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狮心国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 津海19(第1页)

津海城处于银河流域下游,北依万岁山,东靠大海,南接运河,隶属直隶总督管辖,与周边几座城镇组成一道固若金汤的防御线,共同拱卫京师。

黄治五年秋,雄踞南方各省11年的“拜神教”天王唐仁坤在棠邑筑坛祭天。他应天号召,受神指令,颁布旨意——“为救万民于水火,为荡邪祟于乾坤”,发动了两支声势浩大的北伐军,想一鼓作气,重组河山。

西路军由北王杨如岳率领,由棠邑过雁山关经“天路”山脉,直取帝国晋州各省,断其臂膀;东路军则由西王石云水率领,沿运河一路北上,征伐直隶,摧其首脑。

不消月余,连连捷报从前线传回棠邑,在唐仁坤的满心欢喜声中,石如水的兵锋已直指津海。只要攻破此城,京师便会暴露在“拜神教”的铁蹄之下。

两宫太后不理会满朝文武的苦劝,执意不肯巡狩北方。她们让年幼的黄治帝下旨各省勤王部队和塞北诸王率领的各部落骑兵火速奔赴京师。等到各方兵马齐聚后,加上驻守京师的“九大营”,共凑齐了十万兵马,由恭亲王率领,奔赴津海。

……

黄治五年十月,津海东南,双峰镇

双峰镇位于津海东南方,银河下游河网密布的细小支流很多都在这里入海,久而久之,让城镇西南边的良田变成一大片泥泞的沼泽地。城镇也靠着一条桥梁连接镇外的官道,官道北边是宁海镇,宁海镇后便是津海城。

石云水拿着望远镜站在城镇外的高地上观测着里的情况,镜片里身穿棉甲的将军正指挥着士兵们布置阵地。火枪兵被安排在桥梁附近,他们组成三个方阵,枪口对准河流对岸;炮兵则被安排在城镇西南方,沿着河流成长蛇状摆放大炮;守城将军则骑着高头大马,二十余名骑兵护卫在他身旁。

观测完双峰镇里敌军的布防情况后,石云水调转视线,把望远镜对准了西北方向的宁海镇。不同于双峰镇里的“剑拔弩张”,宁海镇在镜头里安安静静,整个城镇没有一点兵马调动的迹象。

风从大海吹向内陆,吹拂过敌我两侧的树林,晃动着树枝上仅剩不多的树叶沼泽地分隔双峰镇和宁海镇的大水潭在日光下熠熠生辉。

石云水将望远镜收起来,皱着眉头思考着对策,站在他一旁的副将津海城附近的地图摊在他面前,里面红黑铅笔分别标记着敌我两军所在的方位。

“双峰镇在这。”石云水指着地图上双峰镇的位置,“它西北方向的宁海镇成犄角状,护卫着津海城。要是我们弃双峰镇不顾,直取宁海镇,虽然可以快速的将军队推进到津海城下,可敌人却可以通过船只源源不断的向双峰镇运送兵马,使我们腹背受敌。如果我们攻打双峰镇,那么这一片沼泽地就会成为我们行军最大的障碍。”

石云水指着双峰镇西南方向的沼泽地,“敌人可以快速从宁海镇出兵,用‘围点打援’的办法,一点点吃掉我们的前锋部队。”

“那王爷,我们该如何是好?”站在石云水一旁的副官周继庚问道。

石云水又举起望远镜朝着宁海镇望去,镜头里还没有敌军的踪迹,风吹着落叶在地面上飞翔,阳光通过水面把倒影映到眼睛里。

“双峰镇正在布置防御工事,没道理宁海镇静悄悄的啊?”石云水再次放下望远镜,看着周继庚手中地图上的红黑线,“我们的援军目前到了多少?”

“禀告王爷,今晨刚接到东王的线报,齐州和徽州的军队抵抗太过猛烈,东王的部队还未度过阳河。”

石云水听到后摇摇头,光凭自己手里的三万先头部队,想吃下津海和京师,有些困难,“我听京中谍报人员说道,朝廷这次汇聚了十万兵马,由恭亲王率领前来津海。”

周继庚听到后点点头,他有些惊讶这位少年王爷的情报能力。一直是自己负责京中谍报事项,这次唐仁坤派自己来充当北伐军副将也是看中自己此项能力。没想到,石云水还有自己不知道的“暗线”。

“不能等了。”石云水一直看地图,没注意周继庚脸上的“风云变幻”,“敌人在双峰镇布置工事,却迟迟在宁海镇没有动静,说明宁海镇的兵马还没完全调动好。兵贵神速,你连忙召集部队,趁敌人还未完全准备好,进攻双峰镇。”

“是!”周继庚连忙立正敬礼,随后骑马返回军营,石如水还站在原地拿起望远镜看着双峰镇紧张布置防御工事的敌军。

……

薛照和郑大人被困在津海城已经四天了。他们四天前就来到津海,准备沿着官道进京。正巧,黄治帝宣布京师和直隶“戒严”,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城门。两人就被困在津海的官驿中,动弹不得。

薛照有些的焦急的在郑大人房间内来回踱步,郑大人则是一脸淡定从容的模样,坐在一张太师椅上喝茶看书。

两人经运河到冀州府后才从过往客商口中听到“拜神教”北伐的消息,紧赶慢赶,还是被堵在了津海。薛照觉得有些郁闷,自从遇到李晓后,自己的运势就不太好,他不由得想起李晓在狱中吃完鸡腿用麦草剔牙的样子,真是个祸害。

“郑大人。”薛照看着一脸淡定看书的郑大人,忍不住问道,“这都什么时候了,您还能看得进去。”

郑大人合上书本,看着面前有些焦躁的薛照,“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又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大人,养气的功夫果然了得。”兵临城下,薛照也不注意自己说出的话是赞赏还是揶揄了,“只是贼人势大,我们又被困于城中,如俎上鱼肉。”

“那我问你,你觉得这次形势危急还是第一次全面战争时形势危急。”还没等薛照说完,郑大人就打断他的话。

听到郑大人如此说,薛照在脑海中回忆着第一次全面战争中西洋兵围攻京师时的场景,过了一会才开口道:“第一次全面战争时。”

“那我们现在有什么好着急的。”

“可是?”

“没那么多可是。”郑大人再一次打断薛照的话,“事情还未到最终,不要轻易断言它的结局。第一次全面战争时,元成帝病逝于顺德,京师受困,孤立无援,两宫太后带着年幼的黄治帝巡狩南方,所以你觉得形势危急。这次,敌人虽声势浩大,可两宫太后坐镇京师,命恭亲王率领十万大军援救津海,敌人援军又被阻击于阳河。听到这,你还有什么好着急的,还需要可是吗?”

薛照摇摇头,他有些困惑,郑大人从哪里得到这么多消息。虽然街面上都在传恭亲王要率领大军来援津海一事,可郑大人怎么知道具体多少兵马,又怎么会知道敌人的援军被阻击于阳河。

郑大人像看出薛照心里的疑惑,他放下手里的书本正想跟薛照说明,正巧门外传来了下人的通报声,有一队骑兵在门外等候着自己。

“你随我来!”郑大人让下人传话“稍等片刻”后,对着薛照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