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7部分(第1页)

孙良栋和黄二,再加一个钱文路,正好是光棍三人组。孙良栋和钱文路不仅没家小,连父母也去世了,黄二也是大大咧咧的性子,见这两个留下来,他也便说不走。

“黄二赶紧滚蛋。”

张守仁骂道:“你父母在家悬心,不知道么?”

浮山营到底还是新成立不久,在张守仁的捶打下变的锋锐无比,但很多人,特别是营兵的家属们还是很难把自己家人当成一个纯粹的军人,昨夜大乱时,想必张家堡这边都是悬着一条心,海边隆隆炮声,海上渔船捉鳖,岸上也是厮杀声不断,火铳声从半夜响到快天亮……对普通百姓来说,这样的热闹也是真够瞧的,是该给这些人一点安心,能回家的,就先放回去一下好了。

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家升官(3)

但愿从这一次起,普通的军户们能认识到和营兵之间的差距,并且知道什么是保家卫国必有的牺牲,而军人,就是要牺牲在前,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来保护一方的平安。

赶走了不大愿意离开的黄二,其余的众人也纷纷离开,钟显在内的那些吏员们也是忙活完了,只留下几个小吏值班,正趴在桌子上奋笔疾书。

现在浮山营的摊子大了,张守仁不可能事必躬亲,象昨夜的战报,还有战役经过,档案,有一些交给张世强来搞,更多的文墨工作,是交给了这些文吏。

随着浮山营的扩大,对文吏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

“对了,我们去海边看看。”

院子变空了,老张贵带着几个帮手在做菜,时不时传来爆炒饭菜的香气,惹的孙良栋和钱文路鼻子一抽一抽的,其余的人都走了,战前紧张,战后事也多,这一点时间,反而成了一个最空间的时刻。

百无聊奈之时,也是想起来海边俘虏了几艘大船,左右无事,倒不妨去看看。

做为一个后世军人,张守仁对风帆时代的战舰也是向来有兴趣的很,闲暇时也制作过一些,手艺还算不错,当然,比起真正的发烧友是差的远了。

有几次模型展览张守仁也是去观摩过,什么福船,三扇头、东海木帆、大运河漕船、三国蒙冲、红龙船、郑和大宝船,光是中国就有几十种之多,然后还有美国和英国法国等欧美各国的知名木制帆船模型,什么宪法号,联邦号,星座号,五月花等等。

在十七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帆船战列舰的雏形,战舰被分为一二三等,最高等的战舰有前主炮后尾炮,两舷船炮等等,一艘船装载的大口径火炮就有近百门……这样的火力输出就十分可观和惊人了。

当然,这种制船的技术,现在的中国是暂且追不上了。还好,中国现在还没有真正的禁海,在大航海时代还抓住了一点发展的尾巴,奋起直追,差距还不算太大。

张守仁要去海边,孙良栋和钱文路也是无可不可,当下三人便是安步当车,向着海边走去。

一路上,行人几乎看不到几个,堡中的人要么在别处工程上做事,要么就在海边当盐丁或是修盐池,要么就是当了营兵。

现在营兵放假回家,沿途到处都是饭菜的香气,还有家人慰问说笑的声响,走在整洁平滑的青石板路上,两边是修筑一新,十分精洁的民居,听着军户们的欢声笑话,张守仁也是心中只觉得平安喜悦,有一种淡淡的欣喜与特别安慰的感觉。

这一方的福祉与平安全是由他一手打造,还有更加的富足,文明,这一切在他手中缔造,萌芽,也必将由他的双手播向更多的地方,令得更多的人,享受眼前这一切。

这都是他们该得的,这个勤劳善良的民族,居住在广袤而富足的土地上,他们理应获得更美好的生活,是的,理所应当!

第一百四十六章 福船(1)

第一百四十六章福船

“全是八橹帆船啊……”

到了海滩,在高处观察着几艘被严格看守着的海船,张守仁说不清是高兴,还是失望,一边向前走着,一边咬着嘴唇,喃喃自语。

就算不是那么高明的帆船爱好者,他也是一眼看的出来,眼前这船就是福船的一种,赫赫有名的八撸帆船。

这是一种尖底海船,主要是行驶在南海一带,也可以远渡重洋,直达吕宋和马六甲一带。贩运的货物是以瓷器和丝绸为主,一直到数百年后,在南海那一带的海域还经常可以打捞出这种船的沉船,里头的瓷器也是有很多精美存世,完好无损的留在了海底。

这种船,吃水在二三百吨左右,在宋时就有雏形并且通行天下,闻名于世了。其形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全船全四层,最下层以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为主要活动操作场所,上层则是为做战场所,可以居高临下,以弓箭火铳火炮下发,以此来克敌制胜。

船首高昂,且有冲击装备,乘风下压犁沉敌船,可以用船力取胜。

整船吃水四米,可以行驶深海,通行千里。

赫赫有名的郑和宝船,其实就是这种福船的加大版,载人和运货都是一流,船体更加宽大结实,百叶窗一般的木质船帆可以使用多年不换,前行速度缓慢但稳重,用来运送瓷器等易碎物品,十分相宜。

这些资料,也是如流水般的在张守仁脑海间流淌而过……如果是在二百年前,这种福船确实是如资料所说,船身大,稳重,四层设计,住人做战都十分方便,居高临下压碎敌船,或是以弓箭下击,都是十分厉害的设计。

郑和的船队在南洋和非洲沿海打过几次仗,都是用这种大号福船克敌制胜的。

可现在已经是十七世纪中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