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靠农业系统在古代当国师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节(第1页)

&esp;&esp;如今难得能在不必担心染病的情况下,专心研究治疗疫病的方子,如何能不让他们激动呢?

&esp;&esp;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若是他们能在这次研究出有效的方子来,那必然能让他们这一脉医家名扬四海,以后各家的医书上,或许都会有他们的名姓。

&esp;&esp;城里倒也不是全都顺顺利利的,负责运送病人的几个隔离部的人,便在一户人家前犯了难,几个男人面面相觑,看着眼前这个护在床前,不让他们把自己儿子带走的妇人,实在是有些无计可施。

&esp;&esp;“不行,你们不能把我儿子带走,”那妇人声音尖利地开口,神色戒备。

&esp;&esp;宋三娘是个守寡多年的寡妇,只一心照顾着自己的独子,却没曾想自己的儿子这么背运,染了时疫,她看着儿子戚戚的模样恨不得以身代之,却实在没有办法。

&esp;&esp;之前敲锣打鼓告知仙水的消息她自然也知道,儿子喝下之后虽然好了些,却依然是病怏怏的样子,她实在不肯让别人将自己的心肝儿子带走,只愿意自己照顾,生怕别人对他儿子做些什么。

&esp;&esp;毕竟她邻居便有亲戚是通州来的,那时候隔壁那人实在忍不住,偷偷拿了些东西贿赂了守城卫,私下里给那亲戚接济了些钱粮,还从那人口中得知自己老家通州的一个小村子遭了瘟疫,结果上头的人居然把一整个村子全都困住,还把一些染了疫的人都丢进去,眼睁睁看着他们困死在里面。

&esp;&esp;隔壁邻居这个亲戚还是因为当时在山上,远远地见到官兵感觉不妙,立马连家什都不顾,直接从山间险路跑了,后来这人打听消息,准备着若是无事就回村,却得知自己老家根本进不去,里面的人都快死光了,这才后怕得直接从通州跑来这儿了。

&esp;&esp;宋三娘生怕这些人也是来把她儿子抓走,丢到那什么病坊自生自灭的,那地方说是治病的,谁知道是不是要让他们在那儿等死的呢?

&esp;&esp;儿子现在还虚弱得很,这种情况下过不了两天恐怕就没命了。

&esp;&esp;她打定注意不肯让这些人将儿子带走,真要没办法,那就把她也一起带走吧。

&esp;&esp;眼前几个男人被拦在门前,其中一个上前几步朝着宋三娘露出一个温和的笑,然后轻声细语地询问她是否有什么担心之处。

&esp;&esp;宋三娘看着他的样子,虽然依然是一副紧张的样子,但周围的气氛还是缓和了下来。

&esp;&esp;得知她的情况后,这人微微一笑,“这您大可不必担心,病坊自然是救人的,您到门前去看,里面飘出来的都是药味,若是真为了困住病人等死,何必浪费这么多草药呢?”

&esp;&esp;宋三娘听得这话,神情放松了下来,却还是没有松口。

&esp;&esp;“不过我也能理解您的爱子之心,这样吧,您可以跟我们一同去病坊,隔离部女间还缺一些人手,您要是去应聘进了,那照顾完病人之后,休息空当也可以去看看您的儿子,如此,您可安心了?”

&esp;&esp;原本其实就已经在考虑的宋三娘立马答应了下来,便立马收拾东西去了。

&esp;&esp;那另外几个男人则是一脸敬佩地看着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没什么特殊的家伙,“行啊,阿清,你这嘴皮子可真厉害,咱们今儿肯定又是奖赏最高的。”

&esp;&esp;负责到城中各处运送病人,自然是分了不同小组的,而且工钱也不都是一样的,完成的多的队伍奖赏自然更高,

&esp;&esp;这个朝代对于丧葬的规矩其实还比较完备,除了那些家中有人送葬,会为其备上棺材,送往老家寻个风水宝地安置的普通人以外,其实每年都有许多由于自然灾害而死,或者是客死异乡,无人认领的野外暴尸。

&esp;&esp;因此朝廷下令各地专门开设了收埋尸体的公共坟场——漏泽园,并且规定掩埋尸体也是地方官吏的一项日常任务,是计入考核之中的,并非像姜虞以前认为的那样,随便扔到乱葬岗去,便不管不顾的。

&esp;&esp;不过漏泽园作为一处公共坟场,其实能容纳的数量并不大,毕竟每年青州本地那些死去却无人认领的尸体并不多,寻常时候负荷倒也没那么重。

&esp;&esp;只是今时不同以往,这场瘟疫下来,青州城内起码死去了十分之一的人口,之前姜虞一行人没来的时候,城内随便往哪儿走几步,便能看见某户人家挂起了白幡,棺蒿充途,哀号满路。

&esp;&esp;甚至因为死去的人太多,棺木店里昼夜赶工,依然应接不暇,好些人家后来根本买不到棺材,只能匆匆下葬。

&esp;&esp;后来情况愈加严重,死去人数不断增加,但是负责收敛尸骨的人手实在不够,并且由于经常接触尸体,这样的人也很容易感染上瘟疫,毕竟这种环境最容易滋生细菌,也容易藏污纳垢,蚊虫鼠蚁之类的生物太多了,一个不小心就会中招。

&esp;&esp;因此在姜虞一行人来到青州的时候,其实那些负责收敛尸骨的人就已经有半数的人感染了瘟疫,剩下的人自然也就更加害怕了,就算增加工钱也不愿意去了。

&esp;&esp;后来实在没办法,许知州便想了办法,招募僧人,并且答应凡掩埋尸体达200人者则给度牒一道作为奖励。

&esp;&esp;这是因为这个朝代的度牒是发放给僧人的身份证明,只有拥有度牒才是合法的僧人,并且可以免税,免除赋役徭役,但是朝廷为了严格控制僧人数量,一般来说度牒是很难获取的。

&esp;&esp;一般来说只有通过背诵佛经佛典之类的考核途径,或是遇上皇帝登基、诞辰之类的日子,或许会赐下恩典给各州发放名额,除此之外便是需要用高昂的价格购买了,一般僧众是买不起的。

&esp;&esp;所以为了一道度牒,许知州很快就招来了许多僧人,负责掩埋那些尸体,只是到了后来,实在是无处安置,也没有足够的棺椁,因而只能将之草草堆放在城外。

&esp;&esp;但是现在实在是没办法了,那么多的尸体没有地方可安置,也没有下葬,堆放在一起很容易造成各种污染,细菌滋生,为了控制这场瘟疫,这确实是应该立刻解决的重大问题。

&esp;&esp;姜虞立马就想到了现代的火葬,只是她不确定这个朝代的接受程度如何,也不能上来就把外面的尸首全都烧了,这很有可能会激起民愤。

&esp;&esp;毕竟在她的印象里,古代应该都是认同“入土为安”的观念,《周礼》里面也记载着“众生必死,死必归土”的话语,认为厚葬才是对先人的怀念和孝顺,灵魂应当归于尘土。

&esp;&esp;因而她并没有贸然下令,反而是派人去打听了本地的风俗,以及对于土葬火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