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解开一切红楼梦之谜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二曹雪芹只活了四十多岁23(第1页)

曹雪芹的朋友敦诚写了两首《挽曹雪芹》诗,诗里分别有两句诗句“四十萧然太瘦生”、“四十年华付杳冥”,张宜泉所作的诗《春柳堂诗稿》里有题曰“伤芹溪居士其人素放浪,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可见,曹雪芹不到五十岁就死了。曹雪芹只活到了四十多岁。

①【张次溪藏《鹪鹩庵杂诗》中有敦诚挽曹雪芹诗两首,内容如下: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肠回故垅孤儿泣(前数月,伊子殇,雪芹因感伤成疾),泪迸荒天寡妇声。

……】

②【敦诚的《四松堂集》中诗文

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

孤儿渺漠魂应逐(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新妇飘零目岂瞑。

……】

③【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张宜泉《春柳堂诗稿》

伤芹溪居士其人素放浪,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

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十一月,而他只活到四十多岁(40—49岁),那么曹雪芹是在公元1751—1760年去世的。

那么超出了公元1751—1760年这个时间范围的曹雪芹的逝年,像胡适的“壬午年说(1762年)”、周汝昌先生的“癸未年说(1763年)”等,都是不对。

人们研究曹雪芹的逝世,都或多或少地要依据脂砚斋的这句批语“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也能看出,脂砚斋和她的批语在《红楼梦》研究中的重要性。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脂砚斋这批语里的“书”就是指《石头记》这部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

“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意思是《石头记》还没写完,它的作者曹雪芹就因悲伤欲绝、流泪过度而死去了。

脂砚斋又写过批语曰“作者泪痕同我泪”,那么曹雪芹一旦逝世,脂砚斋怎么不伤心欲绝呢?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回前诗)

[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作者泪痕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

曹雪芹死后,脂砚斋经常因思念曹雪芹而痛哭,哭得几乎将眼泪都流尽了——“余尝哭芹,泪亦待尽”。

从脂砚斋的批语“余尝哭芹,泪亦待尽”,可窥见脂砚斋的伤心。

曹雪芹死后,脂砚斋常常想到青埂峰去,再觅曹雪芹,可惜世上并没有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石兄】,就是指曹雪芹。

脂砚斋不但“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她还希望“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从脂砚斋的这些批语,可以看出她对曹雪芹是多么的深情厚谊。

既然脂砚斋对曹雪芹如此情深意切,她在曹雪芹死后写下了那么多深情厚谊的话语,那么她是绝不可能会记错曹雪芹的去世的时间的。

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一月,他在北京出生,他只活到四十多岁,因此无论是胡适的“壬午说(1762年)”,还是周汝昌先生的“癸未说(1763年)”,都超过了50年(50岁)的,都是错的。

既然脂砚斋对曹雪芹如此情深意切,那么她是绝不可能会记错曹雪芹的去世的时间的。那么为什么胡适依据脂砚斋写的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而推算出来的曹雪芹死于“壬午年(1762年)除夕”,竟会是错的?

【胡适《胡適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