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文物贩子在唐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8部分(第1页)

吃饭罢了。

晚饭过后,卢鸿又陪着二老呆到很晚。还是卢祖安看儿子略有些累了,道他长途跋涉,还是早早休息为宜,卢夫人这才赶着他快回房睡觉去。

第二天一早起来,卢鸿早早过来请了安,用罢早饭,卢鸿这才有机会向卢祖安禀明自己遇刺后,衡阳与自己两次相谈所说之事。

卢祖安沉吟半晌才道:“此事鸿儿你定要守口如瓶,万万不可以丝毫泄露。说来却是奇怪,衡阳公主一介女流,却有何目的?难不成她还能当太子么?”

父子二人商议片刻,也是无法想通,只能想其背后或尚有其他势力,以为支持。

正商议之时,门外已经有人来报,范阳地方郡守,竟然来拜会卢鸿。

按说以卢鸿地年龄身份,怎么也轮不到郡守来拜会他。只是卢鸿本是魏王、衡阳公主等看重之人,在士林中地位颇高,郡守本也要与卢家拉好关系,又能得个礼贤下士之名,也就不顾屈尊前来了。

之后各房之中兄弟都一一登门,还有奚老大、卢安、黄晖等人均先后到来,一时甚是热闹。

次日卢鸿一一回拜,又到太极书院拜会崔三醉及郑家三老,以及诸位特聘而来的名儒。据说那崔三醉与郑诚,天天辩个不休,从天地阴阳演化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类杂题,无所不包。后来众人嫌他二人噪,专门为二人找了一个对门小院,请他二人搬进去。他二人乐得如此,天天争论不休。更一人收了一堆弟子,分别以“博陵派”与“阳派”自称。老的对老的,小地对小的,天天辩,日日辩,一个个练得铁嘴钢牙,死人也能说活了。尤其到了书院经辩之日,更是一个个争先恐后,务要将对方折于坛上而后快。

后来这一批弟子入仕后,多为外交人才,出使外藩,均无往而不利。一个个舌灿莲花,说得天花乱坠,常常兵不血刃而建奇功,成为大唐历史上一支独特的力量。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第二章 群英荟萃

鸿到太极书院,先派人通禀,前去拜见朝廷派驻于此导。

此位训导姓古名铁,字印刚。要说起算学经义,倒也颇为精通。为人又方正古板,毫无变通。初到太极书院时,日日不是审这个,就是察那个,众人不胜其扰。后来卢祖安着人暗查,知道这位古大人,最喜碑版拓本,研读古文。本来卢鸿之前使人搜过碑刻,家中少什么也不缺这个,拓片多有复本,这一下子便投其所好,拓片如雪片般砸了过去。卢祖安又使人不拘良莠,只管多寻便好,于是成堆的拓本便直接将古大人埋在了屋里。古大人开始还略作推托,只是见了喜爱之物,不免双眼放光。于是白日鉴碑,夜间赏拓,再无闲时,忙得不可开交,再没心思来管学院之事了。

卢鸿着人通传之后,进了训导所居室内,只见这位古大人身材不高,脸形方正,正抱着一册拓本,皱眉深思。这将拓本裱作册页之法,本也是卢鸿所创。古大人偶然见了,觉得比起卷轴更为便利,因此也采用此方装裱自己所藏碑拓。

卢鸿进屋,只见四壁之上,挂满各种整张碑刻精拓,其上更是加满题跋,书法沉郁苍然,落款正是古铁本人。卢鸿心中也不由称赞,这位古大人书法深得金石之意,在这唐代也算一位异数。

卢鸿上前见礼,古大人想也早闻过卢鸿金石方面的名声,当下大喜,连道免礼,请了卢鸿就坐。还没等卢鸿坐稳,古大人已经言道:“闻说卢鸿公子精于金石之学,雅擅鉴古,以后少不得要多多请教了。”

卢鸿心中暗暗发笑,连忙道:“训导大人太客气了。卢鸿才至范阳,便已闻说大人博收碑帖,见识高妙。海内独步。以后若得机会,还要多多指点卢鸿才是。”

古大人一听卢鸿称赞,甚是高兴,连连点头。忽然见到手中拓本,一时又愁眉苦脸地道:“唉,还说什么见识。这件东西我是前个月时偶然得到的,也不知问了多少方家,察了多少古书。便是搞不清它的来历。”

卢鸿一听也有些惊讶,这位古大人虽然略有些迂阔,但既然日日沉于此,眼界自然差不到哪去。还有什么东西竟然连来历都搞不清楚的?

卢鸿连忙请训导将那拓本示于自己一观。待卢鸿拿过一看。不由暗暗发笑。原来这位训导发愁的,却是《碑》。

这《碑》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后,刻石衡山,留下古迹。其上文字。笔划头大尾小,如一般,故称“文”。字形弯曲盘转,古奥难识。此碑真伪。历来众说纷纭,概无定论。

卢鸿也不说破,只是故作沉思道:“这件碑刻卢鸿似乎曾闻过。其名字大概是叫《碑》。此碑书法便是传说中的文。相传为上古大禹治水时所立。其文古奥难识,卢鸿也无法认得。”

古铁一听大喜过望。跳起来拉住卢鸿道:“?此话当真?不知卢公子在何书中可见过此碑?”

卢鸿为难地道:“也记不太清了,而且印象中记载也极为简单。但观这字体形容,应该是错不了的。古大人若是有心,不妨请同好按此搜寻,或有所得。”

古铁听了连连点头:“我就便修书,请我各地的同窗亲友代为搜寻此碑记载。若公子什么时候想起来出处,一定要告诉我啊。”说罢又连连向卢鸿致谢,甚是诚恳。

卢鸿见古铁如此诚挚,一时心中倒有些愧疚。只是让这位古大人沉迷金石,非只他本人乐在其中,太极书院也少去许多麻烦,还是不要打扰他为好。

卢鸿却不知,自此之后这位古大人便长年研究碑刻金石之学,更联系各地亲朋,广为搜寻,数年后集成《金石录》刊行,竟成一代金石大家。

此时卢鸿见古大人已经无暇再与自己相谈,已经开始盘算给哪位亲朋修书之事,连忙告辞出来。

之后卢鸿便在书院一位本族同辈,名叫卢涛的指引下,先来拜见崔三醉与三老郑诚。

此时年底将近,郑知郑行已经先一步返回阳。唯这崔三醉与郑诚,均觉回去着实无味,居然同家人言道,就在卢府过年,要家中人不必挂念了。因此他二人,依然住在书院,天天论战不休。

卢鸿一进院,便看见两班人马,分作两队,如众星拱月般拥着二人。左手一人,身着破旧道袍,头上乱发荆钗,几茎短须,面带冷笑,手携酒坛,正是崔三醉;右手一人,身着儒袍,

发,神态肃然,凛然生威,正是郑诚。这二人身后:是形象大异:崔三醉身后一群,个个神态狂发,衣着随意,大有晋人风范;郑诚身后一排,个个衣冠峨峨,神情沉静,都似儒家正宗。

此时正听那郑诚缓缓言道:“三醉兄此说却是大谬不然。那五行轮回之说,虽然不见于《周易》,却亦是传自上古;五德始终虽为后人演绎,亦有其根基。千年流传,岂可随便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