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9部分(第1页)

后来听说一下子就杀了小三百的盐丁,尸体都不知埋在哪里。有不少盐丁的家人哭哭啼啼的来找,也是始终不得要领。

第八十二章 汇集(2)

盐狗子可恶,他们打人杀人时,自是不会在乎别人家人的感觉,现在他们的家人来寻尸,自然也不会有人帮他们。

就是这样,亲丁一战成名,张守仁把胶莱盐利抢到了手,现在他的部下不论是在士气,训练,装备、体能上,都是把当年冯三宝的盐丁远远的抛在了身后。

别的不说,就是这么一个入场势,就是把方家集的几万居民都吸引过来,引得众人啧啧赞叹。

衣服和精气神就够吸引人,再看手中的刀枪,全部是堡中的匠人精心打造,从每个细节来看,亲丁们手中的刀枪都是毫无瑕疵,全部是难得的精品上品。

枪尖是精心打磨,看着就锋锐异常,饰以红缨,再配上标准的枪杆,持在手中,阵列成林,引得集镇上的人一迭声的赞叹。

营兵的长枪兵,全是消耗品,手中的长枪说是长枪,倒不如说是木杆子配铁枪头,根本不是标准的长枪制法。

东西好坏,一看就知,是不需要多说的。

工部和地方上的奴隶工匠,吃不饱穿不暖,又要被人奴役欺负,哪里有精气神来打造上好的兵器?

长枪是如此,腰刀更是打造精良,不是明军常用的那种阔刀,而是以戚继光仿倭刀形式的柳叶刀,长而锋锐,对刀锋锻打有特别高的要求,这些辽东匠人常年打造兵器,虽是不能和正经倭刀比,不过锋锐程度上,其实也相差不多。

最引人注意的,还是那一支一支的火铳。

现在浮山的火铳全部是用上好精铁打造,每一支都是精心打造,根本不需要担心炸膛或威力不足的问题。枪管比细长的鸟铳要短一些,但管壁更粗,也是打磨的更加平滑,每一支火铳是标准重量十一斤,还有一些重十五斤的重型火铳,数量很少,但试射时威力大的惊人,二百步内,能把牛皮盾牌打的粉碎,就算到三百步这样的距离,仍然是可以有相当的杀伤力。

威力是很大,但用铁极多,也很耗工时,以浮山现有的工匠人数,短期内只能装备不超过二十支这种大火铳。而且,这种火铳后座力太强,要是顶在肩膀上击发,后座力能把人的肩膀顶碎,所以用这种重型火铳就需要在铳管下安装一个三角木叉来固定,并不是直接扛在肩膀来打。

这些事老百姓当然不知道,他们只是看到浮山兵有几十支火铳,并且不是那种工部出来的拼接货,是比几十年前老火铳还要精良结实的多,看起来也粗的多的上好的火铳。

等再看到那十五斤重的重火铳时,稍微内行的都是吃了一惊,这种火铳,威力还不知道如何□□。

一队队的浮山兵进来,全部是正步走的姿态,行进时的军姿也是无可挑剔。

做为一个后世军人,张守仁极重仪表,军服,军靴,还有长枪兵和刀牌手配的水囊,饭盒,背包等,都是要求标准化,打要打的一样,放也要放在一样的地方,不准有任何错位。

第八十二章 汇集(3)

这种小细节,普通的大明军队哪里会有这种要求?

还有行军时,每分钟走多少步,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步速来走,这都是有规定,并且经历了严格的训练。

第二批招募的亲丁,素质其实比第一批要高一些。

因为第一批是张守仁只在自己的百户治下挑,毕竟基数太小,有的人不大合格,他也只能勉强用了。

第二批是面向浮山全所,这样人才挑的就从容一些,不但是身体合格,还有不少是识过字念过书的。

这里面肯定是有想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人,也有一些只是不想当睁眼瞎,勉强识了几个字。

但就这几个字也是非常不容易,在大明文盲率最少是九成,能识字的人,秀才一级就是生员老爷,举人进士就是天上的文曲星君,在乡下人眼里有超凡脱圣的地位。

这些军户中有不少识字的,实在是难得。

方家集这里招募的就是普通百姓,识字的更多,而且眼界更广,人也显的机灵一些。

当然,那种特别油滑的,张守仁是一个也没有要。

总的来说,两批亲丁已经融为一体,以老带新,大约是一个带六七个,比起张守仁当初一个带一百多当然要轻松的多。

在队形队列,还有一些细节上,这些新丁和老兵区别不大,下面要进一步加强的,就是按各小旗的特色来专门训练了。

在这方面,老兵们以老带新的作用,就显的越发重要的多了。

特别是□□的各小旗,都已经跟着张守仁很久,带兵和训练都已经合格出师,只是在张守仁讲兵法文化课的时候,这些小旗还是一样,也和新丁一起老老实实的坐着一起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