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军体拳(第1页)

附近流民越聚越多,城里的巡检衙门也时不时就出来搜查一番,外城居民家家户户整日门窗紧闭,气愤越来越怪异。

但是李弘这边,情况却渐渐好了起来。

杨算的病情慢慢好转,只是呼吸都带着一股蒜味儿,李贞总是躲着这个说话都臭臭的伯伯。

杨戌十分勤劳肯干,几天就搭好了一个新的草棚子,兄妹俩终于不用再露天睡觉了。

原来的那个棚子也都用石灰水消了一遍毒。

几人难得过上了几天安宁日子。

通过这几日的相处,李弘已经对杨算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总的来说,杨算是一个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懂一点的人。

在官场摸爬滚打些时日,却没有官身,也许做过师爷或者幕僚。

似乎还有些许军旅经历,对于行军、后勤、扎营等工作如数家珍。

成分有些复杂,但人确实不坏。

另外,杨戌看来是真没读过什么书,认的字还没有李贞多。

好在杨算对他极有耐心,能下地之后每天都教他认字,顺便连着李贞一起教。

大明朝的李弘毕竟是儒户出身,文章底子多少还是有的,不用和两人一样从最基础的开始学起。

逐渐地,李弘对杨算放下了防备心理。

这日下午,秋日的阳光照得人身上暖洋洋的,李弘和杨算一人一把椅子坐在门口晒太阳。

还有两个小的这会儿都被杨算安排温习去了。

另外,李弘虽然对明末的历史不是特别了解,但他知道明朝后面大体上是什么情况。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吴三桂开关放鞑子入寇,最终还是满清小皇帝福临坐了天下。

但是对明末微观方面的了解李弘就是抓瞎了。

杨算对大明社会状况的了解很深,李弘这几天喜欢拉着他聊天。

而且杨算的病已经好得差不多,现在以恢复为主。

李弘每天蒸馏的工作量也小了,逐渐有了很多闲暇。

因为是大病初愈的人,杨算虽然年纪最大,却吃得最好,教识字的工作量也不大,每天也闲得很,很乐意为李弘这个“小娃娃”分享经验。

而且杨算对李弘一上来就要斩首本地乞丐帮头子的行为表示赞赏,同时也对李弘产生了许多好奇。

这日,杨算突然对那一堆简易的蒸馏冷凝设备起了兴趣,问道:“小友是如何知道可以用大蒜炼药?”

在李弘的坚持下,杨算终于不再称呼李弘为恩公,而是称小友。

明代士子,同层次的称朋友,面对比自己层次低的称小友。

即使一个二十岁的秀才面对五十岁的童生,那也可以称呼对方为小友。

原本杨算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恩之心,是叫李弘朋友的。

但李弘总感觉他下一句会是“票子要伐?”,也不接受朋友这个称呼。

“小子家里有秘方……”李弘还是对杨戌的那套说辞,但杨算是何等老油条,哪里会信这等说法?

但是杨算也不追问。

都是江湖骗子惯用的手段而已,假称自己有秘方,实际上没有,给群众一些心理安慰作用。

有时候还会故意搞得神神秘秘的,比如做卤菜的说自己的卤水有最后一味关键秘方,汤熬好了一个人在屋子里加料,实际上只是给进去一碗白开水,给偷听的听个响。

但是拦不住看见他把卤水端进去的人会想象,就觉得有秘方的一定好吃,这秘方一定值钱。

杨算作为病人,对药物有没有效果门清。

而且李弘搞出来的大蒜素是实打实能治病救人的药物,哪个家族有这种秘方不拿出去卖钱存在脑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