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崇祯七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7部分(第1页)

董策一直沉默的听他说着,忽然道:“兵备道大人不是调拨了你们许多粮食么?每兵还有每月一斗折色米。”

“不够啊!”白添福吁了口气:“这些粮食,不是只有那些军兵们吃的,本官现在手下有五百军户,忝为其父母,岂能不管他们?别说那一百石粮食,便是官兵们的折色米,也要集中起来,分给百姓。若是军兵放开肚子吃,百姓就会有人饿死了。”

董策默然点头。

这几年物价腾贵,便是把那些军兵的军饷都去买了粮食,怕是也不够的。而且人都有私心,看着自己军饷被拿去,谁心里乐意?

“兵备道大人仁慈备至,对我等是没得说的,本官心里唯有感念而已。但是有些人却不一样。”白添福冷笑一声:“当初本官来弘赐堡上任,管大同镇要五百军兵,结果死活不给,只给了五百军户!又拖拖拉拉的,结果耽误了农时,五百多户人家来到这儿就只能眼睁睁的饿肚子。”

他此时情绪颇有些激动,狠狠的一拳砸在地面上,发出砰的一声。

董策也只能是默然点头而已。

说句难听点儿的话,那些军户,当真是累赘,若是只有几百兵的话,白添福的日子就会好过很多。

过了好一会儿,许是感觉到了自己的失言,白添福喝了口酒,夹了两口菜吃了。

好半响之后方才开口道:“我有铁甲,有兵器,但是却没足够的粮食。士卒们都饿死了,都饿的奄奄一息,还如何能穿甲执兵?可是……”

他摇摇头没有再说,不过那没说的几句话董策也能猜到:刘若宰已经给了他足够多,若是再去抱怨索要,那就太不知进退了些。

话说到此处,董策基本已经猜到白添福请自己过来的用意,只不过这种局面下,他越早开口就越是对自己不利,因此只是吃菜喝酒,还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套话。

白添福见他这般反应,一味装傻,就知道自己面前这位主儿不是个好对付的,指望他开口是甭想了。他只得撂了筷子,盯着董策道:“董大人,明人不说暗话,本官就直说了吧!这次请你过来,是希望你能接济一二。本官听闻董大人处粮食不少,还望能看在同僚的面子上,行些方便,你放心,我们不白要,拿银子买!只不过若是有些银钱不足凑的,可能得先佘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一三七 交换

“既然白大人照直说了,那下官也就不隐瞒了…”董策苦笑一声:“若是有粮食,我岂能不卖给白大人?”

“当初磐石堡初建,兵备道大人调拨了两千两银,五百石粮食,之后安顿流民,购买耕牛粮种等等,两千两银子已记载,青布铁甲用铁四十斤八两,造甲每副二十四斤至二十五斤。也就是说,耗用的上等铁料是四十斤八两,而这些铁料当然是不会全部使用上的,想想也就会明白,其中肯定会产生一些废渣废料之类的,因此造出来的甲胄是二十四到二十五斤重。但是明朝一斤是五百九十克,也就是说,青布铁甲的重量相当于现在的三十斤左右,十五公斤,也不算轻了。)

当日下午,董策等人随刘若宰离开弘赐堡。

……

冀北道辖下八座城堡,一参将一操守六守备,除了镇河堡之外,其它的七座城堡刘若宰都要去,冀北道参将驻扎的得胜堡是最后一站。

弘赐堡之后,先后是镇边堡和镇川堡。

和之前的弘赐堡相比,这两堡的情况就要复杂许多了。两堡都设立于嘉靖年间,包砖于万历末年,自从设立以来,无论是察哈尔入寇还是建奴肆虐,都未曾被攻破过。而没有了建奴带来的这一场浩劫的摧残,许多丑恶也就无法掩饰了。

相信若不是弘赐堡被屠杀一空,又被一场大火烧成白地,一切都是从头来过,这一番清查之后,内中更不知道会有几多的龌龊。

对待不同的情况,刘若宰的手段也是各不相同。

到了镇边堡之后,已经是傍晚,顾不得吃晚饭,刘若宰立刻下令校场集合,检阅全军。

检阅全军,这几乎是每一个来军中视察的上官都会做的一件事。不光是边军,包括那账面上还有十几万大军,实际上已经是没有任何战斗力的京营,每隔一段时间也会点卯,检阅,清查人数。

而将官们几乎无人不吃空饷,于是兵员自然就不足,甚至连点卯的人数都凑不起来。不过将官们自然也是有办法的——雇人。他们找来许多贩夫走卒,做小买卖的生意人,甚至是家里的马夫门子,总之只要是看得出来是个男的,一律拉到校场上凑数。点完卯之后,则是一哄而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这等情景,就连负责清军的文官都是见怪不怪了。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一三八 下手无情

到了明朝末年,许多团体已经巨大化,腐朽化,寄生化…

比如说文官的东林党,比如开国元勋的勋戚公侯们,再比如说武官中的辽西将门,九边将门,这些人世世代代都是军官,奴役着手下的九边的数十万边军,上百万军户,侵占着占到大明总耕地面积超过百分之十五的耕地,掌握了大明朝九成以上的北方边关贸易,每年消耗着大明朝数以千万计的饷银。

同时,打仗几乎没赢过。

这些团体就像是一个个巨大的毒瘤一样,附着在大明朝的身上,侵蚀着血肉,让这个偌大的帝国,越来越是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