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章 大同社自有举人92(第2页)

“我看天赐应该赶紧动身前往北京应考会试。”

“派他去成都也是可以的,这会试不一定考得上,但咱们大同社急需一个楔子插到成都的士子里面去,天赐有外宣的经验,想必也能干好这份活。”

“去成都派几个秀才就可以了,何必浪费举人,我支持让他去北京应试,万一中状元了呢?”

“……”

大同社的高层会议上,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但是达不成一致意见。

每到此时,就得李弘拿主意。

“师长,您觉得该怎么安排天赐?”卓翱试探着问。

李弘笑着说道:“看他个人意愿吧,我们在这讨论来讨论去,万一他的想法跟我们的决策不一致呢?”

大同社里出了个举人,李弘也十分高兴,决定充分给汪梦锡以自主选择权。

不用怕他当老爷之后腐化变质,《大同均田论》这篇造反主要纲领都是他执笔的,可以说和大同社绑定最深的读书人就是汪梦锡。

如果真有一天和朝廷翻脸,等海捕文书下来,排第一个肯定是李弘没跑,这第二名,汪梦锡很有点竞争力。

“那我再去一趟西安。”赵登在一旁附和道。

“可以。”李弘点头,“咱们再继续讨论发币的事情。”

众人连忙正襟危坐。

“师长,我还是觉得不行,官造一贯的大明宝钞都只值两文钱,私印的宝钞就更不值钱了,咱们要是发纸钞,百姓恐怕不会认。”

“是啊,以后缺钱了谁能忍住不发钞度日呢?”

大多还是反对意见。

李弘说道:“咱们不是给百姓发钞,咱们给军队发钞。”

“那意见岂不是更大?”

“怕是会引起哗变。”

“不”李弘否定了这些看法,“大明滥发宝钞是因为宝钞实际没有价值,大明每年财政收入也不过上千万两,到了如今怕是只有几百万两,可是朝廷发钞经常性几千万上亿地发钞,宝钞自然会贬值。”

“但是你们看”李弘拿出几张银票来,“各个钱庄、商行自己印的银票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请问诸位,这是为何?”

一阵思考之后,程小楼说道:“钱庄收一百两的银子便发一百两的银票,实际上是钱庄和商行库房里有多少银子,市面上就有多少等值的银票。”

“便是如此!”李弘赞道,“所以咱们发钞也要有等值的商品或者银钱在库里才行。”

“可咱们的存粮和银钱都不够啊,也没办法发那么多钱出去。”吴志满提出了他的担忧。

各级官吏的俸禄和军粮军饷都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加上旱灾,田赋根本收不了多少,要不是前段时间发了债券,吴志满都想在大会上提议给官吏减俸。

他都做好了得罪人的准备,总比到时候发不出钱来了财政崩溃要好。

但此前李弘第一次说要发钞时,吴志满也是第一个站起来反对的。

李弘继续说道:“咱们不能指望有多少存量存款发多少纸钞,咱们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假设库里有一千枚钱,就可以打一万枚钱的预算。军士们行军在外打了胜仗发了赏钱和奖励的粮食,总不能让他们背着几十斤的铜钱、粮食回来,咱们发纸钞也可以减轻军粮转运的负担,这当中的损耗也可以节省不少下来。”

“若是军士们领了钞去兑钱或者兑粮食怎么办?”吴志满继续仍然表示担忧。

“好问题!”李弘赞道。

“所以咱们这次发的钞仅限军队内部使用,不涉及民生。部队里每日训练时都会放饭,兵士们基本不缺粮食吃,应该不会发生集体兑换导致存粮不够的问题。而且即便准备的粮食不够咱们也可以抓紧从别处粮行调拨,军队的人数比起百姓们还是少不少的,应付得过来。另外,咱们新发的纸钞只换粮食,不换铜钱和银子。”

“等日后纸钞的信用在军队里建立起来了,自然会向民间流转,到时候咱们再适当增发适应百姓需求便可。”

吴志满不悦道:“同意在军队里这么搞,光军队里钱粮是够用的,但我还是持保留意见。”

“那么,大伙举手表决吧。”李弘拍拍手说道。

因为暂时只在军队里发,所以大多数大同社高层意见都不大,只有少数几个对纸钞仍是将其看成是洪水猛兽,所以没举手。

李弘看这种人举手的情况,点头道:“那么,咱们先在军队里适应,如果兵士们多持反对意见,日后再调整。”

几个秘书很快把提前拟好的政令拿出来,当着众人的面盖上总兵大印。

众人互相交换眼神,感情早就准备好了。

估计即便是大伙都反对,李弘也还是会找机会把这项政策给推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