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8章(第1页)

第98章

李清照

【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李清照生于济南,她的父亲李格非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早在上次幕中女子说到他和李清照的恩怨时苏轼就一直在想自己会有什么事情与一个小姑娘产生恩怨。

直到后来他才想明白了,这其中或许并不是他和李清照的恩怨。

他们两人之间最大的联系可能就是李格非了。

八年前,章惇为相,李格非因为自己被贬。

李格非既然已经被认定是自己一党的人,就这样的事还不知道有多少。

而李清照孝顺,因为她父亲的事情而埋怨他也是正常的。

【苏门后四学士与苏门四学士一样,都是苏轼的学生或者受过苏轼的教导,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这四位是由苏轼亲自宣传进而大火的文人,而苏门后四学士也是苏轼文学的传人,只是后世知名度没那么大。】

幕中女子所说的这几人都是苏轼的得意门生。

尤其是少游,颇有屈、宋之才。

只可惜他们也如同自己一样,不停地遭受贬谪,生生地蹉跎了这半身,浪费了一生的才华。

少游与子由同贬雷州,想来也能互相扶持着,倒还算好。

【李格非著作甚丰,也有许多的藏书,而李清照的母亲是状元的孙女,这里有点争议,有说是李清照的生母的,有说是她继母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李清照小时候是在这位母亲身边长大的,故而李清照从小就是生活在这样文学氛围浓厚的环境里。】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记起幼时时光,确有父母谆谆教导,才让李清照有了今日。

若自己只是一个乡野村夫之女,恐识字都难。

古往今来,家学渊源对子女的影响确实很大。

李清照想,等她与官人有了孩子,定也会好生教导,让孩子成长成才。

不过,此处……

李清照记起了先时幕中女子说的话,为何自己的母亲不配拥有名字?

这就是幕中女子所谓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李清照少负诗名,才华横溢,“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评价不可谓不高。】

文人自古相轻。

听到这样的评价,许多文人士大夫便不服气了。

李清照凭着自己父亲的关系得了晁补之等人的赞赏,小有名气罢了。

这就开始贬低他们这些人呢?

不少人拿出幕中女子说的李清照对苏轼的评价做文章。

小小年纪,不尊前辈,简直目中无人!

这王灼也不知是何人,这样的话也是随口说的?

【关于李清照年少时期是在家乡长大还是在汴京,各位老师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李清照是在六岁时跟着父亲李格非去到汴京,但肯定也偶尔会回到家乡,如果是在汴京生活的话,这年少出名的可能性要大些。】

【李清照的年少诗名因何而来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而我们知道的真正令她初露锋芒的是她的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词中一共就两首如梦令,这两首都十分有名。】

赵明诚这时才扭头看了李清照一眼。

只见李清照两眼放光,似是十分期待幕中女子对她的评价。

李清照有才,作为丈夫,他是知道的,他也一直引以为傲,并没觉得女子不该读书识字。

可幕中所涉及的改嫁之事,却真真让他心中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