当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息县南,或云,即今河南光山县西北之仙居镇。)国君弦子自恃与齐的与黄、道(国名,其故城当在今河南省确山县北,或云在息县南)、柏(国名,其故城当在今河南舞阳县东南)等国的朕姻友好,对楚不理不敬,成王派斗榖於菟一下子就把他给灭了,迫使弦子逃奔到黄国去了。

这次成王伐许,其实,暗地里也是与齐在较劲。也是在前一年(…655),先是齐桓公带领宋公(宋桓公)、郑伯(郑文公)、陈侯、卫侯(卫文公)、许男(许僖公)、曹伯等诸侯先是会王世子(周惠王太子郑)于首止(卫地,近于郑,当在今河南睢县东南),后是在首止会盟。当时周惠王与其王后惠后宠爱王子带,想废掉太子郑,因而齐桓公就组织了首止之会以尊王世子。这样,周惠王就不高兴了,就叫郑不配合齐桓公演出,说,可以依赖晋与楚,郑文公一见到王命,又觉得楚与晋都很强大,所以就不给面子,在会盟时逃归了,当时国君会盟,通常带有军队去,而郑文文,担心被截留,就不要军队,只身逃回郑国了。这下就把齐桓公给激怒了,要知道,那时还没有到葵丘会盟(…651),正是齐桓公的霸权走向巅峰时期,所以,郑伯逃归,后果相当严重,第二年夏(654),齐桓公小白,就叫上他的仆从国的国君鲁侯、宋公、陈侯、卫侯与曹伯,气势汹汹伐郑了。就围往了郑的新城(今河南省东南密县东南三十里)。

而许在郑的南面,离郑得很近,而许国又是齐国的与国,于是楚成王就来个,围许救郑。这年秋就亲自带兵围许,迫使诸侯们放弃郑国,来救许,结果是,擒获了郑君,又放了。在看到齐桓公带诸侯大军杀来后,楚成王毕竟还是不想与齐桓公硬碰硬,于是就退却了。反正,救郑的目的也达到了。齐桓公也不追击,也没有再回去伐郑,齐楚之间第二次交锋就这样在大国默契中化解了。

这许国是何许国呢?为何楚成王把它俘虏了,没有像蔡侯那样带回楚国呢?

许国是与齐国都是同一祖先,伯夷之后,姜姓。早在周成王时期,就封许了,始祖为许文叔。许始封地就是今河南许昌附近。由于许国弱小,先后受到郑、楚的侵凌,几经亡国,复国。早在鲁隐公十一年的秋七月(前712年)郑庄公就与鲁隐公、齐僖公一起伐许,结果是,许庄公奔卫。当时郑有灭许之心,但鲁侯以为,许已伏罪,不宜灭国,且得到齐侯的支持,最后三国让来让去,还是让给了郑国,由郑庄公来处置许。郑伯就让许大夫百里奉许庄公的弟弟许叔(名郑,谥为桓公,或云许穆公名新臣)居住在许的东半边。使公孙获驻军许西半边。实际上占领了许国,保留了名义上的许国而已。不过这次伐许,郑伯就有先见之明,他对公孙获说,不要把贵重的东西放置在许,他死后,就要马上离开许回郑国。知道,郑对许的占领不会长久。果然,在鲁桓公十五年(…697,楚武王四十四年)时,郑厉公与祭仲发生矛盾,于是祭仲又迎立了郑昭公。许叔看到郑国在郑庄公死后,接连内乱,在鲁国与齐国的支持下,赶走了郑国驻军,重建许国。这是许国第一次蒙难。郑国也在楚成王七年(…665)侵许,详情史不载,估计,没把许怎么样。

六、许君面缚(1…6…2)

六、许君面缚(1…6…2)

第二次就是这次楚伐许。也是把许打得半死。到那年冬的时侯,在楚迫于齐桓公的压力退军武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后,许僖公分析了形势,权衡了利弊,最终在齐楚间作出了选择,就请蔡穆侯就当中间人,带领他来到武城来投降楚国。许侯来降的样子很是精典,左传载:“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许男,是许当时受封时,爵为“公、侯、伯、子、男”中的“男”,是五爵制中最低的一等。在其它天子重臣与诸侯中,称“公”的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以及*公(名戌)、宋元公(名差)、宋景公,宋昭公(名得),称“侯”的,如(燕)侯、鲁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以及异姓的,齐侯、铸侯、陈侯、纪侯,称“伯”的大臣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国君如郑伯,称“子”的如北子和沈子以及后来春秋所贬蛮夷君主如楚子、越子、吴子等。“男”惟见这许男。

面缚就是用绳子反背捆着,衔璧,就是口含如璧的玉,古人重玉,生佩玉,死含玉,表示洁净不染,口含玉投降就是表示,置死度外,任由对方处置。衰绖,古时丧服当胸处一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称为衰,头和腰间系着麻绳,称为绖。若是妇人,头上带髽,也是一种用麻做成的发髻。麻后来出于节省需要被丝所替代,但用麻这个丧俗现在就还保存下来,笔者幼年长辈去逝时就曾披过麻。至于当初为何用麻,或是当时麻是比较牢固又是当时比较珍贵的材料吧。大夫(较高级的官员)穿丧服也是表示有了国君被处死的准备,士舆榇,许国的“士”(较低级官员)就是用车载着空棺材,“榇”是对空棺材的称呼,有尸的棺材就称“柩”了。这也是表示,有国君被处死的准备,如果被处死了,就用这个棺材来装许僖公的尸体。

实际上,这是一种投降策略,准备死,但却又不想死,还是希望得到宽贷,事实上,这一招屡试不爽。当然还有一招,临死不屈,当英雄惜英雄时,刚烈守节,也往往能奏效。早在商纣的庶兄微子启投降周武王时也是如此获得了周武王的宽贷而获释后成王封之于宋,所以,在许僖公肉袒来降后;楚大夫逢伯就以此为前鉴,来劝说楚成王效周武王宽贷许僖公。不仅许国如此;后来,也有国君仿效,如晋愍帝司马业“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櫬出东门降”于汉大将刘曜(前赵主)。如果受降对象欲宽贷时,通常是,焚榇受璧。楚成王想也是这样做的。

后来,许国弱小,常在大国中救存,但常常又亲此国得罪彼国,鲁僖公二十八年(…632),晋侯率领诸侯围许。鲁僖公三十三年,(…627),晋人、陈人、郑人又伐许。晋、陈、郑伐许,讨其贰于楚也。襄公三年(…570)冬,晋荀罃帅师伐许。襄公十六年(…557),鲁叔老会郑伯、晋荀偃、卫宁殖、宋人伐许。在这些*中,许国不断迁徙,公元前576年,许灵公被迫迁到了「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公元前533年,又迁其国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公元前529年,迁回叶。公元前524年,迁至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 鲁哀公十三年(…482),许元公卒,楚最终灭了许。

许国历史,出名的还有一个才女,许穆夫人,卫公子顽和宣姜的女儿,卫懿公之妹,是我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载驰载驱,归唁卫候;驱马悠悠,言玉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仅;视尔不臧,我思不远。”(《诗经。载驰》)在嫁到许国成为许穆公夫人(即许庄公弟许叔),看到母国卫国屡遭狄、翟侵凌,屡生忧国还乡之情,遂写了《竹竿》、《泉水》、《载驰》等诗篇。

楚成王伐许只是楚师北进的一小步,随后,二十二年(…650)伐黄,二十六年(…646)灭英,到齐桓公二十九年(…643)谢世后,楚成王终于可以大胆地向中国迈步了,然而,此时,宋襄公在诸夏扛起了“仁义”的大旗,随后,曾来楚避难的晋公子重耳也正式登上了春秋争霸的舞台。就是这个重耳,让楚成王最终抱撼而卒。不过,楚成王或许还有一个遗憾,就是总是齐桓公擦肩而过,英雄与英雄终究没有真枪实弹地较量一番,或许,这种英雄间的默契才是最弥足珍贵的。何必临阵鏖兵呢?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七、执辱宋襄(1…7…1)

七、执辱宋襄(1…7…1)

楚成王二十九年(…643),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一代雄主齐桓公小白终于在凄风冷雨中死去,齐国一下子就乱了起来,五公子与太子争立。齐桓公多内宠,三夫人都没有嫡子,六姬妾,长卫姬生无亏(字武孟),少卫姬生惠公(名)元,郑姬生孝公(昭),密(国名,商时姞姓之国)姬生懿公,宋华子生子雍,葛嬴生昭公(名潘)。早先,齐桓公把孝公嘱托给管仲、宋襄公,立为太子,后来又答应雍巫的请求,同意立卫共姬的儿子无亏。这样在齐桓公病重时,五公子与太子就争夺起来,在齐桓公被困死后,易牙、寺人貂就拥立了公子无亏。当时,宋襄公(名兹甫)已即位八年,很是自信,以明君、能人自居,看到齐国内乱,太子不得立,考虑到齐桓公的嘱托,就带兵伐齐,在宋兵压境下,齐兵心无斗志,齐人就杀了公子元亏,就顺从了宋襄公的意见,立公子昭为齐君,是为齐孝公。

齐孝公即位,宋襄公很是得意,有了齐国的强援,虽然宋国国力较弱,但还是让宋襄公有了称霸诸夏的信心。此后不久,便有了盟会诸侯的想法和计划。二年后(…641)就实现了,那一年春,先是执获了滕宣公(名婴齐),展示了威风,后在夏六月,宋襄公与曹人与邾人,盟于曹南(曹之南鄙),可是,这次盟会,实际上是宋襄公一厢情愿,一是没有大国参与,连所立的齐孝公也不来捧场,二是,就连曹国都不服,不肯致饩,不尽地主之谊。为此,宋襄公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于是就在当年秋举兵伐曹。但结果,并没有让诸侯信服,就连自家的大臣子鱼就以周文王之讨崇不降而退修其德来劝说他。在诸侯方面,这年冬,陈穆公(名款)思齐桓之德,就邀集齐、鲁、蔡、楚、郑等诸侯盟于齐。显然,对宋襄公是不大理睬的,当然这次盟会并没有明确的主君,只是重结齐桓之好而已,相当于一次多边首脑会议。

前面说到,郑文公在听了周襄王的王命后,没有给齐桓公面子,从首丘逃回,从而引发了,齐伐郑与楚救郑伐许的诸侯纷争,差点引发了齐楚大战。而此时,郑文公一听到齐桓公死了后,就胆大起来了,公开地援引楚国为盟友。在楚成王三十年(…642),就首次朝楚。随后郑便在楚与晋两大国中,徘徊苛存。

而此时,随依仗汉东诸侯,自不量力地背叛楚国,楚成王连合随侯袭弑堵敖以来的友好关系,产生了波折。三十二年(…641)冬,为了教训随侯的不忠,楚成王派斗榖於菟帅师伐随,迫使随侯重新依附楚国。

宋襄公求盟的欲望越来越大,但毕竟,宋国小力弱,难以号召诸侯,而此时楚国声名鹊起,齐桓公时代过去后,楚成王更是异军突起,在齐盟之后,在诸侯中的号召力越来越大,于是宋襄公就想请楚国代为号召诸侯会盟。于是就在三十三年(…639)春安排了与楚的鹿上(今山东巨野县西南曹县东北)之盟,宋襄公拉上才即位不久的齐孝公来与楚成王相会,楚成王假意答应了宋襄公的请求,实际上是打算在宋襄公与诸侯盟会时袭辱之。结果,宋襄公并不知道楚成王的意图,公子目夷(即子鱼,宋襄公庶兄,时为宋相、左师)谏,以为小国争盟,是取祸之由,说不定会亡宋国,宋襄公不听。于是就与诸侯约好同年冬在盂(宋地,今河南雎县盂亭)相会,为了表示诚意与友好,宋襄公倡导的是乘车之会,不用带兵。公子目夷听说这事后,就事先预料到,这次盟会,宋襄公定会遭受不测,又劝宋襄公带兵与会,宋襄公还是不听,并说,自个倡导的乘车之会,怎么能自个背弃呢。果不其然,楚成王却带兵与会,在会盟时,就用伏兵把宋襄公给捉起来了。还好,宋襄公被捉后,后悔不已,就立即告诉公子目夷,就叫他赶快回去即位守国。公子目夷回宋国后,并没有立即即位,而是作好了守国的一切准备,等待楚成王的到来。这边,楚成王带着宋襄公伐宋,见到宋婴城自守,就威胁宋人,如果不投降就杀掉宋襄公,宋人并不示弱,回复楚成王,说宋国已有国君了,楚成王考虑到,即便杀了宋襄公,在这种情势下,也不能轻易臣服宋国,于是,在薄会诸侯,释放了宋襄公。这样,宋襄公回到了宋国,楚成王也暂时退军了,可是,公子目夷还是以为,这场因会盟之欲膨胀而引来的祸端,依然没有结束,楚成王的如此侮辱还不足以惩诫宋襄公。

事实上,宋襄公也没有吸取教训,第二年夏(…638)就迫不急待地联合卫侯、许男和滕子伐郑。要知道,四年前,郑文公就朝楚与楚为盟了,而此时,宋国还不识相,还想当中原老大,去*楚的同盟国,当然令楚成王很愤怒。于是,楚成王借此,大举兴兵伐宋以救郑。宋襄公想到盂执之辱,想到楚成王的背义弃义,当然咽不下这口气怨气,这次楚兴兵来犯,定要与楚战一场,以雪前耻。。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七、执辱宋襄(1…7…2)

在将要与楚成王接战时,公子目夷以为,上天舍弃商很久了,与楚作战,会失败的,因而不能与楚作战。可是宋襄公依然固执己见,就像后来的刘备为关羽复仇听不进诸葛亮的意见一样。冬十一月,宋军与楚军隔泓水(今河南省枳城县北三十里)接战,宋在北,楚在南,两军形势是,宋在北,楚在南,楚军众,宋军寡,在楚军半渡时,公子目夷就劝宋襄公,趁机袭击楚军,宋襄公以为如此袭击,违背道义;在楚军渡完后,还没有列成阵势时,公子目夷又劝说宋襄公借机袭击楚军,宋襄公还是不听。最后,楚军终于摆好阵势,与宋交战,结果,宋军自然大败。连宋襄公本人也在作战中伤了大腿。宋军败回后,宋人都有些怨恨宋襄公的仁慈,可是,宋襄公居然还振振有辞,居然还说,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困人於阨,不鼓不成列。”意思是说,君子作战,不趁人之危,不袭人之困,作战,*敌人,要大大方方,旗鼓并行,不必偷偷摸摸。这下,可把公子目夷气坏了,反驳说,战争是以胜利为功,没必要讲道义,要是讲道义的话,就干脆投降算了。

后来,晋文公重耳在流亡中经过宋国,宋襄公为了晋国的外援,就厚待重耳,送给重耳八十匹马。在重耳即位后,也得到了晋国的厚报,这是后话,不表。不过,宋襄公却因这次腿伤,第二年(…637);离泓之战才七个月就伤重去逝了。其子王臣即位;是为成公,被迫与楚盟,并入楚朝见楚成王以表示诚意。

对于宋襄公,鲁大夫臧文仲早在其欲为盟会时就指出,“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杨伯竣解释到:“以欲从人者,推己之所欲以从人,使人同得所欲也。以人从欲者,强迫他人以从一己之欲也。”用现的话说,就是,在实现自个利益与愿望时,要与他人做到双赢,则更可能成功,反之,如果,一味只追求自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