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梦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部分(第1页)

宽博而气势雄浑,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其中还有一股飘然世外之感。

继续向下看去,“醉翁与友同游醉翁亭,甚为快哉,故题此小记为念尔”!看到这里赵子凡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狂喜,忙将整个卷轴打开,最右处赫然写着题跋《醉翁亭记》。

赵子凡张大了嘴巴,几乎不敢相信眼前所见,赠这幅字的老者竟然是醉翁欧阳修!若是没有记错,后世虽说有许多碑文和手稿,但那都是后人所书,这出自欧阳修亲笔的《醉翁亭记》手稿却并未有真迹流传下来,没想到这稀世之宝竟然以这样的方式流入到了自己手中,赵子凡不由窃喜不已。

小心的将这幅卷轴完全展平在桌上,赵子凡逐字逐句的观赏着,连每个最小的细节都不愿轻易放过,此时他才恍然大悟,自己在字画方面收藏颇丰,见过不少名人真迹,但那日在“世外斋”怎么也想不起那三字倒底是出自古时哪位大家之手,原来竟是欧阳修,这就难怪了,他虽赫赫有名,但都流传后世的手迹实在太少,难怪赵子凡辨认不得。

回忆起那日与欧阳修不期而遇,还在他面前大言不惭议论“保甲法”,赵子凡不由讪笑几声,想不到朝中重臣、一代儒宗欧阳修,竟是一个如此平易近人的老者,与自己想象中严肃谨慎的形象完全不同,不过短短的见面后即告分别,与这样杰出人物如此轻易擦肩而过,心中也不免感到惋惜。

赵子凡迫不及待的拿出文房四宝,潜心临摹,这一夜竟是未曾闭眼。待到鸡鸣之时油灯燃尽才趴在桌边沉沉睡去,这一日许多小镇百姓却不习惯了,因为半年以来赵子凡第一次睡了个大懒觉,未曾跑步晨练,不见了赵子凡从门前经过,与自己打声招呼,小镇百姓还以为这位四有青年出了什么差错,一时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有说他昨日赚了大钱去**找姐儿的,有说他钱财外露回家路上被人打劫的,也有说他今日大婚需在家准备婚事的。

不过很快这些流言就被打破,因为第二日赵子凡便又重新出现在大家面前,依然是笑容满面、精神抖擞的一路小跑经过,热络的与相熟的人打着招呼,跑完一圈还是会到铁记门口稍坐一会与铁家父女聊会天,随后拿了包子回到住处,一切与平时完全一样。

………【第十八章小年来访】………

最近四五天以来,小镇上来找赵子凡代笔的人一个都没有,也不见张博带着人来,赵子凡连续几天都没有开张,赚来的钱为自己以及叔父家每人都添置了一身厚实的冬衣,家中一些破的不行的家具也一一更换,再说了赵子凡本就不是个会精打细算的人,这一来一去的已经花去了五贯钱,虽说剩下的那笔钱至少可以让赵家好好过个两年,但坐吃山空吃老本也绝不是赵子凡的风格,何况现在赵子凡可是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眼看着家中的铜钱越来越少,有没有生意上门,心中自然也是有些着急的。

这个时候赵子凡心中最想念的是江大少,像他这样的VIP客户要是多几个,那自己还愁个啥?

眼巴巴又盼了几天,还是不见江大少的踪影。

是那小姐看了那诗没有反应?这个可能性似乎不大,先不说这诗的好坏,有一点赵子凡是可以肯定的,但凡大宋女子看到这诗都会有所感触,赵云儿和铁兰的反应就是最好的证明。

是江大少已经靠着那诗把人家给把上了?这个显然更不靠谱,就凭那仁兄的迷死人不偿命的外型,没有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绝对不可能拿下那个小姐,赵子凡的目的只在于吸引那女子的注意,而不是一次性将人家搞定,那样他还赚个屁钱?

亦或是江大少说漏了嘴,被人家识破了?这个倒极有可能,万一那厮见了人家小姐神魂颠倒,说话语无伦次,被看穿,那这撞上门来的VIP客户不是就这么丢了?

赵子凡列举了多种情况,还是觉得最后一种可能性最大,看来靠帮别人写情书度日,这样的赚钱方法,和江大少的穿衣打扮一样的不靠谱,必须得想新的办法,不能吊死在一棵歪脖子树上,这是赵子凡得出的结论。

*****************************************************************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夜。

赵家大院里欢笑声一片,洋溢着喜庆气氛,赵亭方、赵亭远兄弟两家合在一块吃了中午饭,众人正围在桌前剥着瓜子儿,闲聊着家常。

门外一阵马嘶,紧接着吁的一声,一辆马车停在外边,一名身材不高,但极为精悍的少年从车上一跃而下,急急的推开了大门,朝里边道:“爹、娘孩儿回来啦!”

来到濮阳半年,早就知道叔父家有个比自己大两岁的兄长,不过这还是赵子凡第一次见到他。只见少年皮色黝黑浓眉大眼,穿着一身破布衣裳,结实的胳膊裸露在外,脚下仍然穿着一双草鞋,这大冬天的他倒丝毫不觉得冷。

少年手中提着年货,火急火燎的奔进院内,半年多未见到他的赵亭远夫妇亦是激动的迎了上去,将他手中的东西接了过来,免不了一阵嘘寒问暖。

“来来来,青儿这是你赵伯父、赵伯母、你堂弟子凡、还有你堂妹云儿!”赵亭远连忙介绍道。

赵子凡以前是独子一个,三口之家,现在却有了这么一大家子亲人,虽然生活清苦不能与以前相比,但心中却仍是温暖的。

一番简单介绍下来,众人早已没有了拘束。

赵青字青宇,由于赵亭远家家境一般,所以他老早就在现在东京一家车马行内做车把势,瞧他一身硬邦邦的腱子肉就知道,这家伙的车马功夫的确不错,许是年龄相差不多的缘故,赵青与赵子凡、赵云儿片刻就打成了一片。

赵子凡虽是三十岁的心里年龄,但外边看去还是生涩少年,云儿则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更是青涩,而赵青却不同,多年的社会历练和生活打磨让他早早尝尽人间疾苦,看上去显得成熟老练许多。

三人单独围坐在一小桌旁,听赵青讲这东京城的趣事,说到有趣时云儿连眼皮子都不眨一下,心中既觉好玩又十分憧憬。

而赵子凡则细细的品味着赵青口中的东京,与后世的开封做着比较,片刻就已经对那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赵子凡心中微微意动,大宋的都城东京,已有接近两百万的人口,在此时的世界上来说已经是个级大都市了,它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商业文化中心,居住东京的人们来自全国各地,那里或许有无数个江大少这样的VIP客户在等着自己。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墙外顽皮的孩童唱着童谣经过,打断了赵子凡的思绪,此时是民间百姓祭拜灶王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