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三国之荆州我做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9部分(第1页)

纪轻轻就崭露头角,在年仅十五岁的时候,即随姐夫邓当讨伐山越,勇烈至此,实为一代虎将,更兼子明见机知兵,统兵有法,当属天下名将,如此人才,举为军司马,实在是委屈他了,即便是委任为将军,也毫不为过,但因为子明刚刚归顺,又未展胸中奇才,如若封赏太厚,恐为众人所嫉,故本官决定先委任为前军校尉,待得立功之后,再行封赏,不知子明意下如何?”

刘琦说完之后,满脸含笑着望向吕蒙。

吕蒙闻言不由得浑身剧震,他本来以为凭自己一个降将的身份,能够被封为军司马就算是主上有识人之明了,没想到对方只是听了自己的名字之后,就立刻毫不犹豫的任命自己为校尉,而更加令他感到震撼的是,自己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军司马,在大汉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对方却对自己如此熟悉,连自己当年追随姐夫征伐山越之事都知道,甚至自己拥有什么才能对方都一清二楚,简直就如自己的知己一般。

吕蒙在感动之下对着刘琦下拜道:“蒙没想到竟然受大人如此赏识,既如此,蒙愿粉身碎骨,为大人效犬马之劳。只不过江东孙伯符待末将有知遇之恩,末将实不愿与其正面为敌,还请大人体谅末将的难处。”

“子明此言,足见重情重义,既如此,本官如何能够不答应呢?这样吧,本将先命你驻守柴桑,拨出城中五千兵马于你,命你专职负责征抚海昏、上缭贼寇,此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子明务必沉住气,有事可以多向桓簿曹请教。”

刘琦拍了拍了吕蒙的肩头,又笑着说道:“另外,本官听说子明尚任游侠,不喜读书,此事实在不好,本官现在虽然军政繁忙,却总也抽出时间来读书,无论是兵家的六韬三略还是商君书、吕氏春秋等书、甚至于儒家经典也都取来读,这并非是本官想要做学究,实在是因为书中存有无穷的智慧,有句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只要你读的进去,就能慢慢体味书中之妙了。”

吕蒙闻言,不由感动的流出了眼泪,郑重说道:“请大人放心,末将定当按照您的吩咐,发奋苦读,同时不忘本职,率兵征讨海昏、上缭众贼寇,打痛柴桑与南昌城的陆上通道,并为大人打造一个富饶之地,以充国用。”

刘琦见对方一听自己的话,就明白言中之意,不由满意的点了点头,连忙写下任命书,又给桓阶写了一封书信,令其拨给吕蒙五千大军,并相应军械粮草,并将征讨海昏、上缭贼寇之事全权交给吕明负责,又命魏延将吕明护送到柴桑,这才率军登船,横渡江水,准备一举收复庐江。

刘勋一脸谄媚的跟在刘琦后面,心中也是激动万分。虽然今天自己一万大军损失了七八成,但是现在能够杀回庐江,却足以抵偿了这一切的郁闷,毕竟庐江是自己的老巢,那里又有自己麾下的两三万大军,虽然目前要向刘琦屈身称臣,可是一旦刘琦离开,庐江还不照样是自己的?到时候自己仍然是称雄一方的诸侯,更何况日后刘琦与孙策之间将会誓不两立,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只要自己抓住时机,即便是占据整个扬州都不是没有可能。

刘勋现在已经看到了扬州刺史的官位正向自己招手,心中几乎忍不住得意地笑起来。

刘勋现在虽然隐瞒得比较深,可是却如何能逃过徐庶、庞统这类智者的目光?甚至于连王粲都看出来了对方居心不良,连忙悄悄提醒刘琦。

刘琦却淡淡笑道:“不妨,到时候本将自有办法治他,呵呵,此人志大才疏,没什么用,最终只能惹祸上身罢了。其实如果不是怀有野心,此人或许还能安度晚年,只可惜他不知道民间有一句话,叫做不作死就不会死。”

第八十章 迫降刘晔

王粲根本不知道在哪个地方的民间竟然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由得心中愕然,但还是感觉这句话非常有道理的,他连忙点了点头,露出了一副佩服不已的神情。

刘琦呵呵笑了一句,便率领大军启程前往皖县,但是让大家感到奇怪的是,这一次刘琦并不是直接率军横渡江水,而是先赶往采桑,从浔阳港渡江,因为如果他所料不错的话,在取道彭泽湖渡江的途中,孙策的水军现在应该正与黄祖的三万水军对峙。

刘琦大军从浔阳港横渡江水,很快便来到了对岸的浔阳县,然后大军在刘勋的指引下很快便来到了皖县。

当看到现在的皖县还如原来那般平静的时候,刘勋终于松了一口气,虽然这一次他损失了近四万人马,由原来的兵强马壮变得势力单薄,不要说是江东的孙策,即便是一支实力稍微壮大一些的流寇都能威胁到整个庐江郡。

更加令人伤感的是,现在的庐江严重缺粮,百姓根本都无以为继,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勋不得不仰仗刘琦,在返回郡府的时候,真正的对刘琦执长官礼。

刘琦自然当仁不让的应了下来,在刘勋的陪同下来到了郡府中坐下。

在返回太守府之后,刘勋当即恭敬的通知刘琦,晚间要设宴款待于他,希望他务必赏脸要来。

刘琦却断然拒绝道:“孙策大军随时都可能到来,我们哪有时间欢乐宴饮?刘太守,你城中到底有多少兵马粮草?多少战将?一并交予本官统一指派,虽然我们抢占了先机,可是孙策势大,我们目前的形势依然很困难,所以,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刘勋陪笑着答应了下来,最后在无奈之下才把皖县的粮草数目与可用战将名单送到了刘琦的案前。

刘琦展开名单看了一眼,发现刘勋帐下可用之将真的不多,几乎都是袁术麾下那些普通将领,包括张勋、杨弘以及袁术之从弟袁胤、子袁耀等寥寥数人,而且这些人的才能都实在拿不出手。

“咦?这里竟然还有此人!”刘琦看着名单上面写着的一个名字,诧异地说道。

紧接下来,刘琦便对刘勋说道:“刘太守,你可知这刘晔是何人也?”

便听刘勋说道:“此人乃光武帝之子阜陵王延后人,字子扬,父普,母修,产晔及兄涣。时年涣九岁,晔七岁,其母病危,临终之时告诫涣和晔,普之侍者,有谄害之性,嘱兄弟二人除之。待得晔年十三,便入室杀侍者,径出拜母墓。其他侍者大惊,把此事告诉普。普大怒,遣人追晔。晔还拜谢返回来向父亲说道,此是母命,不敢有违,普心异之,遂不怪罪。后来,晔又借曹公之名用计杀扬州人郑宝,众人推举他为当地豪帅之手,他不愿拥兵,便投靠下官,此次下官出征上缭,他便阻止,可惜下官并未听从,致有此败。”

“哦?如此说来这刘晔还是本官同宗,汉室宗亲?我欲征辟他为我扬州刺史麾下记室书佐,不知刘大人肯割爱否?呵呵,只要大人同意,本官愿多划拨庐江一万斛粮食以作补偿。”

刘琦淡淡看了刘勋一眼,缓缓说道。

“大人此言当真?”刘勋听说刘琦愿意多出一万斛粮食,一双眼睛不由得放光,连忙激动地问道。

“呵呵,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本官身为扬州刺史,如何能说话不算话呢?”刘琦虽然表面说话显得很漫不经心,但是内心里却是十分激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