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章(第2页)

儋州。

最终苏过还是给自己父亲安排了小一壶新酿的酒。

试问能隔空与自己的崇敬之人交流,世间还有比这更令人欣喜之事吗?

况且一小壶酒被他兑了点水,喝完当也只是微醺,只求先人莫怪。

苏过有些小心地看着自己慢慢品酒的父亲。

对方像是恍若未决,只是轻轻抿着酒,而后认真看着巨幕。

苏轼感觉到酒有些没对,却没多想。

他若是没有陶渊明的诗文,自己这些年将会丢失了多少的乐趣,这世间幸得陶潜也。

【儒家思想与老庄思想在陶潜的生命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那时其实佛教也开始盛行,陶渊明也有和尚好友,诗文中曾提到一些佛教用语,但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得出来他应该是不信佛的。】

东晋。

陶渊明颔首,佛讲前世今生,而他只认当下。

把当下的日子过得好了,管它什么前世今生!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对陶渊明的诗文十分熟悉,他也欣赏陶渊明笔下的那些质朴真情。

他对于陶渊明信奉自然的思想也是十分赞同的。

“人生得意须尽欢。”

何必想什么过去将来,今日畅快不久好了!

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一家倒还算是信佛。

但他以为,佛、释、道并非矛盾之道。

个人有各自的道,每个人所信的道都有所不同,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心中的道。

【由于思想和现实原因就导致了陶渊明在入仕时的矛盾心态,正如陶渊明猜想的那样,桓玄果然谋反了,但是后来被刘裕镇压,晋朝暂时保住了。】

【于是包括陶渊明在内的许多人心中又开始燃起希望,当时陶渊明写了一首《荣木》表达自己想要去建功立业的想法。后来他也就真这么做了。】

东晋。

陶渊明和颜延之对视一眼,想起了那段时间的日子。

刘裕起事,一开始众人都觉得他是为了平乱,可如今看来他与桓玄并无差别,都是想取晋而代之。

不过现在颜延之在刘裕手底下做事,人各有志,陶渊明也不能说什么,也没必要说什么。

只是,他很清楚,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在元兴年间,陶渊明去了刘裕麾下做参军,这个时候就已经很纠结了,一方面觉得自己可能会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想着归隐,但三月认为这里更多可能还是现实原因,当时的朝局太不稳定,而陶渊明没什么背景,又显然不是一个阿谀奉承之人,在那种世道想要有一番作为,很难。】

东晋。

陶渊明不置可否,幸亏他及时回头了。

不管是在何处做官,都是谄媚小人当道,要不然就是畏手畏脚混日子,像颜延之这般的已然少见了。

如此,还有何意义?

他就是不适合这世道,这世道就没适合他从仕之道。

便保持现如今这样子,与家人同居,与好友同饮,没什么不好。

【在去赴任的时候他就写了一首《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