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1部分(第1页)

自今日之后,浮山所虽然不是“营”,但很多山东人在提起浮山的时候,已经不再以卫所相称,而是以“浮山营”相称了。

因为对很多人来说,相比那些叫花子一样的营头,浮山所的兵才是大明真正的经制之兵,张守仁这个副千户,才够资格被称一声将军!

……

……

路途中行人的窃窃私语也是被不少人给听到了,军人原本应该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这种荣誉感在大明被催毁了,军户被固定住了,种种歧视的规矩使得军户低人一等,民间所谓好男不当兵的说法应该是源自于宋,而这个朝代就是中国最孱弱的一个王朝,被人抽了左脸再抽右脸,一个国家没有象样的武力,虽然富甲天下,军队装备可以说是当时全天下第一,但没有脊梁骨,就算穿着步人甲,也一样是和一个没甲的奴才一样,全身都是软的。

宋人当兵在身上刺青,极具侮辱,明军也强不到哪去,也是被文官给压在身底。武人没有地位,被人歧视,压根瞧不起。

当兵的世代当兵,结婚娶亲有时候都娶不到民户的女儿,好好的百姓人家是不会和军户结亲的,再穷也不会。

百年之下,连军人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又穷又破,形同奴隶,简直连自己都觉得自己人品不好,低人一等。

现在的浮山所却是完全另外一副模样,展现出来的东西,又是那么的叫人佩服,敬畏,这种情绪,又是反馈到军中,使得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同时胳膊甩动的幅度就越来越大,头也昂的更高了。

“现在步速,一个时辰是几里?”

张守仁并没有骑马,他的马叫赵世强骑到登州去了。

赵世强三次骑马赴登州,这件事在他的亲卫中已经俨然是传奇,而很多小旗听闻此事后都是双眼喷火。

在他们来说,自己也愿意有这样的表现,成就这般的美名。

为了张守仁,他们是什么苦也能吃得,张世强能做的,自己当然也能做到。

不过,当时错过,现在再说也是晚了。

为了提高士气,张守仁也是大踏步的走在军队最前的部份。

在他身边,是扛着大旗的李三标,本所几千丁壮,此人不是最高,但一定是最壮。

全身上下,到处都是岩石般的肌肉,行动之时,犹如一座石山。

这是第二次招募新丁时进来的,第二次招募人手,确实进来了不少人才,整个浮山所几千丁壮,确实也挑出了几个象样的人才。

张守仁问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林文远。众小旗中,现在虽然都在努力学习算学,但底子太差,不少人之前一字不识,上来就高精尖,太难了些。

林文远识字,算学也不错,听了张守仁的话,低头想了一想,便是答道:“一个时辰十里左右的速度。”

“哦,还可以,不过应该还能再快一些。”

现在是已经过了辰时,早晨九点半到十点之间的样子。亲丁们是早晨天没亮就起来,然后就吃了早饭,镇子里的早点也是被他们一扫而空。

不仅如此,还多买了不少,每人身上都带着干粮,水囊里也装满了水,不是特别需要的话,这一路上最多会停很短的时间,用来吃饭,其余的时间,肯定是全部用来走路。

一个时辰十里路,这个速度就是一小时五里,在几百年后,这个速度也并不慢了。可能有人会说二十五分钟内跑完五公里是必要科目,但跑步和长途拉练是两回事,后者更需要合理的,缓慢的支出体能。

对这种事,张守仁有的是充足的经验。

第八十六章 拉练(1)

第八十六章拉练

后世军队,训练科目很多,新兵入伍先练队列,练的是服从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试想,后世的人都是独生的多,娇生惯养,个个都有自己的个性,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知识。这样的人,一进军中怎么磨他们的刺,叫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军人?

队列训练,目地就是磨平新兵的棱角,并且形成军人的自觉和集体感。

试想,数十人一个小纵队或横队,数百人一个方阵,数千人参与一次大的检阅。当命令一下,所有人服饰相同,一举一动,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完全的一模一样,然后呼喊口号,踢着整齐的正步过去……能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的人,在精气神和内在里,都已经把自己当成一个军人了。

当然也不止是如此,在新兵踢正步的同时,内务也是重要的一条。

牙涮和杯子都要放的一模一样,整整齐齐,被子要叠的见棱见角,要象一个豆腐块。

很多人批评这种内务,包括吃饭睡觉都要报告,都有规定的这种刻板。但其实那是外行,内行人知道,要想兵成为兵,这些小细节就非讲究不可!

当过兵的人,一见同类,多半能分辩出来。

因为坐姿有讲究,手的下垂有讲究,就算是退伍多年,一看也就能认的出来,哪一个当过兵,哪一个不是,多半不会认错。

这些种种的小细节,加上队列训练,一个月时间,就能把平民训练成军人。

等他们成为老兵之后,细节已经不需要强调,因为已经烙在他们的骨子里头,一辈子都很难忘掉了。

然后是体能训练,接着是战斗技能训练,比如攀爬,射击,掷手榴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