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4部分(第2页)

其一,要让这个弹劾造成影响。曹丕亦是天姿超绝之人,以他之心性,绝对不会在意日食的,更不会因日食而真的触动太尉贾诩哪怕一丝一毫——甚至他会以此事为引子,整肃风气,收买人心。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此次弹劾由于天上引入地下,由虚无飘渺的天命引向刻意的人为。就算不能让曹丕相信,也要让贾诩认定,是司马赘在窥视他的权位。”“

我听着,暗暗佩服孔明的智计。在历史上,的确发生了钦天监弹劾太尉的事。当时曹丕说”出现天灾和怪异的现采,那是上天在责备君主,如果把过错归于辅佐朝政的大臣,难道符合夏禹、商汤归过于己的本意吗?现命令各级官员尽自己的职责。今后天地出现灾祸,不要再弹劾三公。“这番话很得曹操用人的精髓。

孔明继续道:“其二,是如何把这个弹劾与司马懿联系起来。此事比较困难,最难的是火候,若是明了,贾诩等一眼就能看出是离间之计,嫁祸之策。若是暗了,难,就算是暗,以贾诩和司马之才,也可以找出蛛丝马迹,只怕还是不好办。最好是一切看起来都如同一个让人无法怀疑的普通事件才好?”

听着孔明的引导,我早抛去了原来制做流言粗浅想法,沿着他的思路,心中渐渐有了谋划:“先生,若是河内有一封弹劾奏章来到洛阳,只要它到了,哪怕他的作者与司马懿没有任何关系,我想也会触发老狐狸的心思的。”

先生笑起来,拍拍我的头:“孺子可教也。”

这是从前他教我东西时的习惯动作,但我年龄渐大,就极少再为此举。此时他一时忘情,却在不经意间做出这个熟悉的动作。我两个皆是一愣,不由回忆起从前。

我想了想,对先生道:“在谓南,我见刘豹的事已禀报父皇和先生,此时我手中尚有刘豹祖传宝盔一顶。”

先生道:“太好了,我们的计策又成功了一半。河内处于虎牢之北,地近河东与并州,其地胡汉杂处,有不少吏员皆有匈奴血脉。我们与刘豹偷偷接触之事,旁人谁也不知。以此盔收伏一两个送奏折的人,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有此一事,便将匈奴人彻底捆在我们的战车上了。”“

我摇摇头:“计是好计,只是对不住刘豹。”

先生道:“殿下莫有襄公之仁啊。”

我笑了:“若是襄公,也不会在此与先生计议此事。”

第七十八章 因酒赌斗的将领

“开城门了--”随着悠长的喊声,数匹凉州轻骑箭一般的射出长安,向渭南的方面奔去。守城的军士向那离去的数骑行礼。那些人身着火红的战袍绣着猛虎标志,正是季汉的精锐虎步营的将士。

“什么时候能加入虎步营就好了。”城门兵望着那远去的彪悍的身影,羡慕的想着不过,虎步营那是与陛下的白耳精兵相提并论的部队,就算一个普通士兵也是历经无数次战斗洗礼缎炼出来的精锐呢。

渭南,白袍的将军策马归来,跳下白龙,正是赵云。他接过从人递上的手巾擦擦额上汗水,忽然眉头一皱,不顾身边之人,已快步进入营中。

一头雪白的鸽子在中军营前咕咕的叫着,啄食着米粒。驯鸽人将密信双手呈给将军。赵云轻轻打开薄薄的绢,另一只手轻轻一抖,一编竹简在桌上铺开来,他对应着书简上的密码,译着密信的内容。足有移时,赵云站起身,将那密信在烛上化了。然后换成便服,向外走去。

渭南城东的市邑,人来人往。赵云在人群中悄然行进着,此时他的衣着容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起来与亲集上那些挥舞着马鞭大声喊价的商人没有什么区别。他闲散的步子也与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速度却比给人的感觉快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有人跟踪,就算那人不顾被人发现的奔跑,也不见得可以跟上似乎在缓慢游逛的赵去。

眨眼间,他就消失在人群中。再次露脸时,他已坐在一家酒店的二搂,伙计上了茶点,悄然退下。不一刻,一个老板模样的人走了进来,坐在赵云对面。

“这是第二件事?”说话声音里带了喜色。

“不错。”

“我还以为自己报不了恩呢,当年在新野,若非将军救治。在下中了搜魂之毒,此身早成白骨。在下曾许下三般誓愿,要为将军做三件事,但十几年来,将军除让我带了几个弟子,勉强算是一件事之外,却一直无用我之处,在下很是痛心,今日不知将军要在下去做什么?”

“你是河内人。熟知曹魏之事,我要你带一个人去河内,送一封信去洛阳。”

“好。便是龙潭虎穴,有死而矣,定不负所托。”

“你错了。若寻肯死之人,我手下怎么也能挑出个一万八千的。我要的是能够不死地人。”

“哈哈哈!”那人大笑了,这一笑,原本平淡无奇的脸上突然迸发出动人的神色来,“好。我便做这个不死之人。”

两人起身下楼。

“随我回营吧,想来,那密使带着东西也来了,一会儿,你就与他一起过河。”

时间不久,这个老板与一个仆人装束的年轻人带了一队货物,策马向东而去了。

六月十六日,我正式大婚。此前三天,长安城里便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虽然父亲与我都曾有言婚事从简。不得铺张,但太子大婚,谁不凑趣。所以我的一个婚事,热闹竟不下于过年。

各地贺使如云而来,益州来的正是王甫。作为益州刺史马良的副手,他这一年来主要与太傅许靖一起进行益州人才选用工作。我与孔明、许靖、法正一起改良后的察举制突出了由下而上的推举,取消了民族之间的差异。重视良工巧匠和能人异士,不拘一格招纳良才,收到良好的效果。而由于实行民族和睦政策,重视与蛮族的互市和沟逼,交流技术和经验,一直叛乱不止的南方各族也被拉拢地差不多了。有些少数民族的土人头领还纷纷离寨前来投*,以博功名,还有些举族迁入成都平原,改汉俗,用姓,学习耕种和纺织。而一些悍勇的部族使投身军中,使益州军队的实力大大增强。

王甫道:“殿下,小人与许太傅于去岁成功举办察举之后,今岁再次进行。共察举良工一百三十八名,其中有名孙者,改良了制丝之术,使蜀锦根根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