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4章(第2页)

他现在还在猜这个汉文帝是谁,瞥了一眼周勃二人,就年纪来看,大抵就该是自己的儿子吧。

明君,甚好。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领导,当是指陛下,而同事,那是共同侍奉陛下的臣子?

贾谊叹息一声,不得不承认这苏轼此言确实没错。

自己如何能与几位大臣相提并论。

可搞好关系?岂非叫他趋炎附势?

【可是贾谊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自怨自艾,写了《吊屈原赋》表达自己想要隐世的想法,日日悲伤,郁郁而死,说到底还是他“志大而量小”,有志气却没有肚量,所以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轻笑一声。

苏轼倒是有肚量,可不也没有做到上得君下得臣?

很多道理大家都不是不明,可真要去做并非易事。

贾谊如此,苏东坡亦是如此。

【最后一段总结了一下明君贤臣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就还是得双向奔赴,这此中少了一方的努力那都是对方的损失,君遇到了人才就要珍惜,而人才在面对君主时也得多一些耐心。】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运用举例、对比等方式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谊这么一个有才却少量的古人,极具启发性。】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贾谊明白了,至少自己如今不能自怨自艾,得多一些耐心。

陛下仁德,若此时他上表自荐,想来陛下或许会看在巨幕的面上给自己一个机会。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看到这个,李商隐突然想起几年前自己曾经因看到《屈原贾生列传》里写到贾谊从长沙回朝后,汉文帝找他只谈鬼神,最后还因鬼神之说而觉自己比不上贾谊。写过的一首《贾生》①,心莫名地抽了抽。

李商隐叹息一声,贾谊如此有才,却被他如此忽视,此乃明君乎?

皇上看似仁德,但当真如此吗?

这样的话李商隐不可能说出去,只能自己在心中感叹一番罢了。

【这篇文章翻译一下放到类似主题的作文中都是一篇很优秀的作文。】

【海上吹来一阵咸咸的海风,鹤发白须的苏轼站在载酒堂的门口,浑浊的目光遥望天际,不知他有没有回望自己在杭州、在密州、在黄州、在惠州的那些岁月。】

【他在神州大地四处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也在四处都留下了自己的词句。】

【苏轼或许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又仿佛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身边。】

【好啦,一听我说这么文艺的话,就说明咱们这一期节目已经走近尾声。】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听着女子描述,轻轻笑了笑。

在巨幕出现之前他确实很少回忆起过去,在他看来人都应当朝前看,过好当下的每一日便好。

可随着幕中女子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又感觉人生每一刻都是有意义的。

那些或得意或失意的每一天造就了今日的自己,也造就了被后世记住的自己。

它们不应该被遗忘,因为那些日子都是属于自己的平等的值得追忆的过往。

恰巧这时窗外吹来一阵风,苏轼闭眼嗅了嗅,似乎确实是咸的。

【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也感谢大家的一键三连,请大家多多弹幕多多评论,有什么有趣的人物也可以推荐,只要在评论区保持和平就可以啦,么么哒。】

【对了,记得领取屏幕下方的上下五千年的优惠券哦,除了东坡肉自热饭,还有其他许多的文创作品,比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书签,陶渊明的南山系列手办,王安石的打工笔记本等等,大家感兴趣可以去官网看看,也可以去新城的线下门店。】

1042年,庆历二年。

“打工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