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之我是慈禧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5部分(第1页)

同年六月,罗鸿绎到刑部任职,是年七月,罗鸿绎拜望在京城做官的同乡李鹤龄时说自己有意参加这次科考,李鹤龄觉得自己有可能被选为同考官,便允诺这位新认识的老乡说要帮他打点关节。

原以为自己会被选为同考官的李鹤龄最终却没有被选中,于是,他便向与他同年考中举人、如今的同考官浦安求助,同年好友来求,浦安只好接过条子,答应尽力帮助。

阅卷时,浦安发现一份试卷与条子字眼完全一致,但是文章写得很是一般,达不到录取标准,想到同年的嘱托,他还是提笔写下了“气盛言宜,孟艺尤佳”的荐语,向主考官柏葰推荐。

主考官柏葰和两位副主考经过商议,决定将该卷打入副榜,定为备卷。副榜是正榜之外的名额,如果正榜内有不合格的考生,副榜可以替补上来,但这种机会不是很多。浦安见推荐的考生被打入副榜,觉得很没有颜面。就在他郁闷不已的时候,正好柏葰的仆从靳祥奉主子之命来告知此事,于是,浦安便恳求他向柏葰提议一定要录取那份试卷。

靳祥追随柏葰多年,机敏利索,很得柏葰赏识。此次主持顺天考试,柏葰带他入场以随侍左右,回去之后,靳祥向柏葰建言,说浦安只推荐了一份试卷,最好能录取。思虑再三,柏葰为了不驳同僚的面子,就同意撤下一张试卷换上罗鸿绎的。榜示出来,罗鸿绎中了第二百三十八名举人。

被录取后,举子要对给自己帮忙的人有所“表示”,这也是约定俗成的潜规则,甚至因为众所周知,几乎变成了显规则。但罗鸿绎只顾着沉浸在中举的高兴里,没有要表示的意思。

李鹤龄便主动跑到罗鸿绎那里要五百两银子。罗鸿绎见实在躲不过去,又怕事情败露,就给他送去了五百两纹银。李鹤龄财迷心窍,将银子全部据为己有。

按照传统,士子中举后要去拜访录取自己的考官和该科主考官。十月初,罗鸿绎先来拜访浦安。他认为自己已经出了五百两银子,李鹤龄一定会跟浦安平分,就只带了十两银子给浦安,三两银子给浦安的侍从。

之后,罗鸿绎又来到主考官柏葰家拜访,呈上了贽敬银十六两,门包银六两。拜完了码头,罗鸿绎觉得可以心安理得地品尝举人的幸福了。然而事情却没有就此结束。浦安觉得自己忙活一场,只得到十三两银子,无疑成了冤大头,就跑到李鹤龄那里找了个借口说急需钱用,从中取走了三百两好处费。

三十四、科场弊案(十二)

“何须多想,天马降兮自行空,就叫天马歌便是,”咸丰皇帝不假思索,在题跋处写下“天马歌”三个隽秀清健的行书,再写上时日,从自己腰间的香囊中拿出一个小印,盖了上去,“这画真是让老七赚去了,”咸丰皇帝满意地瞧了瞧,不由得摇头啧啧出声,“朕与你夫妻合成这诗画,有市无价,给老七,真是便宜他了!”

“哎哟,皇上,您什么时候这么小气了?”杏贞嗔怪地推了咸丰一把,“给七爷还不肯呢?日后咱们一起还什么时候不能画的?”

“哈哈,皇后说的极是,”皇帝挥手让杨庆喜拿到如意馆好生裱好,皇帝一般在上午见军机,下午则是午睡游园听戏召见嫔妃,听杏贞汇报批奏折工作的时间,皇帝用毛巾擦了擦手,和杏贞回到暖阁里头的炕上,双喜奉上了茶,皇帝吃了一口,“今个折子有什么事儿?”

“别的倒是罢了,都是些寻常事,”杏贞给皇帝剥了一个黄岩进贡的蜜橘,一样样说给皇帝听了,“曾国藩大军攻破大胜关,曾国荃和荣禄在雨花台复建大营,离着江宁不过十里之遥,王锦绣扫清苏南,进攻孝陵卫附近,水师也了得,江浦、燕子矶已经尽数攻克,李鸿章左宗棠两人也各有建树。”

“恩,你让军机拟赏功的折子来看,”咸丰点点头,“曾国藩此人还是做的不错的。”

“皇上圣明,”杏贞说道,见着皇帝的心情不错,眼珠子一转,“还有一件事儿,特来问皇上的意思,是肃顺午后上的折子。”

“什么事儿?”皇帝懒洋洋地闭着眼睛,玻璃外的阳光斜斜照入室内,照在皇帝的脸上,皇帝的脸色越发雪白,眼下的一片青黑色清晰无比。

“肃顺上奏说要对顺天府乡试中举的试卷全部进行磨勘,”杏贞慢慢地说道,“以平息物议。”说完递上了折子,皇帝也不接,“物议?什么物议?”

“说朝中内外学子议论,乡试各考官有舞弊之事,应于磨勘,以正视听。”

“那便查一查吧,”咸丰皱起了眉头,“科考之中确有猫腻无数,朕实厌之。可柏俊毕竟是两朝老臣,人品贵重,罢了既然是肃顺上折子,那就查一查。”

“是。”杏贞称是,“那皇上明个见军机的时候明发吗?”

“不用了,就叫载垣、端华等四人,就上次查办平龄案的人去查好了,一事不烦二主,皇后你就这样朱批下去吧。”

“是。”

杏贞告退出了九州清晏,拿着折子准备回勤政殿,让内奏事处送出去,安茜见左右没有外人,忍不住在杏贞的耳边轻轻说道:“娘娘不是答应乌雅氏,要帮着柏俊吗?”怎么又没阻挡皇帝彻查?

“你也瞧见了,皇上最恨这些东西,本宫也没有理由把此事按下,就算今天按下,肃顺只要见到皇上,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咱们耳根子软的皇上还是会动心,不如顺水推舟,让他们去查便是,若是柏俊果真清白,想必不怕查,若是柏俊有所隐瞒,那到时候本宫再施以援手罢了。”想必柏俊也不会这么蠢吧?

实际上杏贞相信了柏俊确实没那么蠢,可是抵挡不住他家人的愚蠢,十月二十六日,载垣端华等四人联名向咸丰帝奏报了磨勘结果:此次顺天乡试,总共录取举人三百名,查出有问题的试卷竟然多达五十份!这五十份试卷可以分成两类:三十八本试卷中错字、别字、谬称等比比皆是,另外十二本试卷,错谬五花八门,但事后都经过了涂改。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考生余汝偕第一场试卷和第二场试卷有天壤之别,一个文理不通,一个文采灿然,判若两人,很可能是请了枪手。

“科考之举,乃是遴选国家栋梁之才,朕未曾想内幕竟然如此污秽!士子、考官在朕的眼皮底下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舞弊,真是无法无天!无法无天!”

皇帝风雷一样的声音在勤政殿响起,大臣们都跪在地上低首,面色复杂地不知道想些什么,只有肃顺面带微笑,眼中涌现着跃跃欲试的神情,“以小见大,朕可见,当今官场作风想必也已经腐坏堕落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必须借这一科场案,严惩作奸犯科之人,以正风气!军机拟旨,柏葰革职,在家听候传讯,不得见朕,两位副主考暂行解任,听候查办,端华继续查!查下去!朕倒是要看看还有多少人在这里动手脚了!”

“喳!”

三十四、科场弊案(十一)

“原本也是无可无不可,只是乌雅氏说柏俊和肃顺在外朝针锋相对,这样的话本宫倒是要想法子保住柏俊了,若非如此,外朝的事儿岂不是就肃顺一个人说了算了?”杏贞走出了梧桐书院的正殿,信步走向花海碧波之中,能安排几个和肃顺对着干的钉子,那也是好的。

。。。

“好好,皇后娘娘仁德,不计较我之前做的糊涂事,”柏俊喜得胡子都抖动了起来,用手拍着额头,在花厅里面来回踱步,“只要皇后娘娘肯伸手拉老夫一把,肃顺,嘿嘿,不足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