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宋王侯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9部分(第2页)

罗公明心中叹了口气,神色平静的看了一眼李佑和皇甫同,在二人微微有些不自在的神色中,终是没有说违背良心的话,简单的说道:“下官认为胡大人和王大人所言更加有理一些。”

赵德昭点了点头,转头看向陈东阳,说道:“陈伯!您对此事怎么看?”

陈东阳将赵德昭神色看在眼中,心中微微叹了口气,心想殿下还是经事太少,缺乏经验啊!赵普身为当朝宰相,身边的幕僚怎么可能表现的如此不堪,这明显是有什么特殊原因,才让这二人故意这样说。

陈东阳这样想着,眸中寒光一闪而逝,口中则恭敬的说道:“老朽也认为胡大人和王大人所说有理。”

赵德昭眼见有两人同意了胡正一和王鑫所说,便心中安定了不少,心想在这种情况下,再表达自己的立场,也算是给足了赵普的面子。

“不过,两位先生所言也不无道理。只是,此次最大的问题的确是时间紧迫。所以,所谓事急从权,本王也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王大人和胡大人所说更加适合此次筹粮之事。不过,以严刑酷法行那杀鸡儆猴之事来对付江淮官吏,此事多少对本王名声有损,所以王大人和胡大人查办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切不可妄动私刑。”赵德昭说道。

“殿下只要顺利将此次筹粮一事完成,自会得到偌大的威望名声,可若是出了差错,威望名声一切皆无。”陈东阳终于忍不住肃然说道。

赵德昭心中一凛,点头说道:“陈伯所言极是,是本王被名声所累。等下一个州县码头靠岸之后,本王便让前期派出去的所有御史将调查结果送过来,从他们口中找个懈怠公务,进度缓慢的州县,前往此地进行彻查。”

叶尘眼见时机已到,开口说道:“殿下!此次给京师筹集粮食的关键除了地方州县能够筹集到足够多的粮食之外,便是运输的问题,而能否按时将六百万石粮食运到京师,最关键的则是水闸的修建。所以下官建议我们兵分两路,由下官和罗大人带人去督查水闸的修建。而殿下带人去行那杀一儆百之事。”

罗公明看着叶尘微微一笑,心想这小子将我要说的话提前说了出来,赶紧补充道:“殿下,下官觉得祥符伯所言有理,水闸一事的确事关重大。”

赵德昭深以为是,且感觉叶尘和罗公明也的确是一心办事的人,便没有怎么犹豫的说道:“祥符伯和罗大人所言有理,等下一个码头,我们便兵分两路。就由两位副使去督查水闸的修建。”

………

………

商讨结束,众人散去之后,叶尘跟着罗公明站在船头,一边观赏河边景色,一边说着事。

“罗伯伯!您也是知道的,一直有歹人欲对晚辈不利,所以晚辈为了自己安全着相,也为了不牵连到罗伯伯,晚辈不能和罗伯伯同行,所有钦差仪仗也不能带着。因为晚辈只有隐匿身份行走江淮,隐于茫茫人海之中,才是最为安全的。”叶尘由衷的说道。

罗公明神色中满是担忧,说道:“此次江淮之行你就不应该来。如今已经被陛下委任钦差副使,自然不能再回开封,否则就是欺君了。嗯………你小子所说也有道理,坐着钦差官船,又有钦差仪仗跟着,明摆着是给那些歹人当靶子。所以,督查水闸之事,你就不用管了,此事由老夫和贾宪去做就行了。你只要保护好自己就行了。”

叶尘欣然称是。

房间中,赵德昭和陈东阳对视而坐。

“殿下!治国、治世虽然要有仁心,但绝对不可心慈手软。殿下也是经历世间恶事太少,此次殿下南下筹粮,却正是一次成长进步的大好时机。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殿下这一路上,要从山水之间和人情世故之中学到一些书本和皇宫中没有的东西,那罗公明拥有治事之才,号称我大宋财神爷,那叶尘乃是高人弟子,殿下与他们多多交流,必有裨益。至于宰相大人派来的两位先生和南衙两位推官,这四人………所言所行,殿下当要多长一个心眼才是。”

………

………

南唐,皇宫之中,规模最宏大不是用来上朝的理事殿,装潢最奢华也不是小周后行宫。同时占了这两样的却是一座佛殿,被南唐百姓称为皇家寺庙的一座佛殿。

唐帝李煜天生异相,前额宽阔,两颊丰满,口生骈齿,一目重瞳。因为在历史上,虞舜、楚霸王项羽都是重瞳,所以李煜被认为是天生一副帝王之相。而实事上,李煜最终还是顺利的成为了南唐皇帝。可惜拥有帝王之相,并不代表就有帝王之才。

李煜可谓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在这几个方面无不是名副其实的大家。可是,在治国理政方面,他不但很平庸,最主要的是他对此没有丝毫兴趣。成为皇帝以来,他从未将精力放在研讨如何富国强兵、抵御强敌之上,而是不顾朝廷忠良之臣劝告,甚至以死明志的劝谏,整日沉溺于大小周后儿女情长和诗词歌赋的风流帝王生活之中,使得朝政荒芜,百姓生活一日不如一日,国力一日不如一日。特别是南唐朝廷百姓中的有志之士、有才之士也已经对他彻底失望。

ps:第二更送上,苦苦求捧场,求月票,求红票,求收藏,求订阅————————

第九十五章 弥勒教

(非常感谢热心读者‘4千里长’的月票支持。)

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被北宋取代,且赵匡胤的名言:‘卧榻之侧,岂容长人酣睡!’传出之后,李煜终于感到到了威胁,开始关心国事。但可惜南唐国朝廷已经病入膏盲,而李煜治国、治军之才甚是平庸,一番努力之后,他甚至自认为已经回天无力。

五年前,蜀国被大宋覆灭之后,李煜彻底认清了风雨飘摇的现实,自知大厦将倾,便干脆不再研讨富国强兵之道,一方面对北宋主动称臣,逆来顺手,百依百顺;另一方面则在国内大崇佛教,荒唐之极的想从佛教中寻求庇护,希望佛祖能够保佑南唐国能够安心无事。并为此耗费大量财力,征调劳役,在宫中修建了皇家寺庙。

一个多月前,北汉国被大宋覆灭之后,李煜便拜金陵名刹清凉寺主持法眼禅师为师,并听其建议,下诏普济诸僧,幕得道士愿为僧者赠二金。

李煜还自取法号莲峰居士,偕小周后双双在皇家寺庙中虔诚礼佛。二人头戴僧伽帽,身披红袈裟,顶礼膜拜,不知疲倦。甚至由于长时间叩拜,李煜前额淤血。

有僧尼伤风败俗,触犯律条后,李煜则想法设法为他们辩护,有的僧尼勾勾搭搭,野。合奸宿,相关衙门要将他们治罪,李煜则下旨说:“僧尼违反戒条,本是七情六欲使然,如将他们除籍,正如他们所愿。对于此辈,不必除籍,每人罚他们礼佛百次,就能被佛性感化,改邪归正。”

更为荒唐的是,每到斋日,他都要根据佛意来判决死刑犯人。每到这一天,李煜不再查阅案卷,了解案情,只在宫中佛像前点燃一盏明灯,称为‘命灯’。如果命灯彻夜不灭,罪犯则可减刑免死,如果中途熄灭则要依律处死。此事一传出,一些罪犯便用重金贿赂宫中太监,在深夜偷续膏油,使命灯长明,逃避死刑制裁,太监也借机大发横财。

见李煜如此崇佛,不少文武大臣不再研究如何防备磨刀霍霍的北宋,却在奉佛方面极为表现自己。而忠良之臣自然忧心如焚,但劝说无用之后,对李煜更加失望。

自蜀国被大宋灭了之后,短短五六年间,南唐国佛教界出了一个新的教派————弥勒教。弥勒教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