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3部分(第1页)

加剿饷是为了剿灭流贼,而流贼之起,却是因为加派和天灾,这样的循环,原本就是一个切不断的死结!

如今好歹是有了一个天下初定的样子,犹如人重病之后,刚刚有痊愈的希望,此时再下一剂猛药,病人身体未经调理,非暴疾而亡不可!

事实也正是如此,杨嗣昌主持的加派练饷,不仅没有练成兵马,反而又逼反了大批破产农民,整个北方,原本就已经是一锅烧热的热油,此人的加饷一事一出,犹如冷水入锅,立刻就是炸响起来。

加派的额度,相对于明朝的税赋负担来说,其实不算太重。对江南和湖广来说,加的几厘银子,也是在百姓可负担的范围之内。

就算是清初时,清朝统治者为了收拢人心,号称要废除三饷,但清之征收额度,就是按三饷之后的额度来征收的,所谓废三饷,只是一句空话。

但清初之时,小冰河时期已经过去,北方生产恢复,而绝不象此时,北方连年受灾,政府不仅不赈济,不帮百姓度过时艰,反而是一再加饷,这样一来,除了把百姓逼反,又有何意义可言?

崇祯十二年的加饷,直接使得李自成咸鱼翻身,千骑入河南,一年时间膨胀到五十万之巨的人数,此后破洛阳,围开封,终于不可复制。

明之亡国,这一次加征练饷,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比于自负的杨嗣昌,薛国观就更加清醒和谨慎的多。对国用不足,他自然也是在设法,但今天在文华殿召对,天子显然对他的徐徐调治,革除冗官,节省用度,裁撤冗将冗兵的办法都不大有兴趣,问对之时,虽未明言,但倾向加赋的意思也是很明显了。

“天子年少即位,于国政不大通晓明白,偏又有这么多幸进之辈,妄言惑乱!”

尽管是满脸春风,笑容可掬的样子,但薛国观看向杨嗣昌的眼神,却是十分冰冷。

若有机会,他一定会将此人打下去,因为这姓杨的虽然也是敢于胆当,勇于任事,但世家子出身,看人看事都太轻易,而且擅作威福,长久用事,一定会坏事。

但有没有这个机会,就实在难说的很了……

“卢九台报宣大镇今年增收二十万石,难得,实在难得。”

在薛国观与杨嗣昌等人互相致意见礼的时候,刘宇亮却是捧着一份奏折,大加赞赏。

听着这话,薛国观也是点头,脸上露出笑容来:“能臣到哪里都能做出实绩来,卢九台剿贼厉害,也不虚耗粮饷,好大喜功,屯田也能有这般成效,实在是能臣典范。”

这个评价,就比刘宇亮的说法更进一步,原本也没有什么,不过隐隐然是刺了杨嗣昌几句。因为这个公子哥出身的兵部尚书,下头的评价就是耗费钱粮,好大喜功。

“宣大得此人爬理清梳,也确实是不小的功劳,不过说只是卢九台一人能做这般事情,学生看也未必见得。”

杨嗣昌心胸狭隘,根本不是容人的事。不过薛国观地位身份在他之上,他公然反击是不成的,不过叫他隐忍下来,也是绝无可能。

当下在案上一通乱翻,找着几封奏书,然后便大声道:“山东的登州兵备道刘景曜奏,浮山海防全部重修完毕,绵延二百余里,有六堡,三十一墩,一百一十七个烽火台,浮山守御所也是重新编练成功,可以立营。嗯,这个事全部是新授浮山游击张守仁所为,年方二十许,能有如此实绩,学生看来,也不在卢九台之下嘛。”

“对了!”杨嗣昌既然说话,而且也是在他份内职掌的话,就是更加理直气壮起来:“又有一封新的奏报,浮山所修成海防,群盗二千余来犯,张守仁整军迎敌,一阵斩首过千级,国朝这数十年来,对海盗有此大胜者,此特例也!”

第一百五十六章 乌龙(1)

第一百五十六章乌龙

杨嗣昌的职掌就是兵部,所以说起来也是理直气壮,当然,他此时太过激动,以为是反击成功,看到薛国观脸上神情怪异时还洋洋自得,自是没有去看别的同僚的脸色。

刘宇亮一张老脸都涨的通红,嘴里含着的半杯茶水也是好险喷出来。

别外两个阁老都是很辛苦忍笑的样子,害怕杨嗣昌看到,都是趴在桌子上假装看公文,一副事不关已的样子。

薛国观已经确实是杨嗣昌自己摆了大乌龙,当下心中好笑,脸上却故意带了几分愤然的样子,只向着杨嗣昌道:“修几个墩堡,练数百兵丁,如何能与卢九台总督宣大镇,练数万精锐,增收粮食二十万石可比?老先生,学生此言,以为然否?”

在明朝,斩首军功当然是最大,然后就是和粮食或是修筑防御有关。

因为在明初时,明太祖洋洋自得的事情就是卫所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钱一米。

其实还不止如此,按明初规矩,卫所是要每年上交物资的。

大头当然是粮食,于是在明朝当兵,不仅要持戈卫戍国家,随时预备征调出兵,闲时还得种地,并且种的产出,大头还要交给国家。

然后还有军官们的压迫和欺凌等等,在明初时,军户就很困苦,永乐年间,军户就已经开始逃亡。

等到了明中期时,卫所不仅不会交粮,还需要国家补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