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诚信的背后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部分(第1页)

序:从《诚信的背后》看金融监管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前主席  刘鸿儒

摆在我们面前这本书,《诚信的背后》,英文原名《》,在国外是一本畅销书,也是一本有争议的书。这本书自发表伊始,就在国外的金融界引起了震动。作者在书中公开了他的雇主公司所从事的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损害客户利益的交易内幕,而他的雇主公司坚称绝无此事。

由于是局外人,我既无法也无意评判书中每件事的是非曲直,但书中所涉及的两个问题,即金融服务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和金融衍生产品问题,我倒认为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

中国资本市场自建立以来,一直面临着要正确处理推动发展与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创新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动力,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尤其重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监管就失去了意义。而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证券市场监管的主线。

金融服务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并不局限于哪一个国家、地区、公司的从业人员。事实上,在中国的证券行业中,违反职业道德、损害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问题也时有发生。虽然这些问题都是个案性质,对整个市场的影响不大,但其危害性不可忽视。要解决这个问题,除行业自律外,加强监管是最重要的。而且监管内容、方法、手段还要随着证券市场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增加,不断地发展和深化。为此,我们的监管部门不但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还要不断地借鉴国外同行的做法,从国外监管成功的和不成功的案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使监管水平不断提高,达到维护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广大投资者利益得到切实保障的目的。

金融衍生产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原理上,它首先应该是规避风险的工具,但在实践中,取得的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而且越是设计得精妙复杂的产品,其破坏力往往越大。是产品本身固有的问题?还是使用不当的问题?国际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由市场发展程度所决定,目前中国尚未出现书中所谈到的那些金融衍生产品,但现在没有不等于将来没有,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新的需求会不断涌现,金融衍生产品在中国的出现,也可能只是时间问题。毕竟金融创新是必然的趋势。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衍产生品?如何有效进行监管?怎样才能做到既能利用它的杠杆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金融资源,同时又能有效控制风险,以避免墨西哥、拉丁美洲、亚洲金融风暴那样的危机在中国重演?这些都是下一步我们可能面临的问题。

为了解答好这些问题,为今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做出准备,我们应该不断开阔视野,及时跟踪和了解国外金融创新的最新发展。作为第一部深入浅出介绍金融衍生产品的书籍,《诚信的背后》至少是从一个侧面使我们达到这个目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诚信的背后》目录

序1

前 言1

第一章 一个更好的机会5

第二章 纸牌房33

第三章 掷骰子游戏55

第四章 墨西哥银行的狂欢节71

第五章 大灾难91

第六章 RAVs女王111

第七章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147

第八章 天生冤家165

第九章 龙舌兰效应185

第十章 MX217

第十一章 沙扬那拉247

尾 声265

后 记269

译 跋303

本书献给没有胆量的人

大多数人投身投资业是出于一种摧毁理性的原因,和良家妇女沦为娼妓的原因如出一辙:这个行业不需要艰苦工作,是不需要太多智慧的群体行为,而且对于别无所长的人来说是一种实际的赚钱手段。                               ——理查德?奈《华尔街丛林》

每一笔巨额财富的后面都有深重的罪恶。                         ——巴尔扎克

前言

1993~1995年间,我在华尔街销售金融衍生产品。在此期间,我和另外七十来人在摩根士丹利的衍生产品部工作,在纽约、伦敦和东京一共赚了大约10亿美元——平均到每人大概是1 500万美元。可以说我们是世界上最能赚钱的一群人了。

我的部门是公司迄今为止最大的造钱机器。摩根士丹利是顶级投资银行中历史最悠久、声誉最显赫的一家,而衍生产品部则是推动它前进的发动机。我们赚的10亿美元支付公司全球一万多雇员的薪金绰绰有余,而且还给我们自己留下了不少。部门的中级经理一年挣到了几百万美元,哪怕是最低级的雇员也有六位数的收入。而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人那时都不过二十几岁而已。

我们是怎样赚到这么多钱的呢?部分归因于我们的精明。我曾和衍生产品这一行中最优秀的人共事过,我们掌握了现代金融种种复杂的精妙之处,难怪我们被称做“火箭科学家”。

摩根士丹利并非历来如此。早在20世纪20年代,这家显赫的投资银行就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办公室的鲜花、精美的家具、优雅的合伙人餐厅和保守的业务作风都为人所称道。公司的信条是“第一流的业务,第一流的文化”。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银行业的全盛时期,公司面临来自其他银行的激烈竞争,从第一名的位置滑了下来。作为反击,摩根士丹利的合伙人把注意的焦点从名转到了利,从此改变了这家公司。到1994年我加入公司的时候,摩根士丹利已经放弃了它的绅士风度,取而代之的是为赚钱而不择手段地销售金融产品。这一转变为摩根士丹利赚足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