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抗日之血祭山河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部分(第1页)

至少二十五个以上的步兵连。

高飞忙了足足一个下午,才将沙盘做好了一个角,相对他从军统局领取的南京地图,高飞发觉民国期间的南京城与后世的南京城竟然几乎是两座截然不同的城市?

南京城内经过的主要河流有长江和秦淮河,长江南京段从江宁铜井镇南开始,至江宁营防乡东为止,境内长约九十五公里,沿岸皆为江宁要塞所属的龙、虎、狮、将、象等要塞炮台所在。

这龙字号要塞炮台所指的就是乌龙山要塞,虎所指的为栖霞山要塞,狮则为狮子山与鸡笼山的统称,而将则是将军要塞与牛首山要塞的统称,象指的就是象山外岭,这些炮台大多是前明时期拱卫南京所修建的卫所,清末又进行了多次加固,之至民国二十二年热河惨败,名噪一时的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下野出国,经过一。二八淞沪抗战,国民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占据陆海空军绝对优势的日军可以迅速的从中国漫长的海岸线的任意地方实施登陆,并且快速的输送兵力,于是修建了上下大肆其手,名存实亡的重要国防工程“吴福线”。

不过南京城周围的这几座炮台和要塞却是真正经过了加固的样板工事,整条“吴福线”都是虚的,但是南京城周围的几座要塞却是按照德**事顾问团的建议进行的修建,永备工事结合野战工事进行驻军防御,这些工事可都是货真价实的真家伙。

而贯穿南京城的秦淮河全长则为一百多公里,从城外到南京城内的武定门外分两股,一股为干流称外秦淮河,其主流河道绕城经中华门、水西门、定淮门外由三汊河注入长江,可以说是南京城连接内外的一条天然城区屏障,其战术价值极高,如切断全部桥梁,可供守军据守。

而秦淮河在南京城内另外一股支流则称内秦淮河,其水道由通济门东水关入城,在淮清桥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为金粉南京最为著名,甚至享誉中外的“十里秦淮”,这条支流经夫子庙文德桥至水西门西水关出城,与干流汇集,北支即古运渎、经内桥至张公桥出涵洞口入干流河道。

在高飞看来实际上南京城已经被秦淮河的干流与支流划分成了多个大小不等的区域,在配合上南京城区起伏不平的山势,守军只要抱定成功成仁之必死决心,南京城所在之地也未尝不可力守一战,或许亦能力挽狂澜。

第二十九章 战术训练(1)

第二十九章战术训练

高飞的手沿着南京的地图在缓缓的滑动,南京的整个城区呈现多河流多山脉的少有的长江平原地区特色,城内中山陵紫金山中支的余脉向西城缓缓延伸,形成了一条天然的屏障。

南京城可供守军固守的山峰多得几乎数不胜数,在南京城太平门旁为富贵山,进城为小九华山、北极阁,继续向西连接古长江冲积物堆成的下蜀黄土岗地,把南京城一分为二,形成了秦淮河水系和金川河水系的天然分水岭。

在城北还有狮子山,城西有马鞍山,城南有石子岗,南京城四周可谓是群山环抱山峦叠起,从中山陵的紫金山、到岳飞设寨大破金兵的牛首山,再到横栏城南纵向制高点的幕府山。

国民政府在栖霞山、汤山、青龙山、黄龙山、方山、祖堂山、云台山、老山、灵岩山、茅山、富贵山、九华山、北极阁山、清凉山、狮子山、鸡笼山等聚散于市内各处的丘陵山峰所在之处都建设有一定的永备工事,配合野战工事,可供守军进行防御,但是南京的正东方与西南方向亦也有宽达十一公里和二十一公里以上的平原缺口,而且其城主势背水绝地。

虽然,在总体战略上南京城是个易攻难守之地,其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山多水多丘陵多的地貌特征,但是如果选择有力之部队固守各个要点,以炮火做强有力之支援,南京也并非不可一战,起码能让日军付出极大代价,也可以争取时间让城内的民众尽快撤离。

不过高飞也十分清楚的意识到了,自己现在所谓的行径就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因为蒋委员长有一个指挥官或者统帅固有的癖好,不过蒋委员长的癖好程度比较严重而已,蒋委员长的这个癖好就是越过司令官或者军团长、军长直接去指挥其下属的师一级部队,后世将这些归于蒋中正其人缺乏军事战略眼光。

不过高飞却非常理解蒋介石的初衷,国民政府自1911辛亥革命之后多路大帅、总理、总统你唱罢我登场,唯有蒋中正几度下野亦能复出,经历风雨可称得上民国政府真真正正的不倒翁。

蒋中正能够成为不倒翁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其将政治与军事作为一个整体,用政治来巩固军事,用军事来维护政治,就是因为蒋介石将中国的一切看得太清楚了,所以他才总是愿意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所谓的战略战术指挥。

期间更是因为蒋介石直到军队的统治控制权并不在什么司令官、军团长之流的身上,这些人固然要放自己绝对放心有足够忠诚度的人,但是选择适当掌控作为**高级军官组成部分基干的师、旅级军官才是重中之重,所以蒋介石总爱干出一些让前线指挥官敢怒不敢言的过格举动。

身为最高统帅怎知前沿变化莫测的战场情况?所以蒋介石的这种以政治驾驭军事,以军事保卫其政治地位的方式等于束缚住了自己指挥官的手脚,或者是自拆自台,如果不是蒋介石对自己的失误每次认识的比较清楚,对于下面的将领又比较有担待的话,即便他曾经是黄埔校长,也亦早就成了孤家寡人了。

第二十九章 战术训练(2)

高飞在积极备战,方国忠的警卫队与许厚德的第一分队、大碗面的第二分队,加上滞留在大通口小眼镜第三分队,高飞所部的一百六十人可谓是加班加点的进行各种官兵们皆认为十分怪异的训练,不过高飞此番召得都是精兵,大多是淞沪大战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而且几乎每人都能玩几一手甚至几手绝活。

这些人可都不是傻子,高飞能够在淞沪大战的血肉磨坊罗店阵地上鏖战半个多月还能生还?上过淞沪的人都知道罗店是个什么地方,那是个连阎王爷去了都要心惊胆战的地方,尸体几乎没有一具是囫囵的,说是十八层地狱也不过分。

高飞能活下来一则是运气,更多的则是经验和胆识,老兵油子们都知道,在战场之上越是怕死的人死得就越快。

为了使部队能够更快的进入训练状态,适应巷战的近距离作战的需要,高飞决定将后世的cqb战术进行简单的编程,将其最为实用的部分用于部队的训练。

实际上后世各国的特勤单位在执行上级下达的格杀、破坏、逮捕或拯救人质等任务时,使用室内近距离战斗这种战术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关系,所以各国特勤单位大多会将cqb战术列为特勤人员的必修课程之一。

在通常意义上所谓的cqb基本上包括各种近身格斗技巧、枪械的配备、装备佩带、人员编组、战斗位置、火力配置、走位、队形、通信及其他先进电子器材的应用等。由于各地的部队风格、传统、法律限制、道德观念等主观与客观因素影响下,相对的各国的cqb教材及观念也有一点差异,不过这些差异并不是高飞面临的主要问题,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观念的问题,由于时代的差异与部队装备的差异,所以很多cqb战术中的经典战术与配合根本无法施展和进行必要的训练。

高飞在cqb战术中断章取义,截取自己所需要的战术配合,进行反复的熟练性与习惯性训练,这些百战生还的老兵都精得很,在一般的部队老兵的命甚至比新来的军官都值钱,高飞这样全员百战老兵的小部队恐怕在扩编之后的教导总队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