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长白山下好种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部分(第2页)

这些完成了,钱媒婆也长出了一口气。“好了,恭喜啊,两家以后就是亲家了。”

双方接下来就商议这成亲的日子,依着陈氏,就年后二月纳亲。可是陶老太太不干,非得要正月里成亲,陈氏也不好太和她犟。于是就同意正月里成亲,最后把成亲的日子定在了正月初八。

婚期定了下来,大家这才随便的唠嗑,陶家人本来就不太同意这婚事,所以言语间就有点带刺。那个陶家老大的媳妇,就在那酸了吧唧的说着,“现在成亲,聘礼就要五两,另外还得要彩礼,总共算起来,还不得二三十两能下来?还是养姑娘好啊,这要是小子多了,到时候娶媳妇都难。”

薛氏在一旁听了,就笑了。“儿子有儿子的好处,就说这地里的活吧,女孩子再怎么也比不上男孩。其实算一算,这男孩子要是不念书的话,十四岁就开始下地干活,一般也得到十八九,二十才成亲。这娶媳妇花个十两二十两的,早就挣出来了。”这种场合,自然不好说些别的。但是薛氏的话,任谁都能明白,陶庆年成亲的花费,自己早就挣出来了。这陶庆年能够瞒着家里攒下三十两银子,那么这几年他拿回家的,恐怕最少也得是这些的两倍。

陶家大媳妇一听,脸色就不太好看,可是也没有话反驳,因为薛氏也没说是谁家。

这边薛氏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就赶紧去厨房,看看菜都做的咋样了。子轩娘一看薛氏过来,就说道:“嫂子,你看今天的菜,猪肉炖粉条、蕨菜扣肉、兔肉炖土豆、小鸡炖蘑菇、红烧鲤鱼、醋溜白菜、爆炒狍子肉、炒鸡蛋、油炸花生米,好像缺了一个菜,再来个什么呢?”

薛氏看了看,旁边还有泡好的木耳,“不如在来个木耳炒肉吧?正好十个菜,这菜应该还行吧?”

子轩娘和其他的几个媳妇就笑了,“嫂子,就这菜,比那娶媳妇的酒席都好,咱们过年也吃不上这么好的菜,他们挑不出来什么的。”大家纷纷夸许家今天准备的菜色比较硬。

这些人干活也麻利,没多会儿,木耳炒肉就好了。薛氏赶紧进屋去问问,“娘,陶婶子,钱婶子,饭菜都好了,是不是咱们边吃边聊啊?”

陈氏点点头,“行,一边吃一边唠吧,也别在这干坐着了。”

于是,薛氏和帮忙的媳妇就赶紧把桌子放上,炕上一桌,地上一桌,剩下的小孩子在厨房里将就着吃点。慧心自然是躲在西屋里不能出来的,静涵和静雅就端着饭菜,送到了西屋和小姑姑一起吃。菜往桌上一端,陶家老爷子就笑了,“我说亲家,你家这菜整的可是够硬的啊。谁家过年也没有这么好的菜啊。”这陶老爷子心里也有点不乐意,可是已经到这个时候了,说那些就没用了,还不如好好的相处。这许家可是还有个举人呢,说敢说以后啥样?

这边村长也说了,“可不是?我们志新啊,那可是能人。地里活干的好,冬天了还能上山打猎,今天这些菜,有不少都是志新弄回来的。陶老哥,你放心,和许家结亲,保证错不了。这许家人最是和气,你看许家嫂子,家里好几个儿媳妇,就没跟哪个吵吵过。志新媳妇来许家也有十三四年了,就没跟婆婆拌过嘴。”这些村里的人都知道,其实许家的人品,在村子里可是有目共睹的,也就是出了魏氏那件事,不过现在大家也都不提了。

陶家老爷子点点头,自从儿子非要娶许家的闺女,他也是找人打听了许家的一些事情。知道这村长说的是实话。其实许家这样的家庭也好,人老实,憨厚,也都没啥坏心眼。即便是老婆子提了那么苛刻的条件,人家也答应了,不过是为了成全两个孩子罢了。“来,许老哥,还有周老弟,咱们喝一杯,这以后就是亲戚了。庆年这孩子,从小学医,一直就在仁济堂里,如今也是个正经的大夫了,以后的日子倒是不愁,不说是大富大贵,平平常常还是可以的。慧心到了我家,吃不了苦就是了。”

许成宽听了点点头,“有亲家这话,我也就放心了,我们就是个农户,吃苦倒是不怕,只要他们小两口合合美美的,就比啥都强。”

这顿饭从午时初开始,一直到未时初才结束,其间那个陶老太太只说了几句话。她心里自然是不高兴的,家里三个儿子,就数这个老二长得最好,又从小学医,医术不错。原本还指望着老二能找个家境好点的媳妇,家里也能跟着沾点光。可是没想到这老二的脑子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尽然就是看好了这个农家丫头,死活不肯答应刘家的亲事,老太太心里这个气啊。好在许家如今出了一个举人,也还算不错了,要不然,就算是许家倒搭上二百两银子,她也是不肯的。今天来,本来也就是没个好气,可人家许家人都热情的招待着,饭菜准备的也好,竟然让她填不出啥毛病来。这老太太心里憋着劲呢,就不愿意说话。

由于是年后初八成亲,这彩礼就得年前送过来,双方商量了一下,就定在了年前,腊月二十六送彩礼。

吃过了酒席,陶家的人就离开了,陈氏和钱媒婆把陶家带来的东西全都分开,自己家留一半,剩下的给陶家拿回去,这是规矩。另外还有给陶庆年做的两身新衣服,也一起让他们带走。陈氏和老爷子自然是送到了大门口。看着陶家人走远了,陈氏叹了口气,“唉,这门亲事,真是让人不放心。要不是为了慧心,我还真就不答应。”说着,就回到了东屋。

那几个帮忙的媳妇在这吃了饭,也都各自回家去了。现在倒是不太忙,可是这女人在家,屋里屋外,缝缝补补的,哪都是活,所以就没在许家多留。薛氏也是送到了门口,跟她们全都打了招呼,有空常来玩,看着几个媳妇都走了,这才转身回屋。

慧心从西屋出来,到了东屋里,看见陈氏坐在炕上,就挨到母亲的身边,“娘,对不起,都是为了我。”慧心说着就要掉眼泪。

陈氏搂过来女儿,“闺女啊,你也别难过了,我看那陶家的老爷子还算明事理。嫁过去了,勤着点,跟婆婆和嫂子好好相处。那庆年不是说了吗?要分家出去和你单独过。我估计这分家可能也得个一两年之后,这两年你就得忍着,只要不是太大的事情,忍忍也就过去了。”

☆、第三十一章

外面又开始下雪了,雪花洋洋洒洒的漫天飞舞,覆盖了整片大地。落雪以后,静涵就没有机会再上山了,自然也就只能闲在家里。在静雅的注目之下,静涵又拿起了针线,开始学着缝缝补补。一开始学,薛氏自然也不指望她能学出个什么样来,只是拿了一些旧衣服让她学着补补丁。静涵捏着针,一针针的缝着,倒也算有点模样。

静雅抽空抬头看了静涵一眼,只见她补的补丁倒也还中规中矩,虽说针脚略微不太整齐,倒也算可以,“这不是挺好的吗?你不笨,就是没耐性。慢慢地练着,等过一阵子,我教你缝袜子,纳鞋垫,一点一点的学,只要你能坚持住,不会比我差的。”

静涵点点头,她脾气扭得很,要是和什么东西较上劲了,那可是不弄明白了不算完,如今也没啥事,自然是和针线较上劲了。“姐,我知道了,我还不信了,就这么个针线活,还能难倒我不成?”

静雅笑笑,然后就低头绣花了。静涵就在那缝着补丁,两个人各干各的,互相也不打扰。正好薛氏进来,手里端着簸箕,簸箕里面是一些黄豆。“呦,你还别说,咱家静涵的针线还是可以的,以后好好练练,应该能不错。”这学针线,有的人一开始就很板正,有的人就歪歪扭扭的。静涵还行,至少这针脚还挺直的。

静涵一看母亲端了那么多的豆子进来,就问道,“娘,你这是要做啥啊?”

“生点豆芽,现在酸菜还没腌好,整天白菜土豆的就吃烦了,生点豆芽换换样儿。”薛氏做饭非常用心,每次都换着花样的做。不像有的女人,白菜一下子炖一大盆,上顿吃下顿吃的。

静涵一听,眼睛就瞪起来了,“娘,你会生豆芽?你咋不早说啊?”亏她每天还在想着干点啥好挣钱,省得冬天闲在家里,一点进项也没有。

“这有啥好说的,你奶也会,是她教我的。你奶还会生绿豆芽呢,长出来白白嫩嫩的,可水灵呢。”薛氏看着女儿,觉得这丫头肯定是上不了山,在家憋得大惊小怪的。

“娘,我问你,镇上有没有人卖这豆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