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默多克的隐秘世界:一个人的帝国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部分(第1页)

基思·默多克在他访问英国时在埃及逗留途中一起碰个面,探讨一下关于为澳大利亚士兵改善邮政服务的问题(当时的新闻业和邮政业务联系也很紧密)。

留意打通上层人际关系的基思·默多克和伊安·汉密尔顿(Ian Hamilton)将军取得了联系,汉密尔顿是澳大利亚驻达达尼尔海峡的总指挥。基思·默多克希望能目睹一下战场上的情况。

当时做战地记者要经过严格的新闻审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达达尼尔海峡的战争从一开始就错得离谱。基思·默多克在承诺书中写道:“除了接受官方的新闻审查以外,不去试图寻找任何其他发表新闻的通道和途径。”

事实上,基思·默多克并没有多少时间是真正待在前线的,而是被困在远离前线的伊姆罗兹岛(Imbros),还要受《每日电讯报》的埃利斯·阿什米尔德–巴特莱特的折磨。埃利斯·阿什米尔德–巴特莱特是一个酒鬼,当时担任来达达尼尔海峡记者的牵头人。因为新闻审查的存在,他写的多篇报道几乎都未能见报。根据菲利普·莱特利(后来为基思·默多克的《墨尔本先驱报》和默多克的《泰晤士报》效过力)在《第一个伤兵》(The First Casualty)一书中的回忆,当时军方“不允许批评这次军事行动,不允许在新闻里说军队进攻受挫或是军事行动受阻,也不允许透露伤亡数字”。因此,当时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军队节节溃败的惨烈程度。

埃利斯·阿什米尔德–巴特莱特向基思·默多克信誓旦旦地说,达达尼尔海峡战事还将进一步恶化。菲利普·莱特利回忆说:“基思·默多克当时意识到,自己手里所掌握的信息足以成为新闻史上最精彩的报道之一了。”

基思·默多克计划打破军方的新闻封锁,悄悄地把英国记者写的文章发出去,但是他们的计划被军方发现了,文章也被没收了。

基思·默多克接下来就想到了给地位显赫的澳大利亚总理安德鲁·费希尔写信,信中他复述了他从埃利斯·阿什米尔德–巴特莱特文章中背下来的内容。他的这一做法不像是一个记者,更像是安德鲁·费希尔总理的一个亲信。基思·默多克的这封信是对澳大利亚人民美德和英雄主义的讴歌,同时也是对英国人伪善和懦弱心态的鞭挞。按菲利普·莱特利的说法:“这封信是一篇无与伦比的精彩文章,里面揭示了错误、真相、夸张、偏见和最煽情的爱国主义,告诉世人很多所谓的真相都是伪造的,这封信把矛头直指英国军队的指挥官和汉密尔顿将军。”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恋旧者(8)

到了伦敦之后,基思·默多克对自己写给《泰晤士报》总编辑杰弗里·道尔森的信津津乐道。当时它的老板是诺斯克里夫爵士。几代人的时间过去后,《泰晤士报》被基思·默多克的儿子默多克收购了。如果我们要列出一些影响力横跨新闻界和政界的大亨,那么诺斯克里夫爵士绝对是榜上有名的,其影响力就像媒体大亨威廉·伦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和默多克一样大。因为有日后的英国首相戴维·劳合·乔治(D*id Lloyd George)做靠山,诺斯克里夫爵士极力反对这次战争,他们的政治立场背后是另有深意的,戴维·劳合·乔治本人也反对发动这次战争。诺斯克里夫爵士把这封信传给了当时的英国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赫伯特·阿斯奎斯则决定马上将这封信印发议会。

尽管基思·默多克的这封信中也许有不够准确之处,但正是由于他的这封信,伊安·汉密尔顿将军和英军的总指挥官都被免职了,军队也开始准备从加里波利撤军了。

也许历史的原委并非如此……

这次事件在澳大利亚的传奇史和默多克家族的发迹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免不了有人会对这次事件作各种解读。有人说基思·默多克不仅算不上英雄,而且还欺骗了别人,说他是一个油嘴滑舌之辈、一个偷书盗令之徒、一个自吹自擂之人。也有人说他是权贵身边的小丑,一个大阴谋之中的小角色而已。还有人说他就是一条变色龙,虽然在历史的舞台上演了闹剧,但却没有留下任何足迹。

别人怎么说没关系,当时基思·默多克是借用自己记者的身份进行了一场“兵变”,这也让基思·默多克成为澳大利亚“一战”史中的传奇英雄。在纪念加里波利战争75周年的时候,当时已经归入默多克麾下的《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纪念文章,标题赫然写着“终止了一场战争的记者”。

这场“兵变”不仅让基思·默多克在澳大利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而且也让他和诺斯克里夫爵士结下了不解之缘,诺斯克里夫爵士成了基思·默多克在传媒界浮沉的良师益友。

诺斯克里夫爵士是新闻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创立了第一个面向大众的报业帝国。他触角广泛(他曾帮助约瑟夫·普利策设立了一年一度著名的新闻奖,该奖项最早在1901年1月1日开评,几年之后还创立了英国《每日镜报》),而且拥有着制胜的商业武器—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面对来自各界的批评声,诺斯克里夫爵士则宣称:“报纸印出来毕竟是要让大家掏钱去买的,自然要登载大家喜闻乐见的新闻,报纸要有大家想知道的信息”。

诺斯克里夫爵士创立的联合报业公司直到21世纪还依旧存在。该公司旗下的《每日邮报》堪称“英国中部地区的喉舌”,该公司还包括其他几份在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每日镜报》、《晚间新闻》和《观察家报》。《每日镜报》和《观察家报》后来易主,《晚间新闻》依旧归联合报业公司拥有,后来更名为《标准晚报》。1908年时,他在收购亏损的《泰晤士报》时和80多年后默多克收购《泰晤士报》一样,遭到了很多精英人士和记者的非难。

加里波利战争结束之后,基思·默多克一直在《泰晤士报》工作,直到1921年他得到了《墨尔本先驱报》的主编一职,《墨尔本先驱报》是当年澳大利亚最富声望的高端报纸,诺斯克里夫爵士也支持基思·默多克接手这一职位。

恋旧者(9)

基思·默多克坚持走《墨尔本先驱报》的高端路线,但是他也开始将诺斯克里夫爵士的办报成功理念融入《墨尔本先驱报》,在报纸中加入观点交锋、连载、短篇故事、选美大赛、犯罪故事等元素。更重要的一个步骤是,基思·默多克还创办了《太阳新闻画报》,该报后来成为澳大利亚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1928年诺斯克里夫爵士说服了先驱与时代周刊报业集团的董事会,任命基思·默多克为公司的总经理。在基思·默多克看来,公司业务扩张是迫在眉睫了。基思·默多克创立了电台,安装了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并通过一系列的扩张来打造澳大利亚第一个新闻集团。

因为和诺斯克里夫爵士过从甚密,基思·默多克也迷上了古董收藏。

富有、精力充沛、工作卖命的基思·默多克(这种性格在澳大利亚并不是最招人喜欢的)和默多克的母亲于1928年结婚,结婚那年基思·默多克已经43岁了,而伊丽莎白年仅19岁。

两家人的特点都在默多克身上有了集中的体现,伊丽莎白继承了父亲鲁珀特·格林身上的魅力和赌徒般的勇气,基思·默多克则像祖上两辈人的神父一样,将理性、冷酷和清教徒精神传给了默多克。

默多克出生于1931年,他还有三个姐妹,家业的继承人肯定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