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生于望族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4部分(第1页)

文怡眼睛扫过多宝阁上那只碧玉香炉,脸微微一红,低声道:“不必了,若是有别的房间,昨儿也不会把我安置在这里。咱们本就是客中,何必一再麻烦主人家?我只是有些择席罢了,并不是因为水声太大。”顿了顿,“你们昨儿夜里也听到水声了么?”

冬葵利落地替她挽好了头发,用一根白银素簪绾紧,正对着镜子打量,想着要给她戴哪件首饰,因此回答得有些漫不经心:“可不是么?一晚上都听到那水瀑在哗哗地响,奴婢还犹豫着要不要起来看小姐睡得怎样呢,只是累了一天,实在起不来,早知道奴婢无论如何都要起身的!”

文怡却在暗暗庆幸,笑道:“这又何必?你便是来了,我也是睡不着的。”

这时秀竹从外间进来,脸上带着几分疑惑:“奇怪,这屋里的烛台怎么丢了一只?”

文怡心中一紧,冬葵没发现,只是诧异地转向秀竹:“你找清楚了没有?怎会丢了那东西?这里是别人的房子,可别闹出笑话来!”

秀竹道:“我已经前前后后找了三回了!是真的没瞧见!我当然知道这是别人的屋子,里头的东西都是别人家的,要是丢了,咱们谁都没脸!可那烛台确实是少了一只,我也正奇怪呢,你说若丢的是别的东西,比如那些古董摆设什么的,还可以说是闹了贼,这黄铜的烛台,虽说沉了些,到底不值什么,怎会丢了呢?!”

冬葵闻言,也觉得奇怪,匆匆为文怡插了两支簪子,便要跟秀竹一起去寻找。文怡暗暗抹了把汗,笑道:“这样的东西好好的怎会丢了?是不是谁顺手拿到别处去了?你们也别声张,悄悄儿找一找,若实在找不到,就算了吧,省得惊动了大伯祖母和大伯母,倒显得咱们轻狂。”细想之下,柳东行应该不会真把烛台拿走了,大概只是一时不慎,过后会设法送回来吧?

这时那昨日引路的媳妇子过来了,她是来请文怡去用早饭的,手里拿了个黄铜烛台,真是失踪的那一件,脸上轻描淡写:“小的看到这烛台放在廊下,是不是哪位姑娘不小心忘在那里的?”

冬葵与秀竹面面相觑,都百思不得其解,前者明明记得昨夜并未带走烛台,后者则在想:莫非是昨日太累了,一时迷糊之下把东西带走了还不知道?

不管答案如何,文怡当机立断地将事情掐住了,打断了两个丫头的思绪:“咱们快走吧,别叫长辈和姐妹们久等。”

到了正院,于老夫人与蒋氏都起来了,但几位小姐与文安都还未到。文怡给她们行过礼请了安,便静静在一旁坐下。于老夫人,正在低声与蒋氏交谈着:“在这别院住了一晚上,你可有什么想法?”

蒋氏有些谨慎地道:“媳妇儿先前似乎小看了罗家,他家的富贵可不是一个寻常商家能有的,不过跟那几个大皇商相比,似乎也不算什么……”

于老夫人摆摆手:“归海罗氏久负盛名,有这个排场也不算什么,但有些东西不是有银子就能收罗到的,他家怕是比咱们想象中更有倚仗!你遇到他家的几个主子,态度放谦和些,别总以为是官眷,就高人一等!”

蒋氏脸色有些不好看,但还是乖乖应了。这时顾家的管事送了张帖子上来:“罗家大太太与二太太请老太太和大太太与众位少爷小姐上门做客,为贵客接风!”

文怡猛地抬头,心道“来了”。

卷一 望族孤女 第一百一十六章 和乐融融

第一百一十六章 和乐融融

吃过早饭不久,谈管事就备好了轿子,抬顾家人前去罗家做客。

罗家宅子位于归海城西南角,地方极大,足足占了一整条街!而相邻的两条街上,也都住满了分支族人以及附属的伙计与奴仆。轿子进了罗家宅子大门后,文怡悄悄掀起轿帘一角,扫见前院有一排屋子,至少有五六间,近百个伙计管事穿插往来,熙熙攘攘,忙碌非凡。屋子西侧有个小门,门开着,里头又是一排房屋,同样人多热闹。

轿子越过前院,转进了西边过道,走了一炷香的功夫,方才到了二门。众人下得轿来,便发现这落轿之所是个单独的小院,跟顾家长房宣乐堂中那个专供女眷下车轿的院子差不多格局,面积却大了一倍。顾家众人经过昨日,对罗家的富贵已经有了认识,倒没怎么吃惊,只是蒋氏与文慧心里有几分不忿:顾家长房世代有人做官,也没这样的排场,罗氏一个商人之家倒是越过头去了。不过蒋氏还记得婆母的吩咐,没有吭声,文慧想起罗家也是皇商,颇得宫中青眼,便带着一丝不屑忍住了气。

接下来看到的景象让这两位稍稍平心静气了些。罗家虽是皇商,但长房只有一位四老爷是官,作为家长的罗大老爷,再有脸面也只是个庶民,因此罗家宅子的正院是严格按照朝廷定下的形制,不过是正屋三间,东西厢房与倒座房各两间,如此而已。文慧再回想起方才路上瞥见的其他院落,全都是窄窄小小的,与宣乐堂的院落不能比,更别说与京城侍郎府的格局相较了,她脸上顿时便露出了愉悦之色,瞥了罗家前来相迎的几个穿戴体面的丫头仆妇一眼,决定不跟小小罗家一般见识!

文怡却一直沉默着,心里暗暗佩服罗家的当家人。宣和堂曾经整修过,所以她能看出罗家的宅子也有整修的痕迹,好些小院子原本应该是一整个院落,只是砌了墙,才分隔开来,因此总体格局显得有些奇怪,正院没到,就让人看到了三四个小院子的门。瞧这整修的痕迹,至少也有一二十年了,多半是现在这位罗大老爷成为族长之后下令行事。罗家人口众多,为了开枝散叶,让不是继承人的成年子弟分家出去,原是本朝世家大族惯用的手段,但罗大老爷的做法却是将原本的大院子隔成小院,分给子弟居住,这么一来,这罗家大宅各院落把门一关,就成了族人“聚居”之所,罗家原本的“违制”嫌疑便不复存在了。

在远离京城的地方,富贵人家无视朝廷法度,把自家房子盖多几间,院子扩大一点,是极常见的。在太平年月里,自然无防,但若运气不好,官府有意为难,一个违制的罪名便足以让富贵之家沦落成贫民!以罗家的财富与其在归海城中的权势地位,罗大老爷能小心谨慎到这个地步,实在是不容易。千里长堤,溃于蚁穴。世家大族只有在细处上用心,方能避免灾祸。文怡觉得自己又学到了一点东西。

罗家大太太是个五十来岁微胖****,脸圆圆的,身材也圆圆的,脾气很好,见人便先带了三分笑。二太太的身材却要瘦得多,五官端正,穿着打扮显得有些传统刻板,咋一看似乎过于严肃了,但交谈几句,便让人觉得她其实还算和气。

两位太太都站在檐下迎接顾家来客,对于老夫人与蒋氏都礼数周全,几个小辈得的见面礼均十分丰厚,又不显得俗气,倒让蒋氏与顾家几位小姐对罗家的看法又有些改观。至于文安,他并未入内宅,直接在谈十的引领下前往花厅去了,罗大老爷与罗二老爷正带着儿子在那里迎接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