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明之崛起1646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九章 开源不节流(第2页)

他查看了几处可以修水泥窑的地方,但都有些差强人意。最后他决定干脆买下一座石灰窑算了。

沿着山脚又走出数里,朱琳渼便发现了一处让他甚为满意的石灰场。

这里的煅烧窑规模倒是不大,但它却有一座水磨,由水力带动石碾研磨矿石,效率相当不错。

在和窑主交涉一番之后,他用四千两的高价买下了这处石灰场。分三次,在三个月之内付清。

之前的窑主雇来烧制石灰的都是附近的村民,朱琳渼不但将他们都留了下来,还告诉他们可以找些亲戚朋友来,每月一两银子的工钱,还管两顿饭。

这个年代能有饭吃便是巨大的吸引力,之后几天便陆续来了几十名村民,整个石灰场,哦,现在是水泥场的劳动力立刻便充裕起来。

另外朱琳渼还将参与过苏记铁场热风室建造的那些泥瓦匠找来,让他们在石灰窑旁边再建三座热风室。

然而在石灰窑连接热风室开始首次试烧制的时候便出了问题,原本设计耐热八九百度的石灰窑在高温热风的鼓吹下,没过几个时辰便被烧裂了。

朱琳渼倒也未觉沮丧,毕竟这种老式石灰窑生产效率太低,索性建一座新型的立窑也好。

说实话,烧水泥的立窑他并不熟悉,但他知道炼钢高炉的结构,同时他还知道这两者都需要1300度的高温,于是只要改动进料、出料口,应该就可以通用。

他画出详细的图纸,建造工作就交给宋应星负责了。

说实话,对古代工艺非常熟悉的宋先生来指挥建造水泥窑,比朱琳渼的效率要高出不少。

十日之后,耐火砖搭建的立窑建成,开始点火。

朱琳渼再次来到水泥场指导首次烧制过程。

宋应星按他所说的水泥原料配方,将石灰石、粘土、沙粒磨碎混合在一起。

只是朱琳渼并不记得这三者的混合比例,所以暂定为八份石灰石,两份粘土,加少许沙粒。

立窑中的木炭已经烧红,宋应星指挥工匠们将混合的灰土从顶部倒入立窑,然后再倒一层木炭,再一层混合灰土,依此类推直到将立窑装满。

随后六名壮汉同时拉动两部风箱,大量空气经过热风室从立窑底部吹入。窑温迅速升高起来。

烧制一窑的石灰通常要四五天时间,但使用了新型的立式结构窑体,加上热风室鼓风,朱琳渼估计大概只用一天半工夫,窑温就能达到1300度的目标。然后再煅烧大半天,应该就可以形成水泥出窑了。

两天后,宋应星将几大筐立窑中烧出的成品运至龙卫军营,呈给朱琳渼看。

朱琳渼扫了一眼便知道烧制并不成功,虽能看到些灰色的水泥物质,但还有大量白色硬块掺杂其中,应该是烧制不充分所致。

他吩咐宋应星将人力风箱换成畜力鼓风设备,增加沙粒比例,并延长烧制时间,重新再试。

宋应星点头记下,正要转身离开,朱琳渼忽然想起硅酸盐水泥的反应中好像需要铝参与。

于是他立刻叫住宋应星,让他在原料中再加一些铁矿石粉。这是他眼下唯一能想到的含有铝的东西。

br

br

ps:书友们,我是天海山,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