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无双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部分(第1页)

对于李晏这个孙子,李醉客是相当满意的。儿子得他母亲真传,一心从商,不愿意踏朝廷的浑水,也不好习武,只在幼时练了些强身健体的功夫。这唯一的孙子却有心习武,加上根骨不错,加以时日必有大成。最让他满意的是李晏好读书,尤好读官场历事,小小年纪便沉着稳重,是个做官的好苗子,适合继承他的衣钵。

皇上连续罢朝三日,直至第四日才一脸疲惫地出现在燕仪殿,伴随他一起出现的还有因随大皇子微服私访有近两月不曾上朝的薛太傅,两人皆是一脸忧色,众臣见状心中一凛。

只见燕北轻揉眉心,沉声道:“众位大人想必已经知晓,大皇子燕瑞三日前在回京途中遇刺,受了重伤,至今昏迷未醒。大皇子乃朕的嫡长子,乃朕亲手教养,如今这般卧床不醒,朕甚为伤心,遑论刺客还未捉到,今日上朝便想着众位爱卿给朕商讨商讨如何捉拿刺客!”

当日追踪刺客的玄三玄四翌日清晨便赶回皇宫,他二人追了有百余里,那队刺客竟分开而行,他们只得追紧领头那人,结果被带着绕了几个城,他们心知那人必是有心混淆视线,追他也探不出来路,便交了手,玄三还受了伤,最后仍是让他逃了。

皇帝此话一出,众位大臣便小声议论起来。敢刺杀大皇子的刺客又怎会是普通刺客?已过了三日,连大内高手都捉不住刺客,想必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他们又有何法可想?再说,如今敢在又能在皇家头上动主意的数不过那几家,有能力在靠近京都之地做得毫无痕迹,最为可能的便是当今太后的本家——那和皇上关系微妙的唯一的异性王侯宁家。皇上自个儿心里恐怕是明镜似的透亮得很,可是这话也只能放在心里,有谁能说,又有谁敢说?宁王已抱病半月未曾上朝,其中微妙众臣心中皆了然三分。再观二相、三公及云大学士等重臣皆不语,众大臣也不敢妄言。

却见薛太傅扑通跪下,愧道:“陛下,臣随大皇子出巡,理应顾及大皇子安全,如今大皇子遇袭,皆因臣阻拦不及所致,臣愧对大皇子,愧对陛下,臣罪该万死,肯请皇上降罪!”说罢,竟还抹出老泪两滴。

燕北心中暗叹这薛暮乃真“人才”,演得这般入木三分。面上却怒气稍显,冷哼一声,道:“你身为大皇子的教授之师,理应规范他的言行,大皇子年少,行事未免冲动,你应竭力劝阻,而非随他之意。若你阻他回京,他怎会遇刺受伤?”

“是臣之过,臣之大过呀,自臣闻及此事,臣惭愧不已,臣之失职导致如此严重后果,臣恳请皇上免去臣太傅之职!”薛太傅悲怆呼道。

“你倒是有自知之明!”燕北冷哼一声。

众臣心中皆明了皇上这是在迁怒,薛太傅劝阻未及是有过,但是大皇子之身份高贵,他若强行,即便是三公也要顾虑三分。如今大皇子受伤,刺客又未抓到,皇上心中有气无处发,自然迁怒于关联之人,众人皆噤声,不敢做那出头之鸟。

“陛下,薛太傅之过万不足以革职!虽说薛太傅未能劝阻大皇子导致如此结果,但大皇子之尊非臣等可以冒犯,大皇子若一意孤行,薛太傅也无权强阻,且归根究底乃刺客及其幕后主使之罪,当务之急乃捉拿刺客而非追究过失,肯请皇上圣裁!”吏部侍郎丁云中见他人皆不语便连忙谏道,他这一说却是说到了点上。

“皇上,丁大人所言极是。薛太傅之才无人能及,若皇上执意如此,则暂无人能任‘太傅’一职,请皇上明查。”礼部郎中祝清辉也道。

“陛下,祝大人言之有理,薛太傅位列‘三公’,历来兢兢业业,显少有过,罪不至此,且无人可替,请皇上三思!”云大学士终于为薛太傅说了几句好话。

“臣附议!”张太保冷颜吐出三个字。

连云大学士及张太保都求情了,众臣也纷纷附和。

“薛太傅之过乃是无心,请圣上三思!”

“请皇上三思……”

所谓契机(下)

燕北面色稍缓,有些怀念道:“昔日朕拜在薛老大人门下,薛太傅虽不是朕的侍读,但因长朕几岁实乃朕之师兄,同门之谊朕从未忘记,如今你贵为太傅,教导太子,以你之才华朕也甚为满意。丁侍郎所言朕心中明了,遇刺之事你虽有过但非大过,朕因忧虑未免迁怒于你,实乃辜负当年薛老大人的教诲。且大皇子的心性朕是知晓的,过不在你,朕只罚你闭门思过三月,罚俸禄半年,你可甘愿?”

“谢皇上恩典,臣甘愿领罚!”薛太傅叩谢道。

燕北颇有深意地瞥他一眼,道:“那随行之人朕就交给你处置了。”

“臣遵旨。”

“你先起来吧。关于捉拿刺客一事,众位大人可有提议?”燕北问道。

“陛下,微臣以为该让大皇子遇刺之地的官府负责捉拿刺客。”九门提督严正首先道。那刺客必然是抓不住的,幸好不是在京郊以内遇刺,当务之急赶快推卸掉捉拿之职。以薛太傅之能已然如此,他可千万不能牵连此中。

“严大人所言甚是,大皇子在何地遇刺,刺客想必便何地境内,由当地官府搜拿最稳妥不过,请陛下圣裁。”京都统领贺原柏附和道。

燕北扫二人一眼,问道:“其他人是否另有提议?”

“两位大人言之有理!”

“此法最佳!”

“可将刺客相貌特征绘于图上,贴于各个官卡,再张贴官榜予以通缉!”

“此法可行,敢问陛下可还有幸存侍卫?”

燕北微一颔首,万吉便喊道:“宣陈景富、郭常晋见!”

众大臣皆有些茫然,此二人姓名从未曾听过,为何此时被圣上召见?

“承瑞殿侍卫陈景富叩见圣上!”

“承瑞殿侍卫郭常叩见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