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三国之荆州我做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9部分(第1页)

看到这一幕的司马懿早已经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了,他们这一行数百人,遭到这诡异的一幕之后,竟然只剩下了他和身边的百余名护卫,曹洪父子以及工匠们全都是当场气绝,无一幸存。

曹洪可不是一般人,这可是曹魏的第一实权人物,这样重要的人物竟然死在了邺城郊外的密林之中,而陪他一起前来此地的司马懿竟然毫发无伤,此事如果被有心人知道,绝对会以此事为借口对他进行不遗余力的陷害,天知道会对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这庞统果然好算计,怪不得那么好心将火药的配方交给细作,结果这一番爆炸不仅让所有参与研制火药的工匠尽皆身死,连曹洪父子都尸骨无存,我们获得的直视着上千斤爆炸速度奇缓无比的火药,而失去的,竟然是永久失去研制火药的能力和曹洪父子的身亡,唉,这笔买卖,我可是亏大了。”司马懿心中苦笑,他没想到自己竟然又被那个庞统利用了一回,原本自己只是怀疑火药的真假,却没想到火药本身并无假,可是引爆速度的缓慢却会给自己带来数之不尽的麻烦。

但是事情既然已经发生,司马懿就算是再无奈也只能想办法收拾残局,他连忙命人通报皇帝以及百官公卿,将自己获得火药秘方并派人秘密研制、最后一直到火药爆炸、曹洪父子以及工匠尽皆身亡之事向皇帝上书,详详细细的说了一遍。

今天的事情发生之后,朝廷舆论顿时大哗,许多文武官员都是满脸的不敢置信,火药爆炸,大将军曹洪身死,更加离奇的是与其一起前往邺城郊外黑松林的司马懿竟然毫发无损,这样的结局不能不让群臣心中涌现出来一个大胆的猜测,那就是司马懿为了夺取曹洪的大权而阴谋设计害死了曹洪,为了逃避罪责却把问题归罪于火药。

在群臣中存在这种想法的不只是一个,更是有个别性格偏激的官员直接向皇帝上书,指控司马懿为了夺取曹魏军政大权,蓄意谋害大将军曹洪,这样的行为实在是令人发指,所以他们请求将司马懿剥夺一切权力,把权力交给正在养病的曹休,之后将司马懿下狱,待得三法司会审之后再定罪处死。

在上书中态度如此鲜明的人物,自然是对曹休比较亲近的官员,在这些官员的带动下,更多的人便跪在金殿之上,向曹魏皇帝曹叡求肯。

可是朝中也不乏亲近司马懿的人物,这些人自然是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一是上书皇帝,为司马懿申辩,说明司马懿与曹洪关系亲密,曹洪更是对他言听计从,根本没有加害的理由;二是向皇帝上书,说明曹休是因为战败追责而被免去所有职务的,当初是经过了皇帝和群臣的一致同意之后而进行的处罚,如今处罚期限未到就擅自终结处罚且授予高官,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紧接下来双方在朝堂上自然是吵得针锋相对,不可开交,导致朝堂失仪,局势一片混乱。

曹叡虽然年纪只有十二岁,可是却是聪明果断,见群臣吵的不可开交,当即说道:“司马懿为国之重臣,对于朝廷绝无二心,刺杀大将军之事更是不可能,然而大将军骤然遇害,司马懿却也难辞其咎,不如下令免去其抚军大将军之职,依旧保留司空一职,而大将军骤然身亡,曹休又有罪在身,不能骤然启用,不如另选国之重臣辅政,而以曹休为军师、参军,如此一来则我们既没有违背之前对曹休的问罪之意,又能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如若曹休能够再立大功,非但是个人脱困,亦为社稷之福也。”

司马懿闻言不由得暗暗冷笑,曹叡打的什么算盘他岂能不知?这个小皇帝不甘心大权旁落,这才借机剥夺自己的领军大权,同时又不打算把大权交给曹休,便准备在曹氏宗族中寻找一个容易控制的人当大将军,以便将权力集中在手中,这小皇帝不愧是帝王家人,年纪这么小竟然会不动声色的做出这么高明的决断,如若让他真正掌握了大权,自己多年的努力岂不是付诸东流了么?

不过司马懿却知道不管是谁接了曹洪的权力,都绝对不会轻易还给皇帝,而自己只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比如曹氏战败需要自己力挽狂澜,甚至是直接强行夺权,就能把权力重新集结到自己手中,当然,老谋深算的他自然知道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轻举妄动。

“嘿嘿,接下来就看小皇帝愿意把权力交给谁掌控了,不过不管是谁,都绝不可能是曹彰、曹植和曹休了,曹氏最有能力的三人尽皆排除,余者碌碌,根本不值一哂,我倒要看看到底是谁会笑到最后。”司马懿表面恭敬,内心却是早已为自己做好了打算。(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四章 竟然是曹爽!

司马懿正想着,忽然便听得身后一道声音问道:“不知陛下欲用何人为大将军?”

司马懿一听这道声音,便知是尚书令董昭,此人一贯谄媚主上,为那些清高之士所不齿,即便是司马懿都不屑他的为人,但同时也不得不说,此人颇有智谋,正是司马懿的一个劲敌,如果所料不错的话,为皇帝献此计之人,应该便是此人。

这时果然听得曹叡笑着说道:“董爱卿不必着急,朕心中已有计较。”随即便下令传旨。

之后便见旨意传出,特进故大将军曹真(追封)之子、散骑常侍曹爽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这就相当于是让曹爽继承了之前曹洪的一切职务,从一个皇帝身边的顾问官员一跃成为整个帝**政大权一把抓,地位只在皇帝之下的实权人物。

同时又下诏升任董昭为司徒,下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国支计,这相当于是让董昭既享受三公级别的待遇,又掌控着整个曹魏政权的财政开支,直接从经济命脉上掐断了武将们拥兵自重的根源。

而这还不算完,曹叡又以曹休为尚书令,大将军府参军、军师,但却没有恢复其中军大将军的名号,用意很明显,那就是既从表面上拉拢曹休,又不让其真正掌握军权。这主要是因为董昭忌惮曹休的才能,再加上曹休一直与自己不合,生怕他掌权之后会威胁皇帝的统治,顺便将自己拉下马。

至于最有实力和能力获得曹魏最后执政大权的曹彰和曹植,则被曹叡和群臣自动忽略,满朝公卿没有任何一个人想到这两个人,因为无论是对皇帝、司马懿还是曹爽一派。这两个人的威胁都实在太大,只有曹休心中有这个念想,可是他见皇帝旨意,如何不知是对自己心存忌惮?自己身为曹操从子,都会遭到皇帝如此忌惮,更何况是曹丕和曹植这两个无论是能力还是声望都远远超过自己的那两个曹操亲子?

更何况曹休也知道。只要自己敢提出让这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掌权,恐怕就连这刚得的尚书令,大将军府参军、军师之位都保不住,那样的话,恐怕曹魏政权将来真的会葬送在司马懿手中。

虽然司马懿被削夺了兵权,但是曹休的内心一直都对此人警惕不已,知道他是一只潜伏着的饿狼,随时都有可能跳出来,发动致命的一击。而曹爽如今不过是一个二十岁的毛头小子。才能更是庸劣不堪,皇帝之所以用他,只不过是为了容易掌控而已,这一点对于皇帝来说虽然比较合理,但是对司马懿来说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相信司马懿绝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