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香港电影夜与雾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部分(第1页)

会喧宾夺主的太监阴性气质。老汤一动真情,就被炸得一身首异处;程婴被改编成见步行步,无心插柳反成正义朋友,恰好说明世故深藏的处世之道;至于秦奋喜怒不形于色,事事插科打诨延缓,才得以清脆一一完成“君王”任务。当然,看上太监本质的另一原动力是因为他们的“去势”身份——老汤买来的官职被夺去,老婆被抢走甚至炸得粉身碎骨;秦奋接受李香山的委托,也在于被笑笑明示拒爱之后;程婴就更加陷于家破人亡的地步。唯其“去势”,才得以令人安心托孤传讯,就是这么的一回事。

补记:三片之中,《赵氏孤儿》是最尽力为太监平反被去势之辱的作品。电影重心明显不在复仇成功与否,而在于程婴如何成功育成赵武(程勃)愿意去复仇——因为后者才是父权的争逐角力。程婴要毒杀屠岸贾固然易如反掌,但唯在从义父手上取回由代父佯装生父的尊严,才属为自己“复势”的不二法门。当然他能够让赵武长大成人,已经算是不负所托——完成任务后再有私心,又是另一码子的事了。

第27章 想像舒淇,讨好自己

不知道舒淇要自选代表作时会挑哪一出?我却一直深以为她属非常难用的演员,很容易貌合神离。当然作为出入于主流及文艺作(代表作自属侯导的《千禧曼波》)之间的活跃女优,她的潜质属无可怀疑的,但现实上她拥有的都市味、歇斯底里味、港女味、文艺味乃至最最为人爱用的女人味等“潜质”,均好像体外的金漆而已,难以进入体内的灵核。

本来进入合拍片年代后,舒淇理应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她的国语本色,首先已较一众香港女星优胜得多,在银幕演出语言无障碍的条件下放领风骚,可是又因为轮廓上的现代感太强,在合拍片的主旋律为古装武侠片当道的前提下,反过来又沾不上什么甜头。所以迄今为止,她在合拍片年代下的代表角色肯定只有梁笑笑。

一、形似舒淇身

当然,无论是《非诚勿扰》中的梁笑笑,又或是《不再让你孤单》的佩如,吸引创作团队的首要也是舒淇的都会感性——对男女关系看得较为开放,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强悍的躯壳下盛载容易受伤且等待抚慰的灵魂,那自然乃男性创作人对舒淇的重要“定性”潜台词。港女好(佩如),空姐好(梁笑笑),其实看上舒淇都是最安稳的一种“形似”选角法。那是通过想像舒淇来讨好自己的创作潜意识,更对应今时今日的具体创作时空状况。

此话何说?就以《不再让你孤单》为例,舒淇演绎港女仍见形似而神不备,吾友邓小桦在《港女之转生——评〈不再让你孤单〉》(《信报》2011年6月2日)有精准分析:舒淇的问题是不可能成为港女!“换了港女处境,比如借钱开铺发现水电都不会办兼遭敲诈、高声撒泼喝一句‘我打开门做生意啊!’舒淇还是像刁蛮女发脾气,并无身经百战、穷极反扑之感(如果由张柏芝来演?)”舒淇对港女不用讲理的无边狠劲,固然还有迢长路远的认识距离。不过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创作人从来都没有企图去认真建构甚至探讨港女的转生惶惑。港女又或是空姐,都是以一种他者的存在身份出现于电影中,目的是为电影的主体(葛优饰演的秦奋或刘烨饰演的方镇东)制造需要克服的障碍,从而去丰富甚至去强化本体的内涵。此所以佩如不可能是真正的港女,因为归根究底创作人需要的仍是一可怜可悯的榴梿女形象,外坚内软才是剧本执持的设计意念。

二、形似舒淇身的想像与自我讨好

此所以舒淇作为都会女性的形象设定,旨趣乃在于为内地观众提供一次安全性冒险的历练,一方面提醒年代变迁所催生出来的女性形态可以如此,另一方面又再以男性主导的视角,去巩固自身牢不可破的海绵威力。一切的反拨偏航,均会被纳入正轨而消弭于无形,通过银幕上男性温柔的韧力去把彼此的差异和谐掉——那自属聪明透顶的市场操控法。

三、神似舒淇心

此所以黄秋生当头棒喝的一句:“你地D香港女人,真系有情有义喎!”没想到你们香港女人,也有情有义。由衷而言委实可圈可点,不过我所留意到的趣味,并非在于为港女新生作有情有义的定性,而是曲线自诩脸人贴金的文本脉络。“有情有义”的回响是港女的后知后觉,作为隐喻性的观照,就是在长期包融输送利益关顾下,到今日才懂得知恩回报,那才是聪明人的真心暗讽。这一切都是必须的——舒淇作为花花世界的形符象征,成为重要的衬托工具。她愈是忐忑多变,愈是漂泊无根,对于以家国为本的男性叙事主体而言,就来得更加重要。此所以那不啻属具备国族寓言涵蕴的爱情小品,统一于柔软下的呼唤,与电影自身的软行销之道不谋而合。

当然,王菲早已表明:讨好自己的知己就是逃避现实,而结果就是不知不觉中自我飘离。此也正好可作为以上作品的注脚。

第28章 《夺命金》的虚实交错结构

我一直也强调此时此刻的香港电影要令观众重拾信心,首要之务是直面现实,通过电影来让人感受到眼前的香港气息。此旨并非把作品停留在肤浅的现实主义倾向要求,即使要把20世纪80年代任何成功模式及类型隔代挪用,问题也在于如何重塑,增加了怎样的材料进去,从而反映出此时此地的时代氛围来。可惜,近年“借尸还魂”的优秀杰作极为罕见,反而从回应现实角度出发的作品,仍偶有所闻也间有出色之作。

一、现实主义的真真假假

只是我同时也认为所谓涉足现实题材,观众也需要清楚辨识优劣好坏。2009年的独立精品《明媚时光》及2010年的主流小品《志明与春娇》均从不同角度说明:我们对银幕上的香港真实面貌是多么渴求。反过来,过去功能化的包装滥用,如《维多利亚壹号》所谓对地产霸权的控诉,便清楚可见自说自话及哗众取宠的企图。事实上,杜琪峰今次的《夺命金》正好是一出色的示范,说明即使心中有明确立场(导演再三批评地产及金融业界的贪婪),然而表现于文本中一切仍要以平衡中肯为务,作品才构成了打动人心的力量。随便举一个例,《维多利亚壹号》中凡涉及业界牵连,无不以极为简化的抹黑态度处理,由收楼员放蛇入屋到所谓买卖家的贪婪相,都采取极端化的表现方法。一对比《夺命金》,无论是银行职员推销基金,又或是股票行的黑市投资户口,甚或是财务公司的运作,导演均尽力以客观公允的方法呈现各自的经营守则及过程。不少人批评Teresa(何韵诗饰)向娟姐(苏杏璇饰)推销基金的过程太过冗长,我认为这正是不明白导演苦心的反应。正因为一切均言而有据(甚至连不可见光的股票黑户投资及财务公司,服务提供者均对客户有收费上的清楚说明),于是带出来的反衬作用更大——大家明知山有虎,也全城向虎山行,那大抵才是导演的终极批判,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二、虚实交错的结构

此所以只要稍用心一看,便可留意到导演的虚实交错结构。作为带动剧情发展的实线在Teresa、三脚豹(刘青云)及张正方(任贤齐)三人身上,有趣的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概付诸阙如。我们仅看到他们各自“专业地”完成所属范畴内的任务,当中没有钻进任何阴影世界,他们仅如机器人地履行职责,而又不能自决地与财经金融的世界苛合起来。此所以从情节铺陈而言,他们是实线;从心理结构上而言,三人属虚线。反过来,《夺命金》本来就是群戏格局,环绕三人身旁的人物,正是积极主动参与投资游戏的不同阶层及背景人士,其中既包括能力不逮分子,如苏杏璇代表的无知养老族,又或是Connie(胡杏儿饰)代表的置业保本族,也蕴藏自视高人一等的成功分子,如经营财务公司的钟原(卢海鹏饰)又或是掌管地下博彩业务的凸眼龙(姜皓文饰)等。他们本来都属于依附于前述三人带动的情节实线中所出现的人物,但各人的心理均一一清晰可见可闻,成为心理结构中的实线对象。这种主客交错杂糅的设计构思,我认为清楚地反映出导演的企图:一旦用心去参与财务金融的游戏,结果只有失败的绝路,不是身死(钟原及凸眼龙)或落网(贾晓晨饰的何小姐),就是赔上老本(娟姐),导演再三点明游戏背后太有多不明所以的“大阿哥”存在左右结局(由置凸眼龙于死地,尹子维饰的宋先生,到幕后的最大玩家:机遇与命运),唯一逃过大难的方法就是尽量去紧守常轨,不去偏离自己的“专业”职分(以Teresa、三脚豹及张正方为代表),才得以成为金融刀刃下的幸存者。当然,最后三人的天降横财结局,已迹近是导演开的一场玩笑,也是舒缓电影沉重气息的轻巧安排。

最后补上一句,全片最精彩的演出一定在饰演钟原的卢海鹏身上,不过绝非人云亦云的停车场遭劫杀一幕,那种不咬弦的黑色风格,在杜琪峰镜头下已几成滥调。反是钟原向Teresa作反倾销说明的一场,才令人拍案叫绝——一切都是诈骗游戏,导演不断苦口婆心提醒观众,当然更重要的是适得其法。

第29章 2007港产贺岁片的回顾

贺岁片一向是港产片的特殊产物,那当然是对应于华人市场而言的“类型”——我当然以上映的时期作为区别“类型”的用法,在电影研究的范畴不太成立,然而贺岁片经历了差不多数十年的变化后,自身的确发展出一些基本的系统法则,同时亦因为时代的演化促使创作人不得不作出回应转变。在承与变的两端,构成了过渡期下的贺岁片特殊风貌。

一、《门徒》的沉重转向

《门徒》大抵是第一出敢以如此沉重的毒品题材,来作为贺岁片上映的。上一次香港导演以相若题材为关心对象,应该是许鞍华于2004年的作品《玉观音》。其中刻画了缉毒女警与毒犯阵营的爱恨纠缠关系,亦因加插了太多爱情线的脉络,于是令到作为背景的毒品问题实感大为削弱。这一次尔冬升摆明车马一切以专业先行,通过昆哥(刘德华饰)口中,我们恍如被代入了阿力(吴彦祖饰)的角色,一直去学习及认识眼前神秘又诱人的毒品世界——其中由制毒过程(俨然如上中学的化学课)、贩毒营销系统、国际贩毒形势乃至专有名词(警方叫四仔,毒贩叫美金——指海洛因砖)等,均一一为观众释疑解惑。导演认真严谨的态度清晰可见,然而大家会不会还有更高的期望?

一直以来,尔冬升的电影均有明确的导人向善倾向,正义健康的主题先行策略,几成为他的个人标记。由早年的《新不了情》(1993)到中期的《真心话》(1999)乃至前年的《早熟》(2005)等,一切均莫不如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相交,乃至突破年代隔阂等,所有都是尔冬升希望通过电影而带给观众的正面信息。我十分欣赏导演的热诚,只不过有时主题先行亦成为评论界对尔冬升的主要批评要点,其中两者的距离有需要加以厘清。

严格来说,主题先行不是问题所在,而是因为主题先行而被迫去简化了电影的发展脉络,那就是削足适履的缺憾。《门徒》中可惜亦有若干相若的毛病,例如为了把阿力从毒海边缘拯救回来,结果便要出动契女(张静初及古天乐的女儿)来把他拉出险境。先不论阿力因完成所有任务后而感到无比空虚(把昆哥绳之以法及借力杀人清除古天乐来为张静初报仇),因而想去尝试吸毒的情节完全凭空而来,缺乏伏笔上的安排(由此至终没有提及过他何时何刻曾有空虚的感觉),但要为下一代着想的信息却昭然可见。导演甚至刻意强调昆哥的女儿忤逆不孝,与阿力契女的受教(阿力训示她不可吃地上食物,契女便立即悉数尽吐出来),营造工整的对比,来宣扬稚子无辜——是黑是白,全由成人抚养而成。以上种种信息当然极为值得观众注意,然而却牺牲了作品的复杂性,与2003年的《忘不了》及2004年的《旺角黑夜》相比,就欠缺了主题讯息与艺术水平得以相互平衡的优点了。

二、《双子神偷》的感官挑战

对于香港观众来说,《双子神偷》绝对是一次百分百震撼的观影经验。在我欣赏的场次中,身旁观众纷纷哗然大喊——“咁都得呀!”这样都行啊!不绝于耳,个人认为此乃香港电影被CEPA片侵蚀了的最佳铁证。由卝文卝人卝书卝屋卝整卝理

自从2003年因CEPA协议的落实后,香港电影回归中国,且以内地市场为焦点考虑的趋势已日渐明显。当然其中也有程度上的差异,最初如《炮制女朋友》(2003)之类的作品,只不过把故事的背景改为在内地发生,描述港人于内地生活的情景遭遇,仍保留一定的写实性。可是来到近期,如去年郑中基主演的《三分钟先生》(2006),场景已经“进化”到与内地不分的境地:郑中基饰演的香港富商在珠江河畔狂奔,于沙面轻呷下午茶,画面上广州计程车亦随处可见,然而观众就要被迫自我调节去说服自己:那就是香港……

《双子神偷》更彻底抛掉了任何包袱,其中悉数所谓的香港场面(偏偏对白又要明确交代一伙人全追到香港去争夺“天珠”),我看没有一场是在香港实地拍摄的。看着演员于内地的医院、酒店、商场乃至商贸大厦穿梭,那种把地域界线完全泯灭,且完全以不证自明的态度安然自说自话下去,香港观众真的会接受收货吗?

事实上,这正好反映出针对不同市场的创作限制:以内地为期待受众的“香港电影”,今时今日再难同时适合本地市场,锁定目标清楚方向是首要之务——当然后果甚有可能为香港成为“边缘化”的市场。

此外,香港电影人对内地市场的理解也流于凭空想像,《双子神偷》无论于特技乃至剧本层面,基本上不过属20世纪80年代港产片B级制作的翻版水准(结局的“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式的狗尾续貂,笑得全场观众合不拢嘴),对于内地经历张艺谋式“黄金”洗礼,又或是《疯狂的石头》都市处境黑色喜剧刺激的观众,相信不可能满意《双子神偷》的制作水平。最令人尴尬又或是难堪的可能,就是眼望神州,旁及香港的制作方针,结果沦为两面不讨好,成为“双失”电影——同时又失利于两个市场。

三、心想就能事成?

近年港台刮起演而优则导的风气,其实早有人走在潮流尖端,甄子丹在1996年已完成《战狼传说》,且成为海外功夫影迷拜服的类型cult片代表作。至于周星驰的转型更为成功,2001年的《少林足球》更凭空便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导演,风头一时无两。至于少壮一代,先有冯德伦执导的《大佬爱美丽》及《精武家庭》,而吴彦祖更拍成备受争议的《四大天王》,两人受到传媒的注目。最近的例子有吴镇宇的《醒狮》(其实他的导演处女作是1998年的《9413》),现在连周杰伦也正在执导个人的处女作,而郑中基不过是芸芸演而优则导的其中一名新来者罢了。

只不过选择贺岁片来作为处女作的试验场,我认为不是明智之举。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由新艺城奠下的贺岁片制作模式,其实一直没有出现重大改变,简言之即使相距接近20年,贺岁片作为一种类型(仅限于华人圈子甚至只属港产片的范畴),大体上仍大同小异:以明星作大杂荟的拼凑(《心想事成》同样请来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