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中国经济崛起的背后:了不起的中国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部分(第1页)

中国经济奇迹从何而来(1)

曾被拿破仑描述为“沉睡的雄狮”的中国,到20世纪末终于觉醒了。在过去30年中,只不过经历了一代人,中国的经济就创造了一个奇迹: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度,一跃成为全球瞩目的经济强国,甚至已经有人开始预言,中国将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了。对于中国的经济奇迹,已经不需要任何的经济数据、图表来进行证实了。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其个人生活的改变,以及随处可见的巨大变化那里作出证明。

但是,中国经济奇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实际上,自从开始,就不断有人探究中国的经济奇迹产生的原因。一个普遍的观点是,改革开放彻底激发了中国民众的活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爆发出了巨大的经济潜能,这是中国经济取得如此巨大成绩的最大原因。这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制度的改善。

这确实没错。也正因为如此,人们赞颂中国的经济改革,赞颂农村的包产到户,赞颂工厂的承包经营,赞颂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赞颂开放投资,赞颂各式的产权变革。

但中国的改革开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转变过程。当中国从严酷而混乱的“文化大革命”中走出来之后,贫穷的现实让人们渴望发展经济,这才有了随后的改革开放。

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管理制度,由国家制定一整套指令性计划指标,层层分解,下达执行,把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统统管死,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既不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也不受竞争和优胜劣汰规律的约束。这种制度的结果是效率低下,竞争力很弱。

但改革开放的过程却是困难重重。初期,由于担心人们观念上无法接受,政策上都不敢说搞的是市场经济,甚至不敢说是商品经济。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还是很担心“市场”这两个字的,但是,市场必须是改革的方向,于是便提出一个模糊但却有很强指向性的方针——“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然后到1982年又提出新的方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到1984年开始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一直到1992年才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市场取向曾遭到一些人的猛烈批评,但是仍然有不少地区,特别是广东省,已经在有意识地扩大和发展市场,扩大对外的开放,使得当地经济焕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适时提出了“黑猫白猫论”,为一些胆大、敢尝试的人彻底松绑,中国经济开始全面展现活力。也就在这一年,中国正式建立起市场经济理论,明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基础性的作用。这就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观点。而全国人民也看到了广东等地区在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这些地区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开放市场的潮流迅速蔓延到了全中国。一时间,要不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成了反映不同地区观念是否开放的最重要的标志。

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使人们看清楚了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走向更为清晰,中国的政治走向也开始变得明朗;私有经济开始迅猛发展,呈百花齐放之势;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正式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中,开始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龙飞凤舞。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国经济奇迹从何而来(2)

从这中间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是从计划经济、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不断转变,经济活力不断释放的过程;市场规模也不断由小到大,先是沿海5个特区和14个开放城市,之后是全国市场的开放,再之后是对整个世界市场的开放。

具体来说,早期价格改革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改革中最重要的。改革前,产品的价格都是由国家计划部门制定的,根本不能反映其稀缺程度和市场需求的大小,许多宝贵的资源因此被用到那些不很重要的用途上,甚至浪费掉了。价格改革的重点是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价格必须反映其稀缺程度,这样才不会被浪费。

紧接着是银行业的改革。在时任总理朱镕基的大力推行下,将几个国有政策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从此,各银行开始将赢利作为自己的目标了。而这样也就让地方政府再不能轻易地从银行得到资金;而贷款再也不是政策性的了,每一笔贷款都要有负责人,可以让市场来决定每一笔贷款的优劣。

价格改革和银行业改革的开展,迫使国有企业不得不自谋出路。由于无法再像过去一样拿到便宜的原料,获得银行贷款,同时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相比非国有企业要低很多,国有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于是,国有企业也开始改革了,大量职工下岗。但是,此时非国有企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避免了因大量人员下岗造成的社会动荡。

为了改革外贸制度,进出口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并且外企和民营企业获准成为进出口企业。然后,中国开始积极申请加入WTO,并开始大力鼓励外商投资,设定了种种优惠条件。这提高了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并开阔了他们的管理视野。

可以认为,这一系列的改革以及同时开始的对各种产权的加强保护等措施,都极大地放松了对经济的束缚,从此让中国经济走上了持续增长的康庄大道。

中国正在更加积极地融入全球经济中。资本的积累速度加快,人均拥有的资本量迅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模式并不是粗放式的,技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经济学上以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表示技术进步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据相关研究,中国的该指标在1987—1991年基本是水平的,增长不多;从1992年开始,全要素生产率便呈现出直线增长的势头,表明这时以来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技术进步带来的集约型增长。

如今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的巨大外贸顺差仅仅是从1994年才正式出现的。在这之前不仅外贸数量很小,顺差和逆差也是经常交替出现。但是就从1994年开始,外贸顺差一直存在并且逐渐扩大。这显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开始愈发强大。

更加自由的市场化体系给那些更具潜力的地区以更多的发展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那些条件更好的地区的增长速度更快。由于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制造业,城市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偏远的农村则相对停滞。

以上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增长的大致脉络。

关于中国经济改革成功和经济奇迹产生的原因,有着很多解释,包括一些众所公认的大家之谈 ,但大多数都是从制度的角度来展开的。比如,我非常尊敬的张五常教授写过《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老人家主要从县际竞争制度的角度来解释中国经济活力的来源。这些都很有道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国经济奇迹从何而来(3)

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是就脱离了世界普遍的经济发展模式了呢?肯定不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洋教授观察到,如果把中国过去30年所做的经济工作,与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以及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建议相比较的话,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中国在过去30年所做的工作几乎完全符合华盛顿共识的要求,包括:

第一,稳定的宏观经济条件,中国在过去30年中从没有发生过高通胀,最高的通货膨胀发生在1994年,是24%,这一点做得相当出色;

第二,在过去30年里没有进行很多纯粹的再分配,而是通过公共投资在国家内部调配资本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