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文物贩子在唐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5部分(第1页)

三月初一这天,太极书院正式开学了。

除了当地郡守及各级官员到场相贺外,孔颖达为卢家奏请地“学达性天”赐额以及祝贺书院开张的贺信也给书院落成增添了一份喜意。

各大世家等也均有贺信贺礼。郑家、崔家除了给予的切实的支持外,还分别有几名优秀的青年学士,作为首批外来生,入院就学。

如郑家、崔家这样的世家中,不乏明智之士。卢家办书院地目的,虽然不能猜得尽透,但也能看出这是发扬本族学风、张大家族声望的重大举措。这几名入学的外来生,除了想让他们借书院的东风磨砺学业的目的以外,也不免有投石问路之意。

卢鸿对此心知肚明,但觉得并不是坏事。如果真是因为自己的原因,使学院提前兴旺起来,也是一件好事。至于书院为着卢家打算地一些功利行为,关键就在于一个先机。何况他的一些主意,只怕其他世家就是想学,也未必能办得到。

书院最初学生也不过几十人,因为都是精选出来的俊才,因此一段试讲后,很快师生都进入了状态。这些学生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受上次经会地影响,对于辩论兴趣颇浓,书院中每旬都举行一次辩论会,诸生皆踊跃参加,而崔三醉、郑诚等也经常亲临指点。这种辩论活动引起了范阳乃至周边学者的极大兴趣,每逢经辩之日,都有不少的学者士子,专程赶来观摹。

书院另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便是体赛。另卢鸿惭愧的是,唐时尚武风气极浓,而他自己却可说是手无缚鸡之力。尤其范阳地处北地,民风彪悍,青年士子也多受影响,卢家子弟不乏击剑、射箭的能手。这一点,郑家子弟便多有不及。只是年青人争强好胜,哪肯落后。先是自发比试,后来卢鸿发现了这一点,便顺手推舟,在书院中设立了体学一科。要求全体学生在习经同时,强健体魄,习弓练剑,更提出“上马能击贼,下马可立说”的口号,一时骑马击剑也成了青年学子中最为流行的活动。

为了推动体学,书院又在经辩间歇时,举行体赛,分为剑术、射术、马术等多个项目。因为这些项目竞赛性强,观赏性高,居然成了范阳城内最受欢迎的活动。一到体赛之日,几乎倾城出动,观看比赛。比赛中更是为了自己支持的选手大声加油喝彩,极为热闹。只是如此一来,书院的院落内却是拥挤不堪。最后只得将体赛由院内搬到了院外,在水一侧开出一块大大的方正空场,以为比赛场地。一到比赛日,这场地边上早早就立满观众,比赶集还热闹。范阳人均亲切称呼此地为“水立方”。

第二十七章 印书坊的新动作

院已经步入正轨,但卢鸿却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参与书

因为活字印刷的两个难题先后攻克,印书的成本问题终于可以解决了。

就在上月底时,奚老大托人购入的第一批石油运到了。奚老大试点了一次,就连连称赞这石油制油烟墨,确实有其优点。

石油制的油烟墨,若按质量来说,墨色要略逊于桐油。但石油不仅价格极为便宜,而且产烟较之其他原料也是更多,因此用石油来制的油烟墨,成本达到了一个非常低的程度。

如果考虑到印书用墨不需要捣捶及压模成型这些步骤,印刷用墨的成本更是低到了一个以前简直不敢想象的地步。

经过几次简单的试验,奚老大就成功地制出了直接用于印刷的适用水墨。

河面开化后不久,第一船元书纸也终于抵达了范阳。

印书坊全面开动起来,在解决了成本问题后,第一套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活字印刷书籍正式出版了。

因为纸和墨均与上次印制《范阳经辩录》时不同,因此书坊先期也进行了简单实验。还好这些问题影响不大,很快都被一一解决。

书坊印的第一套书很正常的,就是蒙学的最基本识字范本《千字文》。此次的千字文与上次卢鸿书写给书坊众人启蒙所用的不同,在每句话的下面,都加了关于句义地简单解释。当然。这一版的《千字文》中,依然使用了标点。

这次,卢鸿与奚老大真的决定印了一万册。这个数字放在唐朝,真的是一个令人昏眩的数字。卢鸿的想法很简单,反正印出来书是不会贬值地,今年卖不了还可以明年卖。

当奚家印书坊再次召集代理书坊来参与此次新书的发售时。各书坊的老板并不觉得《千字文》值得印成线装书来卖。没错,《千字文》是每一个蒙学的学子都离不了的书。但是线装书的价格太高了,根本不可能想象有几个家长,会为识字的儿童去买一本小学范文。《千字文》这样的书,基本上还是手抄地更为常见。

但当他们看到手中印制精美又带有释义的线装《千字文》,听到奚老大报出的价格时,所有的人都呆住了。他们甚至再三地询问了价格,以确认自己没有听错。

真是无法想象!这样精美的线装书。怎么可能有这样低的价格?难道真是印书坊背后的卢家为了挣一份名望,不惜成本地赔本赚吆喝?

但当奚老大讲明出货的数量时,所有的人都确信,这批书肯定是确实有这样低的成本。那么大数量地书籍,如果真是贴钱卖,就算是卢氏这样的世家也不可能承受得起。

就象上一次的《范阳经辩录》一样,这一批《千字文》同样在市面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但与《范阳经辩录》不同,《千字文》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极为低廉的价格,以至于比起一般人买纸墨自己抄写。还要便宜得多。世人除了对书籍采用地纸张颇为好奇外,更为惊讶这样的书籍怎么能有这样低的成本,更是对奚家印书坊后序的出版书籍充满了期待。

此次奚家印书坊在委托代理书坊销售时,虽然书价很低,但由于成本更低,且数量巨大。因此赚得比上次一点也不少。各书坊的老板同样是赚得盆满钵满。奚老大这回是真的从书中看出了商机,摩拳擦掌地要把印书的事业发扬光大。

印书坊中的工匠及帮工也都得到了一份颇为丰厚地工钱,同时作为奖励与纪念,书坊中每个参与的人,都得到了一本新版《千字文》。

这本《千字文》众工匠都是第一批读者。印书坊现在的识字活动在洗砚老师的主持下,开展得轰轰烈烈。而洗砚地新媳妇环儿,在经过了洗砚的突击培训后,也已经走马上任。在内堂办起了丫环婆子们参与的识字扫盲班。当然内堂的教材是没有免费提供的。只是以现在《千字文》的价格

购置,也不是什么大事。

卢家婢女皆识字的风雅故事一时传遍大江南北。尤其是有一次,卢祖安一个多年朋友来访时。见府中两个丫环,边行边说。一个手持水盂地报怨道:“老爷没休川流不,却要我去取金生丽。”另一个笑着说:“傻丫头快小些空谷传,小心打你个吊民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