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酸文解呓录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章 被遗弃在纸上的人29(第1页)

我实在是忍着饿把它看完,三个小时的电影,讲述了萧红三十几岁的一生,不算太长,但也不短。当中途离座的看客们纷纷怅然而去时,我的胃和心似乎纠缠到了一起,共同浸泡在浓浓的胃酸里,呼吸也在抽搐。

饿着肚子,我更能体会到她流落街头时的饥肠辘辘,除了飘落的雪花,和被雪花衬红的脸,北国的冬天萧条一片。此刻,我与她不同的是:我的饥饿源于来不及吃饭,而她却是因为没有钱。

我想,在当时她若真想给自己找一份工作,并非难事,她的确是个对金钱没有任何概念的人,懂得“文字”,却不懂得“日子”。

早就读过了她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电影似乎只讲述她饱受的种种苦难,将她的一生都抛弃在苦海之中;其实不然,属于萧红的黄金时代在我看来有两个阶段,一段是儿少时,在祖父的后园里摘花摘菜,偷蛋捣鬼;另一段自觉幸福的日子,便是邂逅萧军,得识鲁迅先生,并在其庇护下安心写作;此时,她在最需要伯乐的时候,遇到了她的伯乐。

当萧红在饥寒中拥入萧军怀里的时候,坐在我前排的一个女人,也娇滴滴地投入了她男人的怀抱,在电影中的世界里只有二萧,而在他俩的后排,却坐着个正在窃听私语的我。

“真放荡,正怀着孩子呢,还在床上那样……”那女人依旧用娇滴滴的语调埋怨着萧红,前排的男人似乎将她搂得更紧了些,女人把高傲的头颅埋进了男人的胸膛,裹着件肥大的衣服,像长在一起的两个畸变的玉米。

我不喜欢把“放荡”这个字眼放到萧红身上,不过也怪不得前排那位看似忠贞的女人在自己男人面前这样讲,如此才能体现的出她对于爱人的执着和节烈。萧红先是“舍身”给了自己的表哥,后又委身于先前背弃的未婚夫,再是萧军,再是端木蕻良,再是一座坟冢…。。

一次次慎重而又决绝的选择,换来一次次被爱的人抛却,流落江湖中,却一次次又被欣赏自己的男人拾起;人生若只如初见,她定然渴慕过无数回,只是每一回都会落空。从《生死场》中那个错嫁于人的金枝姑娘身上,隐隐能看到她自己的影子,悲苦的命运如恶魔一般缠缚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身上。当一次次充满希望的选择落空之后,她内心早已憔悴得像个老人,只能拄着根笔,蘸着眼泪,在纸上孤独的描摹自己的影子,影子里包藏着同她一样苦难深重的人。

她天真地相信还会有未来,的确不能称之为“放荡”,天真到任由自己将缺乏理性的心交付给男人,这或许是所有有着复杂情感而未曾遁空的文人通病。在她身上,苦难是持久而看不到尽头的,冰冷的世界需要有点希望和寄托,如此便不假思索的寻找温暖;自古文人多薄命,并非是真的命薄,而是见惯的苦难太多、太重,看着看着自己也走入了痛苦之中,后来才发现苦难世界里的人们并不觉得自己苦难,大多已是麻木的了,而文人敏感的心却总难麻木。

谤言算不得什么,我不需为她辩解,她的生活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去猜测,在那个年代,所有文艺圈里的青年也许都会为才华横溢的萧红所倾倒,然而新鲜感总在刹那之间,也许长情不利于那些人思维的发散,刹那之后,便会对已经熟知的才华渐渐冷淡。对于那些尚处于新鲜阶段的青年们,即便在病入膏肓时,她的魅力依然不减,一个将死之人,在最后的岁月里,在咳嗽声中,向骆宾基讲述着她颠沛流离的一生。

至于萧红的病症,我似乎总结出一些属于冥冥之中完全不合乎科学的理论,“肺结核”似乎是才女的专属,董小宛因它而死,林徽因因它而死,萧红因它而死,《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也是因它而死,这种病是附着着无数多愁善感而生发的。

她是个真正生活过的人,虽然岁月不长,好歹不曾被后人遗忘,一段段被爱人遗弃在纸笔上的人生,也曾精彩过,精彩的生活不分甜苦。我自己不曾生活在战火硝烟,四下漂泊的年代,我无力想象出更多关于她深刻清晰的端详。

我敬慕她作品中饱满而鲜活的人物,试图想象着她坚守在被弃的痛苦中,在寒透肌骨的角落里小心翼翼地刻画着他们。

我实在是忍着饿把它看完,三个小时的电影,讲述了萧红三十几岁的一生,不算太长,但也不短。当中途离座的看客们纷纷怅然而去时,我的胃和心似乎纠缠到了一起,共同浸泡在浓浓的胃酸里,呼吸也在抽搐。

饿着肚子,我更能体会到她流落街头时的饥肠辘辘,除了飘落的雪花,和被雪花衬红的脸,北国的冬天萧条一片。此刻,我与她不同的是:我的饥饿源于来不及吃饭,而她却是因为没有钱。

我想,在当时她若真想给自己找一份工作,并非难事,她的确是个对金钱没有任何概念的人,懂得“文字”,却不懂得“日子”。

早就读过了她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电影似乎只讲述她饱受的种种苦难,将她的一生都抛弃在苦海之中;其实不然,属于萧红的黄金时代在我看来有两个阶段,一段是儿少时,在祖父的后园里摘花摘菜,偷蛋捣鬼;另一段自觉幸福的日子,便是邂逅萧军,得识鲁迅先生,并在其庇护下安心写作;此时,她在最需要伯乐的时候,遇到了她的伯乐。

当萧红在饥寒中拥入萧军怀里的时候,坐在我前排的一个女人,也娇滴滴地投入了她男人的怀抱,在电影中的世界里只有二萧,而在他俩的后排,却坐着个正在窃听私语的我。

“真放荡,正怀着孩子呢,还在床上那样……”那女人依旧用娇滴滴的语调埋怨着萧红,前排的男人似乎将她搂得更紧了些,女人把高傲的头颅埋进了男人的胸膛,裹着件肥大的衣服,像长在一起的两个畸变的玉米。

我不喜欢把“放荡”这个字眼放到萧红身上,不过也怪不得前排那位看似忠贞的女人在自己男人面前这样讲,如此才能体现的出她对于爱人的执着和节烈。萧红先是“舍身”给了自己的表哥,后又委身于先前背弃的未婚夫,再是萧军,再是端木蕻良,再是一座坟冢…。。

一次次慎重而又决绝的选择,换来一次次被爱的人抛却,流落江湖中,却一次次又被欣赏自己的男人拾起;人生若只如初见,她定然渴慕过无数回,只是每一回都会落空。从《生死场》中那个错嫁于人的金枝姑娘身上,隐隐能看到她自己的影子,悲苦的命运如恶魔一般缠缚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身上。当一次次充满希望的选择落空之后,她内心早已憔悴得像个老人,只能拄着根笔,蘸着眼泪,在纸上孤独的描摹自己的影子,影子里包藏着同她一样苦难深重的人。

她天真地相信还会有未来,的确不能称之为“放荡”,天真到任由自己将缺乏理性的心交付给男人,这或许是所有有着复杂情感而未曾遁空的文人通病。在她身上,苦难是持久而看不到尽头的,冰冷的世界需要有点希望和寄托,如此便不假思索的寻找温暖;自古文人多薄命,并非是真的命薄,而是见惯的苦难太多、太重,看着看着自己也走入了痛苦之中,后来才发现苦难世界里的人们并不觉得自己苦难,大多已是麻木的了,而文人敏感的心却总难麻木。

谤言算不得什么,我不需为她辩解,她的生活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去猜测,在那个年代,所有文艺圈里的青年也许都会为才华横溢的萧红所倾倒,然而新鲜感总在刹那之间,也许长情不利于那些人思维的发散,刹那之后,便会对已经熟知的才华渐渐冷淡。对于那些尚处于新鲜阶段的青年们,即便在病入膏肓时,她的魅力依然不减,一个将死之人,在最后的岁月里,在咳嗽声中,向骆宾基讲述着她颠沛流离的一生。

至于萧红的病症,我似乎总结出一些属于冥冥之中完全不合乎科学的理论,“肺结核”似乎是才女的专属,董小宛因它而死,林徽因因它而死,萧红因它而死,《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也是因它而死,这种病是附着着无数多愁善感而生发的。

她是个真正生活过的人,虽然岁月不长,好歹不曾被后人遗忘,一段段被爱人遗弃在纸笔上的人生,也曾精彩过,精彩的生活不分甜苦。我自己不曾生活在战火硝烟,四下漂泊的年代,我无力想象出更多关于她深刻清晰的端详。

我敬慕她作品中饱满而鲜活的人物,试图想象着她坚守在被弃的痛苦中,在寒透肌骨的角落里小心翼翼地刻画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