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口号万岁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部分(第1页)

之欲出,更宝贵的是在许多次要人物身上也自然展现了人性的微妙复杂。欧阳克的此番遭遇包含了如下两个问题:即流氓有没有爱情和流氓为什么要耍流氓。  我们平常所蔑视的流氓,除了偷盗抢劫、坑蒙拐骗和粗野凶蛮之外,最主要的恶劣之处在于,他们以违背妇女自由意志的手段来追逐和占有妇女。从一般的性骚扰到直接的强暴以及所谓始乱终弃,都可以被目之为“流氓”。一个正常男人最怕女人骂他“耍流氓”,为了这句话他可以在公共汽车上跟人拼命。过去各种犯人经常被押着游街示众,那些杀人犯、反革命犯往往高昂着无耻的头,小偷小摸则贼眉鼠眼、东张西望,只有那些强Jian犯、流氓犯,最大限度地耷拉着脑袋,仿佛忍受着人们目光的炮烙一般。同样是犯罪,为什么流氓罪便这样见不得人?这是法律所难以解释的。其实这并非什么尊重不尊重妇女、讲究不讲究道德的问题,此中的奥秘在于,流氓罪向世人证明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他对于女人无能!从此人们都知道,他不能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女人的好感和青睐,更遑论投怀送抱。他只能依靠侵犯他人自由的办法来强行证明自己的实力,给自己制造一种虚幻的“自由”感。而事实却是,当他付诸实践时,每一秒钟都有一个巨大的声音在嘲笑他:“可怜的家伙,瞧你是多么地不自由!你除了这样就别无良策了吗?”所以我们发现,越是强暴者,就越激动得发抖,就越渴望把强暴变成自愿与合作。许多流氓用尖刀顶在妇女咽喉,逼迫人家说“我爱你”之类的肉麻话,为了这句话,有些流氓甚至可以放弃强暴,也的确有些聪明的妇女以此作为缓兵之计,躲过了劫难。拉美作家富恩斯特有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写一个军官强Jian了一位姑娘后,2人真的产生了爱情,可是那恐怖而丑陋的一幕在他们脑海里无法抹去,于是2人就自欺欺人地竭力篡改自己的记忆,每当回首往事都互相安慰说那第一次是彼此自愿、情投意合的。可越是这般掩饰,他们内心便越痛苦。流氓行为就是这样,以抢劫来的“爱情”证明自己缺乏爱情,以强迫来的交欢证明自己无人交欢,正如小偷用偷来的钱证明自己没有钱。  如此说来,流氓行为其实是一种痛苦的发泄,是一个匮乏Xing爱的可怜灵魂的变态的乞求和哭喊。说穿了,流氓是最需要爱的。许多流氓反复坐牢屡教不改,而街道大妈帮他找个贤惠温柔的媳妇便从此改邪归正。王统照的名篇《微笑》里坐牢的阿根就是因为一个女犯人的微笑而洗心革面的。对于“流氓”,绝对可以说四两爱胜过千斤罚。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欧阳克这个人物。他姬妾成群,还四处偷香窃玉,但是他缺乏一个真心爱他而也值得他真心去爱的女人。他越是败在黄蓉的手里,他就越是倾心地爱慕这个光艳照人的纯洁少女。他对黄蓉的“流氓”行径越来越在轻薄里加进了敬重。当他眼看自己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时,他怎能不百感交集?黄蓉出力救他,证明他在这个美人的眼中是有价值的,这是他生命中前所未有的充满阳光的大弥撒,因此他死而无憾。  许多奸恶之人大做坏事,不过是盼望人们说一句:“孩子,你其实不坏,你是可爱的。”  (某媒体转载本文时,将题目篡改为《越是流氓越有爱》,寡人十分气愤,特此抗议。)   txt小说上传分享

拒绝孟婆汤

这碗汤啊,我可不喝。过儿,我要永远永远记着你的恩情。    ——《神雕侠侣》第三十二回  杨过和小龙女因伤重毒深,双双不久于人世。两人想到在世之时无多,对大好美景更是留恋。小龙女忽问:“你说人死之后,真要去阴世,真是有个阎罗王么?”杨过道:“但愿如此。阴世便有刀山油锅诸般苦刑,也还是有阴世的好。否则,渺渺茫茫,咱俩可永不能相见聚会了。”小龙女道:“是啊,但愿得真有个阴世才好。听说黄泉路上有个孟婆,她让你喝一碗汤,阳世种种你便尽都忘了。这碗汤啊,我可不喝。过儿,我要永远永远记着你的恩情。”她善于自制,虽然心中悲伤,语气还平平淡淡。杨过却实在忍耐不住了,转过身去,拭了拭眼泪。  希望有来世,大概是人所共愿,即使如孔庆东那般绝情狠心的彻底唯物主义者,也喜欢壮烈牺牲之后,“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但是对于来世与今世的关系,人们却考虑得不多。喝了孟婆汤,便一刀斩断了与今世的瓜葛,等于石头缝蹦出孙猴子,重新再活一次,这意味着某种对今世的否定。中国百姓热衷于孟婆汤的传说,根源恐怕在于中国人的“今生苦”的观念。因为今生苦,所以期盼来世忘记今生的一切。这是可以同情和理解的。但是问题在于,假如忘记了今世,那么“来世”也就不成其为“来世”。来世必须延续在今世的基础上。人们希望来世甜,参照物是今世苦。倘若没有了今世,来世还有什么意义?那来世就又成为一个“今世”。杨过和小龙女在今世受尽了苦楚,然而他们伟大的爱情正是在苦楚中长大和深化的。小龙女不要喝孟婆汤,她就是不要忘记那痛苦,因为幸福宛如糖之与水,正在那痛苦之中。不忘那痛苦,来世才真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忘记就意味着背叛,而背叛则意味着价值标准的颠倒,那也就无所谓苦和乐了。  其实所谓来世和今世,也不妨理解为未来和过去的意思。每个人的过去都有种种不如意处,我们是彻底抛弃这些不如意还是带着这些不如意走向未来,这是一个很大的世界观问题。喜欢忘记过去、否定过去的人,是比较单纯可爱的。他们每忘记一段过去,就会发现涌到眼前的未来又变成了需要忘记的痛苦。越是呼唤“给我一杯忘情水”的人,就越是深陷苦海难以自救。而不在乎过去是否痛苦的人,往往是有人生大局观的人。在这些人的眼中,过去与未来、今世与来世,不过是小说的上卷与下卷、球赛的上半场与下半场的关系。他们能够从宇宙整体的角度看待先前的苦,因为苦与乐都是相对的,苦可以转化成乐,正像下棋时先前的坏棋会由于形势的发展转变成好棋和妙手。总之,孟婆汤是给弱者准备的,而像小龙女和杨过这样的强者和懂得真正幸福的人,则会毅然拒绝。  当然,拒绝了之后也并不一定就是幸福。命运,毕竟是人天各执一半。  (以上四文属于《金庸情语赏析》系列新作,该系列仍将延续。)  

金庸小说讲座实录(1)

很高兴来到你们这遥远的、神秘的、充满艺术气息的北京广播学院。我从北大到北广,觉得有点像从少林寺来到桃花岛。桃花岛上藏龙卧虎,有许多高手,如果洒家讲得有哪些荒唐、错误之处,请各位少侠多多包涵。  我有一个同学,他说北京市有一条美丽的对角线,就是从北大到北广。我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的女朋友在北广,他的意思是说在这条对角线上有甜蜜的电波在流动。这两个学校的关系的确是很密切的,因为北大是中国的思想库,那么这个思想没有传播,它是不能影响社会的,是谁把这个思想传播出去的呢?主力就是贵校。  金庸小说走红  我今天准备“漫谈金庸”,为什么叫漫谈呢?因为我感觉金庸是说不完的,金庸的话题可以无穷地拓展出去,起码在若干年内是说不完的。我自己也写过一些有关金庸小说的东西,我也在一些大学、一些媒体上讲过金庸,每次都觉得意犹未尽。  大家知道全国曾有十几家电视台同时播放《天龙八部》,形成了春节前后一个收视的热点,在这个热点时候好几家电视台请我去谈金庸。那么我们就想一想金庸的作品为什么受到这么大的欢迎。大家也知道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其实水平是比较低劣的,远远不能传达原著的精神,但尽管如此,它仍然受到这么大的欢迎,给电视台带来那么大的收入,为什么?社会上有许多许多金庸迷,但我们也知道,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金庸小说也有它的不足、缺陷,而且在社会上,还有不少人在批评金庸小说,有的批评是很刻薄、很尖锐的。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写这些批评的人绝大多数没有读过金庸的小说,我和他们当面对质过。没有读过金庸小说的人,他批评金庸,一个是可以置之不理,因为他把金庸的小说等同于其他一切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粗制滥造的作品,是这些作品败坏了武侠小说的名声,但是这些金庸迷,武侠小说迷是读那些作品吗?读来读去还是那么几个人,古龙金庸梁羽生,我自己上大学时,我们海淀那儿有个租书摊,我们每天上那儿去租书,几乎看了数百部的武侠作品,但是看过之后,大多数连名字都忘了,不要说情节了,最后留在脑海中的,还是那么几个人。  优秀的艺术是经得起检验的,就是靠你的人心、你的灵魂、你的感情能力来检验,这么多人发自内心地,不是赶时髦地喜欢的作品,它怎么会不是好作品呢?艺术产品和其他产品一样,消费者是最有发言权的,什么是好作品?使千百万人热泪滚滚的,不是好作品吗?有人说金庸的小说是精神鸦片,我想,这和大多数读者的感觉是正相反的,大多数人读了金庸的小说,没有颓废,没有消极,而是获得一种很昂扬向上的境界。我在中学当老师的时候,讲过这样的话题。我知道在中学里面,有一些老师经常没收学生读的金庸作品,我就对同学说,你不要以为老师没收,你就是错的。老师才是错的。老师凭什么没收你的书?他读过金庸的作品吗?他知道他这样做意味着什么吗?今天有成亿的人在读金庸小说。我的博士导师严家炎先生考证过,金庸小说是从80年代左右,以盗版的形式传入中国大陆的。在东南亚一带,金庸拥有一大批读者,金庸作品的发行量已经是以亿来计算了,可以说有华人之处,便有谈论金庸的声音。那么,这个名声一定不是浪得的,这是从空间上讲。我们从时间上讲,有的作品可以轰动一时,但金庸的小说,从20世纪50年代发表第一部到现在已经经历近半个世纪了。一种文学作品,能够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仍然茂盛不衰,电视剧改编得那样地差,还有那么多人来看,这说明什么?当然我们说电视剧制作太差,不应完全归罪于电视剧制作者,因为小说太好了,凡世界上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越优秀,越难改编,因为它很难转化成另外一种艺术样式,很多意境是不能用画面来传达的,必须靠人阅读之后的想象,才能达到这个境界,所以我想我的话就从金庸小说为何长盛不衰来开始谈吧。  根据金庸小说受欢迎的程度,感人的深度,我们可以判定,金庸小说应该属于艺术精品。不仅仅说它是优秀的武侠小说,这武侠二字可以去掉,就是“优秀的小说”。放在任何一个类别里,都可以比一比。  我看“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我们简单地看它的名字,可以分为“武”、“侠”小说这么三部分,在这几个内容中,金庸完全对得起这几个字。他的武是一流的武,侠是一流的侠,小说是一流的小说。我们说武,有人说金庸小说是胡说八道,是麻醉青年的毒药,为什么呢?说金庸本人不会武术,他怎么能写出那么高深的武功呢?这不明明是自欺欺人吗?这不是艺术骗子吗?我想这样的逻辑,简直不值一驳,难道作家要写什么他就必须会什么,就必须经历什么吗?那么作家如果要写一个妓女呢?作家创作什么和他会什么完全是两回事,或者说正是因为他不会武功,反而他能发挥他高超的想像力,写出了那么精彩的“纸上武功”,武侠小说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艺术类型,这个类型有一个因素,就是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武学体系,包括它的概念、术语、理论,这些东西和现实中的武术有关系,但它们是两回事,如果有人按照武侠小说中说的那样去练武功,那肯定会走火入魔的,艺术和现实是两回事,就像有人按《红楼梦》中的菜谱去做菜,做出来之后极为难吃,武功也是这样的。大家知道看古代的武侠小说,或有武侠因素在内的小说,战争小说、打斗小说等,像《水浒》、《三国》,虽然写出了人物的英雄气概,但是武打是很简略的,我们只知道李逵手使两把板斧,他使的是哪路斧,是受哪个师父指点,会什么内功,我们都不知道,古代武侠小说的武功描写是简略的。到了现代,武侠小说中武功描写突然非常细致,非常有体系,这本身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冷兵器战争时代,这个武打描写很简单,关公温酒斩华雄,完全是一种气势。那么到了热兵器时代,到了原子弹时代,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描写突然精彩起来,这本身就包含着人类的文化难题在里面,为什么越到现代战争时期,武侠小说描写越现代化,“纸上武功”到了20世纪之后,开始越来越细致,并不是说金庸、梁羽生他们几个人发明的,他们前面还有很多人,他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到他们这里更加系统化,尤其是更加艺术化。有人说武侠小说是弘扬暴力,暴力打斗,我想你看了金庸的小说后你想去打人吗?你想去抢男霸女吗?我想没有这样的人,因为金庸小说,他把武打充分地艺术化、道德化、观赏化了。我想大家是搞传媒、搞影视的,应该领悟出来,金庸小说里的武打,用一句白话说叫好看,具有视觉美、具有视觉观赏性,你读的时候并不感到有血腥之气。这一点还是和古龙有一点区别的,古龙有时还要渲染一些血腥之气,一剑刺进喉咙,看着血花怎样迸射出来,在金庸这里没有这样的描写,我们可以说金庸笔下的武打,在很多场合已经是艺术化或舞蹈化了。比如你看洪七公和黄蓉对招时,一个白发飘飘,一个青春年少,两个人打成一团时,这哪里是武打?这简直就是芭蕾舞中的双人舞,你得到的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你得到的是一种对人体的想像力——人体到底能够发挥出什么样的功能?金庸小说在武的方面是十分出色的。他的武打不雷同,我们说梁羽生的武打描写也十分细致好看,但是读多了之后,有雷同化之嫌,他的很多武打场面似曾相识,而金庸笔下的人物,每个人怎么打,使什么兵刃,用什么路数,都不是随便安排的,一定只符合这个人物的性格,合乎他的命运,合乎此时此刻当下的情况。这一点,当然在我们的古代小说里已经注意到了,如人物使什么兵刃,都是和他的性格有关系的,李逵就要使两把板斧,假如李逵用一把宝剑,顿时这个形象就塌毁了,就不是李逵了。那么金庸笔下的人物,每个人用什么样的招数?比如梅超风要用九阴白骨爪,郭靖、洪七公这样的人就要用降龙十八掌、打狗棒,而且越是水平高的大侠,往往越看轻兵刃的作用,最高的大侠往往是赤手空拳,也就是说他对自身拥有无穷的自信,他更多的不借助外在的兵刃。你看那些凡是使用很奇怪兵刃的人大多数不是一流高手,一流高手即便没有兵刃也一样,像大家知道独孤求败,他的武功境界有几个阶段,第一层是所向披靡的阶段,那把剑非常锐利,像我们年轻人一样,所向披靡,然后超越这个阶段,用轻剑,然后用重剑,重剑无锋,最后用木剑,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时剑就成了一种摆设,那时已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