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部分(第1页)

“哦,是吗?你见过他未过门的媳妇?”

“那是,陆营长还真有眼光,那女孩长得可真漂亮,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了。又斯文,又有学问。还特别会照顾人,陆营长的福气真好!”

“你这个小屁孩,你才多大,就说一辈子,你才见过几个女孩子?”谭敬廷哈哈一笑。

“营长,你可别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没见过多少会动的,总见过那些纸上美人吧,那些画报上登的明星我可每期都剪下来藏着呢。”

“你就画饼充饥吧。”

“那也好过什么念想也没有吧,哎,我猜现在陆营长正搂着娇妻,在他的小洋楼里吃着山珍海味呢。哪像我们,一身泥,一身汗,还得时时刻刻都当心子弹。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这都是命,你啊,就认命吧。”

1933年11月,第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立即废除南京政府年号,改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中华共和国元年”,把福州定为中华共和国的首都。中华共和国成立后,当时受到各地民众和海外华侨的拥护,但同时也遭到蒋介石政府的舆论攻击和军事镇压。

蒋介石随即大军压境。由于闽变未取得其他势力支持,而第十九路军内部亦有反对意见,在敌我实力悬殊下终告失败。最后第十九路军主力被中央军击破,部分则向中央军投降。少量第十九路军军官到广西投靠李宗仁重组,其余被收编的部队中级以上军官全被更换,第十九路军番号亦被取消。蒋光鼐和蔡廷锴等人则逃往香港。至此,为期两个月的福建事变宣告失败。

谭敬廷带着郭来福以及他的营部和部分军官到广西投靠了李宗仁的桂系。

《白云日报》被停刊了,但读者来信却像雪片一般寄往报社,大部分来信都表达了读者对悼念专刊的赞许,对刘煜生的赞颂,对主编的赞赏。

“这就是民心,这就是民意。”陆昱霖边看边自言自语。

忽然他被一篇鞭挞时弊的文章所吸引,文章的标题是《从刘煜生被枪决而一窥政府对待知识界之行径》,署名一灯。文章以大量的无法辩驳的事实和数据,来旁征博引政府对知识界的猜忌和迫害。陆昱霖边看边击节称赞。

“好文章,真是好文章。”

第二天,陆昱霖又在读者来信中看到了一灯的署名文章《对日本侵略者的容忍底线在哪里?》。

一连十多天,每天都能收到一灯的署名文章,少则一篇,多则三四篇。陆昱霖不禁对这个一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想聘任这位作者为特约撰稿人。于是他四处打听这个一灯是谁,但却毫无头绪。

于是,他便在《大公报》上刊登了一则启示:

吾乃《白云日报》之主编,自本报刊登《悼念刘煜生专刊》之后,便遭停刊两月之厄运。然公道自在人心,承蒙普天下有识之士道义相助,正义之声不灭,此乃吾之幸也,《白云日报》之幸也。吾与一灯兄虽从未谋面,然神交已久,故登此启示,望一灯兄拔冗于《白云日报》报馆一见。切盼!

启示刊登后之后,陆昱霖就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一般守候在报馆,期待一灯的出现。

第十四章 不期而遇

三天过去了,陆昱霖等得有点心焦了,他疲乏地靠在沙发上,不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忽然,他听到办公室外有脚步声,连忙从梦中惊醒。一个人影飘然而至。天啊,这不会是做梦吧,陆昱霖用力揉了揉眼睛,定睛仔细瞧了瞧,没错,是她,是他朝思暮想的淑娴。眼前的淑娴早已不是学生打扮,而是穿着一件黑色绣花丝绒旗袍,梳着挽髻,踩着高跟鞋的贵妇模样。

“淑娴,怎么是你,你怎么来了?”

“昱霖,你原来就是《白云日报》的主编?”

“难道你就是一灯?”

淑娴点了点头:“真没想到,两年多了,我们居然在这里又见面了。”

“我刚才还以为我在做梦呢。”

“这感觉确实像是做梦。”

“淑娴,我找你找得好苦,你告诉我,你怎么会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的?”

“说来话长,昱霖,你怎么会在报馆里当主编呢?”

“这《白云日报》是我们家自己的报纸,前些日子我爹让我接替这儿的主编,所以,我现在就在这儿上班。”

“你什么时候离开部队的?”

“就是我腿伤好了之后,我就离开十九路军了。”

“为什么呢?你不是说当军人是你的理想吗?”

“淑娴,你不知道,当时我在养伤时听说政府和日本人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让我们十九路军撤离上海,开赴福建去剿共,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我们怎么能够把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日本侵略者,所以,我就不干了,索性脱了军装,退伍了。”