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文物贩子在唐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部分(第1页)

便即告退。

卢鸿与诸位长老见了礼,这才打量堂内情景。只见堂内中央,简简单单的安置了三只蒲团。诸位长老均跪坐于堂内两侧,共有五人,均身着儒袍,左手最上年长的一位,看来约有六十左右的年纪,其他几位,也都在五十开外了。卢鸿见过的那位郑权长老,位在左手第二位,此时看向卢鸿,脸上颇有嘉许之意。

原来刚才几位长老在堂内,已经见到卢鸿在玄坛前恭敬施礼,均觉此子虽然年纪不大,却颇有敬仰先贤之意,不由印象都大为改善。就是先前几个想要给卢鸿点颜色看看的长老,也不由暗暗寻思,看在卢鸿知法懂礼的份上,就不再给他过份难看了。

坐在左手最上的六旬老人,正是当下郑家族长,名唤郑聿横。今日考究,自然要以他为首。郑聿横于这卢鸿诗会夺魁一事,也无成见。只是各房中颇有言论,才不得不为这考究一事。只见他缓缓捻着长须,问卢鸿道:“卢鸿,久闻你神童之名,却不知向来治何经典?”

卢鸿恭敬地说:“卢鸿于族内所藏五经典籍,粗粗习过。只是所观尚浅,未得名师,所得颇为有限。”

郑聿横听了,点点头,便挑选各经中句子,询问卢鸿,又提出几点经义,要卢鸿释解。

卢鸿这些东西早已烂熟于胸,毫不迟疑,一一答来。郑聿横听他有问必答,且能博引横征,显是所涉颇深,不由连连点头。

待郑聿横问过几个问题,右手一个老者便发问道:“卢鸿,我且问你,圣人之性,以何为本?”

卢鸿答道:“自诚明谓之性。圣人之性,必以诚为本。”

性、命、心、情等,均是各家学说都要关注的基本概念。所谓性不只是指人性,乃是泛指万物之性。儒家最重圣人,因此言及至性,便要说到圣人之性。

唐时儒家性命等说,尚有多家解释,互不相同。卢鸿所言“自诚明”之句本见于《中庸》,只是此时《中庸》尚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重视程度远不及后世。郑府诸长老见卢鸿如此肯定地将“诚”着而重之的提出来,却也颇为所动。

老者又问道:“诚何以尽性?”

卢鸿答道:“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唯大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

说到此时,堂中诸老已经俱是面带讶色。均觉卢鸿所言,似乎隐隐有一番大道理,目不转睛地看着卢鸿,听他继续讲说。

卢鸿朗朗言道:“尽性不外二途:曰自诚明,曰自明诚。自诚明者,先尽性以至于穷理者,谓先自其性理会来,以至穷理。自明诚者,先穷理以至于尽性也,谓先从学问理会,以推达于天性也。”此言所说,略似于后世的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只是理论到实践,以及实践到理论,孰先孰后,却未分说。

卢鸿此时所说,乃是后世宋“关学”鼻祖张载的学说。张载为宋时“五子”之一,所创“气学”实为后世儒学立派之基。此时卢鸿讲来,自然是振聋发聩,惊倒众人。

堂中诸位长老听了卢鸿这番话,俱都闭目深思,一时堂中,竟然无人出声。

良久之后,郑聿明缓缓睁开又眼,深深看着卢鸿,问道:“既有自诚明,又有自明诚,则孰先孰后,孰是孰非?”

卢鸿略略低头,慢慢说道:“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后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

堂中诸位长老听了,不由齐齐动容。

第十章 郑家三老

“太虚即气、天人合一”是后世张载“气学”的立学之基。此处所谓太虚即气,是指元气乃是万物本源;天人合一,乃是指圣人的最高境界,与天道相合,内外相通,达到“完人”之境。

唐朝时虽有“天人合一”之说,却与此不同。“天人合一”本是道家之说,后为董仲舒引用。只是董说建立在“天人感应”学说之上,只是认为天“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人性可上体天心,如此相合罢了。

郑家诸长老自然未曾听过卢鸿此时解说,郑聿明便问道:“何谓天人合一?”

卢鸿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天地一大我,即太极也;此身一小我,亦太极也。合内外,一天人,无我而后大,大成性而后圣。”

卢鸿此言说罢,堂中诸老均做声不得。正在此时,堂侧一个通向后进的小门忽然“呀”的一声打开来,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忽然走了出来。

堂中诸长老见了这白发老者自门中而出,俱都一下子站了起来,眼中均现出不敢相信的激动神色。族长郑聿横上前相迎,正待说话,却为白发老者以手势止住。只见这老者径自走到台上右侧蒲团坐下,直视卢鸿问道:“敢问小友,何为道,何为体?”

卢鸿昂然答道:“太和所谓道,太虚体之本。”

“何为太虚?”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

白发老者听了,不由两手相击,道了声好,又问:“何为气?”

卢鸿道:“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聚也吾体,散也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也。”

由来各家学说,多崇尊天道天性,贬低人道人性。唐朝时佛教大兴,道教并起。佛道二家,理论构架宏大完整,而儒学因各经籍解说纷纭,最基本的理论架构却未能最终完善,在与佛教论战中,每因此受挫。此时卢鸿提出“太虚即气、天人合一”的理论,却是从最底层将儒家的世界观构建起来。听在众人耳里,只觉得卢鸿所说,便是多年来修习经学苦苦寻觅的绝大道理,忽然被卢鸿从基础上勾绘出来,一时众人脸上,满是激动惊喜之色。

此时,忽然从那打开的小门之内,幽幽地传来一声叹息,便听一个苍老的声音说:“聿横,传语族中各房,三日之后,玄坛开坛,我们三个老朽并小友共论经义。”

闻得此言,堂内诸长老面上无不露出狂喜之色。族长郑聿横激动得须眉抖动,口中呐呐片刻才颤声答道:“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