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之我是慈禧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0部分(第2页)

钩弋夫人汉武帝刘彻宠妃,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传说赵氏天生握拳不能伸展,汉武帝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于是召见她并将其手展开,展开后掌中握有一玉钩,因此被称为拳夫人,又称钩弋夫人,后被封为婕妤。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最为年幼的儿子,征和三年至征和四年之间,汉武帝认为年仅五六岁的刘弗陵身体好而且智商高,很像他少年之时,所以就特别的宠爱刘弗陵。汉武帝有心立他为太子,但因其年幼母少,恐怕女主垂帘祸害国家,所以,褚少孙在《史记》里的补记:汉武帝为防患女主乱政,立子杀母。饱读诗书的皇帝显然知道这个女人,眉毛一挑,眼神之中透着不悦,皇帝听明白了肃顺的意思,“此话怎讲?”

“皇后恃子而骄,居心叵测,往日在京中就是最爱干涉朝政,奴才觉得皇上仁德,贞贵妃忠厚,丽妃更不是她的对手。皇上要为丽妃打算打算才好。”

贞贵妃为皇帝所敬,丽妃为皇帝所爱,两个人都是潜邸的人,提到这两个人,皇帝不能不关切,但是:“丽妃和皇后素来极好,怎么会生分?不过你且说如何打算?而且有我在,她又敢如何?”

“不是说眼前,是说皇上万年以后——这还早得很哪!不过,阿哥今年八岁还不要紧,等阿哥大了,懂事了,那时候皇上再想下个决断,可就不容易办到了!”

他的话说得相当率直,皇帝也不免悚然惊心,对于自己的病,最清楚的还是莫过于自己,一旦倒了下来,母以子贵,那就尽是皇后的天下了。吕氏武曌,史迹昭然,大清宗社,不能平白送给叶赫那拉氏,若有那一天,何以上对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皇帝有些动心,太阳穴上苍白的皮肤下,隐隐有青筋在跳动,双手紧握着御座的靠手,痛苦而又吃力地在考虑这个严重的后患。

而他的衰弱的身体,无法肩负这样一个重大的难题,想不多久,便觉得头昏胸痛,无法再细作盘算。皇帝又想到了什么,原本眼中跳动的光芒消弭了下去,冷然看了一眼肃顺,点头对着肃顺说道。

“让我好好儿想一想。”皇帝又郑重告诫:“你可千万别露出一点儿什么来!”

“奴才没有长两个脑袋,怎么敢?”肃顺嘴角含了一丝笑意,慢慢地退出了烟波致爽殿。

不知道过了多少会,德龄拿着一个胭脂红的茶盏进了东暖阁,奉给皇帝,“皇上,这是娘娘今年初春亲自摘的枇杷叶,加了川贝熬成的枇杷膏,最是止咳的,万岁用些吧。”

皇帝怔怔地看着那个那个温润的茶盏,点点头,接了过来。

ps:

月票!

九、钩弋故事(中)

这都还罢了,但皇上不听医谏,纵欲自戕,怡、郑两王不反躬自省,倒要把调养失宜的责任,转嫁到别人头上,实在于心不甘。

栾太自己忖量了一下,反正将来“摘顶戴”是无论如何逃不掉的,万一还要往深里追究责任,须先站稳脚步,方可保住脑袋!这样想着,不自觉地把腰挺起来了。

“回杜大人的话,皇上的病,由来已非一日,本源已亏,全靠珍摄。今儿个请脉,真阴枯槁,阳气独升,大是险象……。”

“慢着!”一声洪亮的天津口音,喝住了他,是被人背后称作“焦大麻子”的焦祐瀛——勇于任事的军机新进,他自觉抓住了栾太的把柄,“既如此,你今儿请脉,何以面奏:‘皇上万安’?”

栾太看他那剑拔弩张的神气,不免好笑,从容答道:“为宽圣虑,自然要这样子说。从古以来,为医者都是如此!”

焦祐瀛碰了个软钉子,有些下不得台,面皮紫胀,大麻子粒粒发光,气鼓鼓地又说:“栾老爷,你可不要人前一套话,人背后又是一套话!”

“请焦大人明示,栾太在人背后说了些什么话?”

眼看要起冲突,无论谁是谁非,一个四品官儿顶撞军机大臣,传出去都是失体统的笑话,因此,杜翰抢着在前面:“这些闲白,不必去说。栾老爷,你看皇上的病,该如何调理?”

“养正则邪自除。屏绝忧烦,补阴和阳,百日以后,可以大见其功。”

栾太的话,已有保留,但“养正则邪自除”这句话太刺耳,两位王爷的脸色便有些不好看了。

这时焦祐瀛又开了口:“皇上亲裁庶政,日理万机,而且外患未平,内忧未除,要请皇上‘屏绝忧烦’,这话不是白说吗?”

栾太被问住了,僵在那里,很不得劲。于是六品御医李德立,为了解他的围,向偏站了一步,越次陈述。

“焦大人见得极明。”他说:“圣恙之难着手,正就是这些地方。”

这一说,坐着的人都觉得满意,因为他启示了一个很好的说法,也留下了一方什么人都可以脱卸责任的余地,皇上的病必须静摄,而宵旰勤劳,国事忧心,以致药石无灵,实非人力所能挽回。倘或真个“不行”,则死于积劳,应为天下后世臣民所感念。推衍焦祐瀛和李德立的话,连皇帝自己都可以瞑目无愧了。

这李德立字卓轩,医道平平,但言语玲珑得体,善于揣摩贵人心理,开方子爱用人参、肉桂、鹿茸这些贵重药,来投贵人的所好。而且毫无太医架子,奔走权贵豪门,遇人总是以笑脸相迎,所以人缘极好,熟识的王公大臣都拿他当个门下清客看待,不称官名,只叫“卓轩”。

“卓轩,”怡亲王说:“听听你的!”

“院使的脉案极精。”李德立先照应了他的“堂官”,然后说他自己的心得:“幸喜皇上颇能纳食,‘药补不如食补’,虽是人人皆知的常谈,实有至理。如今时序入夏,阳气上升,于圣体略有妨碍,只要忧烦不增、胃口不倒,平平安安度过盛夏,一到秋凉,定有大大的起色。”

这番话平实易解,不比栾太口头的陈诉,亦象是在写脉案,尽弄些医书上的文字,叫人听了似懂非懂,觉得吃力。所以相视目语,一致表示嘉许!

“好!”怡亲王用他那个黑黑的、抹鼻烟的手指指着他们三个人说:“你们好好尽心吧!等秋凉回銮,我保你们换顶戴!”

“谢王爷的栽培。”栾太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