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蚕食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部分(第1页)

,华北,尤其是山东人,为生活所迫,大量向关东(东北)逃荒,所谓“闯关东”。到1930年,东北人口迅速增至三千万。东北本来是满人居住的地方,此时其中有二千多万是汉人。

这是一张非常难得的“闯关东”照片

当时闯关东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山东省胶东半岛龙口登船,跨海到辽东半岛的大连,然后继续向北走,在合适的地方留下;另一条路线是从河北出山海关,沿辽西渤海岸向东到沈阳,再往北走。两者会合,向北直到黑龙江为止。我听妈妈说,我家是“南城人”,即辽南来的人,那就是从山东龙口到大连过来的。

这块黑土地,在东北腹地松花江、嫩江和黑龙江流域。这是一块冲积平原,称“三江平原”,土地肥沃,面积巨大。为什么闯关东?因为这里人烟稀少,有大量的未开垦处女地,风调雨顺,只要下种,红彤彤的高粱、黄澄澄的玉米、白花花的小米、金灿灿的大豆,就收成到家。下面是一组摄于当时的东北农村景象照片:

一望无际的黑土地

东北当时农村姑娘在干庄稼活(东北梳一支大辫子的姑娘

都是从山东闯关东来的,摄于1937年)

收成高粱

装满大豆的粮囤子(1924年摄)

东北的另一大资源是森林。原始森林参天,分布在黑龙江大小兴安岭和吉林长白山脉。下面是一组木材资源的照片:

夏季伐木(吉林虎威岭,1926年摄)

松花江上的木排(上有生活窝棚)

原木集散地(1936年摄)

木材粗加工

东北有无尽的宝藏,原始森林里山珍(蘑菇、木耳)、药材(人参、鹿茸、熊胆)、珍贵野兽的毛皮(貂皮、狐皮、虎皮、鹿皮、水獭皮)。这些东西运出来,就成价值连城的奇货!在那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年代,牲口(马、驴、骡)就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俗称“垛子”。山里的货,通称山货,就靠垛子运出来。垛子通常由马队组成,一队十几、几十匹骡马不等。从山里到城镇,来去都不空着。去把山珍运到哈尔滨、吉林、奉天(沈阳);回来运的是布匹、日用品、食糖、茶叶、中成药等等,都是细软之物。

垛子(马帮,1928年摄)

像木材、煤炭大宗物产,就不能用垛子这种落后运输方式了。木材靠江上木排运输,主要在松花江上,这是东北内陆最大的河流,可直达吉林和哈尔滨。一到吉林、哈尔滨,就有火车、汽车了。冬季,松花江冰冻封江,在冰封的江面上,非常光滑和坚硬,可移走爬犁,行驶汽车。所以,冬季的松花江面等于一条交通大干线。下面是当时的各种交通运输工具:

冬季松花江上的爬犁和汽车

冬季冰面上行驶的马拉爬犁

松花江在吉林市上游,水浅,不能航行轮船;过了吉林,江水逐渐变深,就可以航行轮船了。大约在1937年夏天,松花江涨水,在吉林市临江门码头,从哈尔滨来了一艘轮船,我们小学生闻讯,跑到码头。我头一回看到真的火轮,烟筒冒烟就可以在水上跑。和我常看到的木船比,这么大(有二、三十米长)铁家伙,不得了!

松花江上行驶的火轮

在这样一块富饶的土地上,少数闯关东者快速地发了家,富裕起来,有些成了地主,有的成了森林把头,有的成了经商大贾。财富开始集中到少数人手里,有的人成了东北巨富。于是,一个特殊行业兴起,这就是“胡子”!胡子一词的来源,说法很多,我们不做考证,总之就是杀人越货的土匪。东北胡子能下手抢劫,主要是商贾的垛子了,其它都不易下手。东北胡子的巢穴在深山老林,这里官兵不易清剿。

原始森林(1928年摄)

茂密的原始森林,既是巨大宝藏,也是胡子理想巢穴。可以这样说,在旧中国,哪里有富商大贾,哪里就有胡子。这是一条生物链。官商大贾,是靠穷人养活的,穷人是胡子的土壤,胡子来源于“民不聊生”。清朝晚期,国家连年战败,清王朝统治者*,民不聊生,一些人铤而走险,落草为寇。东北胡子有两大类:一类可叫“原生胡子”;一类叫“次生胡子”。原生胡子是传统土匪,他们是一些不法之徒、社会恶棍;次生胡子,是由于各种原因,逼良为匪。这两种胡子混杂一起,很难清楚区别。一些不法之徒,聚众打家劫舍,有些贫苦良民为生活所迫或官司所困,投靠胡子山头,成了胡子。胡子的规律,是乱世则生,盛世则灭。

从1896年*,清政府允许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三省修筑铁路,俄国势力就侵入东北。1903—1907年,中东铁路完工,俄国派兵进驻哈尔滨、大连达数万人,在旅顺建立军事要塞。哈尔滨成了“东方莫斯科”,大量俄国贵族在哈尔滨定居,并有俄国兵驻守保护。沙俄侵吞东北的野心,昭然若揭!

然而,当时东北形势,远不是沙俄在西伯利亚东扩时那种行军式的占地。东北不是人口稀少的西伯利亚。当时东北是官弱民强,当年闯关东的人,因为东北到处都是宝,富裕起来,商业也发展起来。于是,富裕的伴生物,胡子也出奇地随处冒出来。东北胡子活跃的天地是林海雪原、大山老林。我们看看东北地形图和地理图:

东北地形图

东北地理图

你会发现,松花江流域上游是长白山脉,往北是张广才岭,再往北是小兴安岭,嫩江流域西北是大兴安岭,环抱松辽平原。这些大山里都是没有人烟的原始森林。胡子聚啸在深山老林之中,这里易守难攻,正是胡子安营扎寨的理想之地。胡子武装主要是手枪、步枪,没有重武器,也不需要重武器。官军来剿,他们就散;官军走了,他们又聚。烧了山寨,反正木材有的是,很快就搭起来。胡子主要目标是钱财,一般不杀人。所以,当时的垛子与胡子是通气儿的,交了保护费,也就平安无事。这些胡子分布在平原周围的山林里,不时下来抢劫。每股胡子(称“遛子”)有自己的地盘,其他遛子不到这做买卖。盛时东北胡子有二十来万。沙俄势力主要在中长铁路沿线附近,被大山老林和无际的内蒙草原夹持着,沙俄士兵不敢离开铁路十公里,哪里将是他们的墓地!这样东北胡子就客观地守护了东北这块宝地。

东北胡子根源是清末乱世。《宽城随笔》作者吴樵,清末民初曾供职宽城吉长线路局(吉林至长春铁路)多年。他喜游历,对东北胡子颇有了解。他说:吉林胡子,在咸丰年间活动最厉害。当时,太平天国战乱,驻东北的八旗兵,大部调往关内,关外一时空虚,成了胡子天下。同治年间,平静一点。甲午战败,溃兵四处流窜,许多兵痞落草为寇,与胡子为伍,胡子势力大增。当时,每股胡子人数,少则千百,多则上万。例如,一股以唐殿荣为首的胡子,多达三万余众。他以军治匪,号令严明。唐善枪法,部下各各是神枪手。他不扰本国商民,专门奇袭俄人。当山中缺乏给养、弹药时,就越过国界,到俄国抢掠。行踪飘忽不定,沙俄军队也对之,束手无策。后来被清廷招安,三万胡子投降,唐被授以都统之职,驻扎在吉林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